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石基本表现技法(七)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石基本表现技法(七)

时间:2022-11-26 15:41:25

相关推荐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石基本表现技法(七)

上节课,喻建十老师为我们讲解示范了山水画中的勾勒为皴。本节课,老师将为我们讲解勾和皴之间的关系及处理方法。

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赴日留学,1996年毕业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底回国。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除了上节课所说的以勾勒为皴的画法之外,一般情况下,山水画是先勾画轮廓和结构,然后再加上皴的。如此,就出现了如何处理勾与皴的关系问题。从总体上讲,我们要强调的是“1+1=3”的效果,而不是“1+1=1”或“1+1=2”。也就是说,前后两个步骤的完成效果要产生比勾、皴两遍更为丰富的结果,而不应该是经过皴之后,反而使原有的层次减少,使质、量、体的感觉弱化。我们看倪云林以线为主的画,往往会觉得他是勾一笔线就完成的,可是为什么他勾完就是苍苍茫茫的效果,而我们自己画却很单薄呢?实际上是因为他勾勒的线里有皴。看质量较好的印刷品或原作就会发现,他画树干的线里有复笔,那就是皴。所以画中虽是一条线,但在勾勒的线本身里加了皴的笔法,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揉的动作,从而使画面呈现出苍茫浑然的效果。

元 倪云林《疏林图》

勾皴叠加的处理是关键。在勾勒完成的基础上,有的部位需加皴一到三遍,如果不能处理好勾与皴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容易使山石显得干瘪、呆板、刻露、散漫。若究其原因,则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皴完全逼近勾勒线条的一侧,使勾与皴形成无缝隙的衔接,从而导致原先勾勒的线条形状凸现;皴时不顾及原有的勾勒所形成的形态感觉以及墨色的空间关系,平铺展开,就会使勾勒的线条消失在皴之中,这样山石就没有了骨架;在进行积墨叠加式皴法时,不注意勾勒与皴、前一遍皴与后一遍皴的虚实、交错、浓淡、干湿等变化,让叠加变成同类重叠;在勾勒时没有考虑到皴时效果,亦即没有给皴留出空间,此后,当再努力加皴的时候,勾勒与皴就不是相得益彰的关系,而成为互相干扰、互为减损的关系。

喻建十课堂演示图

因此我们加皴的时候若想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需要注意以下方面:勾和皴应相得益彰、互为生发。勾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要想到之后加皴时的位置和效果,给皴预留出空间,不要一开始就勾得太密。勾勒与加皴之间在墨色使用上要相近而不应完全相同,距离相差太大容易产生勾皴分离,而过于相近则容易使得勾皴混淆,致使勾勒失去结构性。加皴时要注意与勾勒线的接触关系,若过多地呈完全接触状态,就会将此段线条和山石从整体中分离出来,使画出的山石显得刻板;而过多地呈游离状态,又会失去勾勒与皴之间的联属性,使画出的山石给人以松散的感觉。

喻建十《天高地阔偶相逢》

总之,不即不离、若即若离、松紧相间、虚实相生等观念和法则,对我们处理山石的勾勒与加皴的关系有很大的益处。对勾皴关系有了准确的理解之后,再进行临摹或实际创作,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勾与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而更多的是勾皴一体、互为映衬、交替发展的。而且不一定要待全部勾勒完成之后,再进行皴的步骤,完全可以随勾随皴、随皴随勾。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还需强调的是,画时既要“胸有成竹”,对即将完成的山石姿态有一个整体的设想和把握;又要“胸无成竹”,即因时因地调整山石的具体构成关系,使勾皴关系的发展和转换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也就是“石由笔下生”,根据画面具体情况来决定下一步要怎么走。讲规律、讲法则固然很重要,但不要机械地处理千变万化的情况,如果在实际创作中完全教条地按照既定的框架走,不能自由发挥,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

清 郑燮《风竹石图》

本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收看,我们下节课再见。

《一路枫林一路霜》

《绝岭栈道接危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