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四圣心源》学习笔记:阴阳变化

《四圣心源》学习笔记:阴阳变化

时间:2022-08-23 13:12:03

相关推荐

《四圣心源》学习笔记:阴阳变化

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阴阳在中医里面和中气的意思相接近,黄师有专门的论述,包含几层意思:一是万物没有变化、化生前的状态(食物未消化前),是一气混芒;二是万物变化:化生、燥化的过程即化生出阴阳的过程(食物经过脾、胃消化的过程);三是万物变化、化生后成为精华(谷气、谷精),研判谷气、谷精的阴阳属性、作用(食物消化成谷气、谷精)及走向;四是促成谷气、谷精即将的左旋或右转的机制(中气健旺: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五是因个体的差异性相同食物作用于人体的结果非尽相同;六是水火交济和金木升降不是无条件的,随时随地的任意进行,而是受限在一个范围内,如君火和寒水(六气之二),虽说有水、有火,但这二者不相交济,只存在寒热之消长。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

变化、化生(消化)后清浊之气含阴阳,轻清(谷精)的为阳,重浊(谷气)的为阴。

黄师提到谷精左旋,归肝肾,谷气右转,归于心肺。是否这样理解,谷精为阴,入血走肝肾,含物质,能温升转换,是阳根,故谷精左旋;谷气为阳,入血走心肺,含热量,能凉热转移,是阴根,故谷气右转。

阴阳本互根,阴吸阳,阳嘘阴,二者伴生伴随,互相转化(有前提或条件)。

清则浮升,浊则沉降,

清(谷气)的浮升,向外(体表的表面,比如卫气),性迅捷;浊(谷精)的沉降、向里(体表的里面,比如营血),性迟缓。是对应存在的关系。

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清的、浮升的为阳;浊的、沉降的为阴。

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阴阳的相对位置、作用、属性不同,以区分阴和阳。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

中气:化生前一气(即水谷、食物);化生后的清浊二气,是谓中气。包含几个部分:一是清浊的化生之源--水谷(食物),二是化生后清浊的谷气、谷精;三是在化生过程中还有己土戊土之交,己土和戊土的化生不是独立完成的,具有土性和清浊(水火)交济,及其伴生的湿性(物质转换所必须的温度和浓度),此处的湿(泡波起灭)不是病态,而是对应天地而生的自然状态,是不可以或缺的,过湿、过燥是不正常的、病态的;四是促成中气升降的全过程,中气健旺是脾胃的功能得以发挥出来,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

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中气是阴阳升降之枢轴,包含上面的四个部分,所以会化生出谷气、谷精(水谷精微)为轻清和重浊的产物,积累宣发和输布的基础,达到其宣发和输布的条件,并促成即将的清升浊降运动,随后完成交济、升降(水火交济、金木升降)。

枢轴运动,

转化、运行(水、木、火,或曰左旋)、再转化、再运行(火、金、水,或曰右转)完成一个循环,并循环不断的运动。枢轴运动包含全方位的升降,像太极一样,圈中有圈,圈中套圈,圈圈相连,圈圈不断的运动,而非只谈论只一个枢轴。

气、血、精、神一也,其所处的位置相对而言,包含生化、化生、燥化、之交(己土戊土之交)、交济(水火交济)、升降(金木升降)等等,这些动作依次或同时完成,并不停循环。

清气左旋,升而化火,(化火则热)

清气:水谷(食物)化生后的具有轻清属性的阳--谷精为清气。

“己土左旋,谷气归于心肺;戊土右转,谷精归于肾肝”。

“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

“谷精之化营气,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宗气。”

左旋:水谷(食物)中清浊纯杂,厚薄完缺的中气,经过脾的化生、胃的燥化过程而产生谷精,且其(向左,左旋)浮升进入全身循环的大环节过程。

浮升是五行中由“水”到“木”,再到“火”完成水火交济的过程。

其升本温,积温成热,热积为火。

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水则寒)

浊气:水谷(食物)燥化后的具有重浊属性的阴--谷气为浊气。

“己土左旋,谷气归于心肺;戊土右转,谷精归于肝肾”。

“谷气即胃气也”。

谷精和谷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从功能上来说而已,非单指气态,或单指液态。

从大自然来说,降的是雨水,气是升的。气降是因气含阴根,降的是阴根,雨是云中之阴根,习惯说气不说云。

气在此有几层意思:一是气作为源头而言;二是气的性质是清凉、肃降,包含肺的功能;三是气含阴根;四是气相对血而言(功能)。

右转:水谷(食物)中的清浊纯杂,厚薄完缺的中气,经过胃的燥化、脾的化生过程而产生谷气,且其(向右,右转)沉降进入到全身循环的大环节过程。

沉降是五行中从“火”到“金”,再到“水”完成水火交济的过程。

其降本凉,积凉成寒,寒聚为水。

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化火为热,和前面的积温为热,热为火,是一致的,按照量变到质变,液相沸腾成气相,是放出热量,前后的温度对比而言,这个过程就是化火;

