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石基本表现技法(八)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石基本表现技法(八)

时间:2022-08-05 20:18:31

相关推荐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石基本表现技法(八)

上节课,喻建十老师为我们讲解勾和皴之间的关系及处理方法。本节课,老师将继续为我们讲解山石基本表现技法中的皴染关系问题。

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赴日留学,1996年毕业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底回国。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三品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喻建十。本节课将继续为大家讲解山石基本表现技法中的皴染关系问题。

皴和擦、染之间关系处理的问题,是我们在山水画临摹、写生和创作中经常遇到的,且是最难通过的一个关口。勾、皴、擦、点、染作为山水画的几个大致步骤,常常被理解为递进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画出来就容易形成很机械的几个层次,层与层之间缺乏联系和呼应,从而导致画面的僵硬、死板。实际上,我们在看古人的经典佳作或有经验的人示范时,会发现这几个步骤分得并不是特别清楚。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曾讲到“勾灵动,似乎皴”的概念,意思就是说,勾和皴是一体完成的,实际上,有些情况下勾、皴、擦是一气呵成的。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忆一下勾、皴、擦、点、染每个步骤的具体作用。

元 吴镇《渔父图》

勾,是用比较清晰的线条勾勒物象的基本形态,属于造型过程中的骨架建构阶段。用勾勒技法塑造的山石间架结构,是其内在骨力存在的依托。

皴,是在勾勒建构的骨架基础上,用有明确形状的笔触进行质感、量感、体积感的塑造。一般说来,勾以线为主,皴则点、线、面均可。

巨然《秋山问道图》

擦,是用一种没有明确笔触的散锋渴笔在纸面特定位置的擦蹭,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形体,从而达到加深其造型效果的目的。皴和擦比较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是否有笔触。皴有笔触,也有质感、量感和体积感,而擦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初学山水画的人经常会皴散了、薄了,行笔起不到塑造形体的作用,有时还会皴擦不分,画出来的山石是松散的,没有质感、量感和体积感,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皴和擦的区别问题,即没有掌握好笔触。

点,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物象的细部感觉和相互间的映带,用墨点覆盖于勾、皴、擦所塑造的形体之上的一种技法。我们之前曾经讲到点的作用非常广泛,它可以为了满足画面中形体、形式的需要而点,也可以是为了补救画面而点,目的都是把形体进一步地塑造完整。点在实际应用中,分为染之前加和染之后加两种情况。染之前加的点,可以使画面中的树木显得更加茂密,以营造一种郁郁葱葱的感觉。

元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

点与勾勒融为一体,使所塑造的形体更加服帖。但如果都这样,画面就容易显得闷,这时就需要“醒”,也就是上色,即染之后再加点,从而使形体更加突出、更加醒目。而初学者往往机械地理解勾、皴、擦、点、染的顺序,认为勾、皴、擦完了之后就该“点”了,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画的时候是把点放在染后面的,作用是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

明 唐寅 《钱塘行旅图》

染,就是用大笔触的润笔将处于散乱状态的点、线、面统合起来,以求得画面形体感觉更加凸显。但是要注意的是,染不是平涂,它仍是塑造形体的一个过程,因此要注意笔触的表现,做到有干有湿、有深有浅,特别是在其中适当的飞白笔触所营造的空间感,可以进一步丰富勾、皴、擦形成的质感与空间感。可见,染作为山水画创作的最后过程,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如果说前面的四种技法都是为表现物象所做的加法,那么最后的“染”就是在做合并同类项。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画面中的各个物象很可能就会呈现各自为政、喧宾夺主的样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初学者容易把“染”理解为湿染,即笔中的水分要很饱满,这是不科学的。山水画中的染包括干染和湿染,其中的干染也叫皴染,是有笔触、有飞白的,干染时,笔中的含水量要小,否则就会破坏之前几个步骤所塑造的质感、量感和体积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