化水则寒,和前面的积凉为寒,寒为水,是一致的,气相冷凝成液相,是吸收热量的,后者比前者的能量小,这个过程就是化水。

寒热之消长,寒、热是各自存在的(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两者不会再进一步相生、相克。

在双模理论里,热量、浓度相同的时候,液相到气相、气相到液相,是不需要能量,或者说能量转移的结果为零,任何时候都有热量的转移和物质的转换,无则死。

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

清气运行、升至一半时,积温未热时,此状态为木。“方其半升”通篇理解,只是相对位置、相对现象、相对证候、相对其他四行而言。

木含能量(热量、物质),不断的收集来自脾(物质)、肾的热量(积温),处于释放(达)热量转移和物质转换前的过程或状态。

双模理论中的液相到气相的过程。(皮肤中水液因温高汽化而出皮肤,带走热量,降低腠理等的体表温度,皮肤的呼吸功能,在后面的出汗机制再详说)

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

木运行升至时,气温,继续升(完全非上升的单纯意思),积温成热,此时的状态就是火。这种状态包含水火交济、金木升降、气血转换,营卫调和等,这几者或是一种情况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描述。

木之气温,此处的“气”,是指血(精血、物质),且包含了热量,(双高:浓度高、热量高?)。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

浊气运行、降至一半时,积凉未寒时,此状态为金,大概是雾的状态,已凝有小水滴,由气变为水时的雾状。

双膜理论的气相到液相的过程。

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金的力量是清凉、收敛,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将气态变为液态(字面意思理解,或功能体现的后果),二是收敛,即收集、集聚,成水的状态。这种状态也包含水火交济的过程,气血转换,营卫调和。营卫调和是双向的、同时的,对等或不对等的,对等不一定是调和(同弱、同强),不对等就是病态的(营强卫弱、营弱卫强)。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

水:由金(金收、金敛、收敛)汇聚而来,含阳之温(或受阳、温之制而维持某个平衡的状态),并被阳气蛰封(的热量)(蛰封就是热量不泄漏?阴阳互根的结果?),积寒而沉静,受温继续浮升(过程),这样的由金到水、再由水到木的全过程就是“水”(象,态),包含过程中体现的附属功能等。包括:肾脏、膀胱、下焦及经络体系等。

火:由木播宣、宣发、升达而至,由热到清,含阴之凉(或受阴、凉之制约而维持某个平衡的状态),继续受阴气萌滋,清凉而沉降,这样的由木到火,再由火到金的全过程就是“火”。

金:将“火”由清到凉(字面的意思:热量的转换)的过程,并集聚而下行(运行、旋转)的过程。部位包括,肺脏(包含五脏六腑),体表,及其经络体系等。

木:将“血”由“寒”变为温的过程,并升达及上行(运行)的过程。部位包括,肝脏(包括五脏六腑),体表,及其经络体系等。

金木是一对对应的矛盾体,共同维持和调控人体的热量平衡、能量平衡、相平衡;调制和平衡金木是治病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金木者,水火所由以升降也”。水火的升降由金木来操控、维持、调和。

“而交济水火,升降金木之权”,总在于土。土(中气)控制金木、控制水火。

“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也”。中气健运而金木旋转,积聚不生,癥瘕弗病也。

“水寒土湿,不能升庚金而达乙木,则金木俱陷。湿土与金木俱陷,则金愈郁而愈欲敛,木愈郁而愈欲泄。金愈欲敛,故气滞而不通,木愈欲泄,故血脱而不藏”。

“阳虚土败,金木双郁”。

“营卫分司于金木,而皆统于太阳,故太阳经病,有伤卫伤营之不同”。

“魂魄妄行,以水火之不济,金木之不交也”。

水火交济、金木升降这两种状态或机制是人体机能运行的核心功能,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能引起身体的不适,直至病变。

水火交济、金木升降的运作机制,或在同一个场所完成的,即黄师所说的“泡波起灭”。

物质的转换就是水火交济;热量的转移就是金木升降。

双模理论(网络搜索):

气体吸收是气相中的吸收质经过相际传递到液相的过程。当气体与液体相互接触时,即使在流体的主体中已呈湍流,气液相际两侧仍分别存在有稳定的气体滞流层(气膜)和液体滞留层(液膜),而吸收过程是吸收质分子从气相主体运动到气膜面,再以分子扩散的方式通过气膜到达气液两相界面,在界面上吸收质溶入液相,再从液相界面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液膜进入液相主体,双膜理论就是以吸收质在滞流层内的分子扩散的概念为基础而提出的。

基本论点如下:

(1)相接触的气、液两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附近各有一层很薄的稳定的气膜或液膜,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两膜层。

(2)界面上的气、液两相呈平衡。相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

(3)在膜层以外的气、液两相主体区无传质阻力,即浓度梯度(或分压梯度)为零。

双膜理论把整个相际传质过程简化为溶质通过两层有效膜的分子扩散过程,不仅是气相到液相经过气膜和液膜到达液相的过程理论,还包含液相到气相的过程。

双模理论在人体存在的部位:脏腑、腠理。

脏腑:肺、肝、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等

腠理:在外的舌苔、眼睛、鼻、耳、口、肌肤、腠理、阳络等;在内器官壁外的膜(心主、三焦)、阴络(含经络体系)等。

气液两相之膜的形成:一是器官型;二是泡沫型;

器官型:如肺泡的表面是湿润的一层液相(分散相),和之接触的气相(连续相),形成气、液双模;舌苔凸起物的表面一层液相,分泌唾液,保持舌苔表面的湿润,及湿润水谷(食物),初步消化水谷(食物),通过食道时不至于干燥难咽,而伤食道等。

肺:肺泡表面存在分散相的液相(水),气相是连续相(空气中的氧气是交换的物质)。肺泡表面的液相一是起到湿润肺泡的作用,二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不可过少或过多,这个液相是传质(物质转换)的载体和通道,过少则肺泡表面干燥,过多则肺泡郁滞,交换效率降低,吸收氧气的量减少,故造成缺氧性的促、喘;再加上热易成痰等。

泡沫型:泡沫壁的液相(连续相)和泡沫壁两侧的气相(分散相),形成气、液双模,所不同的是两侧两个气膜、两个液膜,如黄师提到中焦的沤,“泡波起灭”等。在器官的表面而形成的气泡;还有在腠理、肌肤内形成的微小气泡,这个气泡会存在的时间不等,提供物质转换和热量转移的场所,当浓度差为零、温度差为零时或消失,有差别或会产生气泡,或者这种差一直存在,并固定下来。气泡的形成和消失,连续不断,在不停的起起灭灭过程中完成物质的转换和热量的转移(现代理解)。泡沫壁为液相,构成的泡沫的表面积大,因此交换效率高,场所无所不在、不守限制。在泡沫不断生成和消失的过程中,同时或不同时完成物质和能量在两相之间的转换和转移,并一定追求两相的完全一致(浓度相等、温度相等),或存在一个固定范围的“差”(或维持这个“差”是“平人”的基本状态),因这个过程是连续平稳的动态,保持这种现象的固定也是调理身体的追求。

影响物质的转换和热量的转移的因素有三个:浓度、温度和压力。

土、金调控的物质的浓度;寒水、君火调控的温度;木、相火调控的是压力。

如胃中胃酸的浓度高,己土将身体循环系统中的水(大概念)转化补充到胃中(湿者、水火之中气,或者说湿由浓度控制?);胃酸的浓度低,戊土将胃中的水(大概念)燥化进入到身体循环系统中(燥者、寒热之中气,或者说燥由温度控制?),这两者共同维持消化系统的平衡、稳定,结果是燥湿调停(或非一致,维持一个稳定的“差值”)。

是水升高温度,火降低温度。水(精血神气)含潜热,提供热量,火(精血神气)消耗热量。

还是火升高温度,水降低温度。火(精血神气)由木积温成热,而温度升高,水(精血神气)由金积凉成寒。

四象即阴阳之升降,

物质的转换就是水火交济;热量的转移就是金木升降。

阴阳即中气之浮沉。

阴阳的升降是中气的化生、浮升沉降、水火交济运行的过程。

分而名之,则曰四象,

合而言之,不过阴阳。

分而言之,则曰阴阳,

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中气在此处是大概念,包含中气在身体内的全部功能及变化。阴阳和中气运行机制、运行方式和运行结果是一样的,但这二者还是有差别的。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

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

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

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

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

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

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四象说完,加入年的时间关系,反证阴阳、升降的合理性。

四象的运行都离不开土。土为四象之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