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世界无烟日|关于肺癌 吸不吸烟有啥不一样?

世界无烟日|关于肺癌 吸不吸烟有啥不一样?

时间:2022-06-04 15:57:57

相关推荐

世界无烟日|关于肺癌 吸不吸烟有啥不一样?

世界无烟日

世界无烟日(英语:World No Tobacco Day,或译世界无烟草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87年创立的,现在每年的5月31日就是世界无烟日。第一个世界无烟日是1988年4月7日。自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的意义是宣扬不吸烟的理念。而每年皆会有一个中心主题,表示一个在该年在关于烟草和不吸烟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地都会为响应而在当日举办不同类型的宣传活动。

今年是第33个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青少年远离传统烟草产品和电子烟”,目的是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烟草制品、特别是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对青少年的危害,遏制成人吸烟率的上升。

本期就请跟着上海科普教育志愿服务总队、上海科普教育志愿服务社区分队专家型志愿者焦晓栋,来了解一下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吧~

专家简介

焦晓栋

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副主任,上海科普教育志愿服务总队、上海科普教育志愿服务社区分队专家型志愿者。

Q&A

可以从专业角度或数据角度介绍一下吸烟与肺癌的关联吗?

Answer

吸烟导致肺癌已是科学界公认的事实。我国是烟草大国,据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总吸烟人数高达3亿人,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男性吸烟率为52.9%,女性吸烟率为2.4%,且40~59岁男性吸烟率持续上升。随着我国人群吸烟流行时间的增加、吸烟年龄的提前,烟草所致死亡人数将不断增加。若不采取有效的烟草控制措施,到2030年,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数将超过300万人。目前我国肺癌的持续高发与较高水平的吸烟率关系极为密切。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显着增大。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肺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越高。尤其是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肺癌,与吸烟的关联性更高。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吸烟。

在临床上,通常用“年支数”,即吸烟持续的年数乘以平均每天吸烟的支数这一指标来衡量吸烟量的多少。例如,如果吸烟者已经吸烟25年,平均每天吸一包,即20支烟,则吸烟的“年支数”=25年×20支=500年支。年龄≥45岁,吸烟量≥400年支的人则成为肺癌的“高危人群”。当然,即使没有达到45岁,但大量地吸烟同样会增加得肺癌的危险性。

每一支烟都增加患肺癌的风险,所以,应该远离烟草。

(一位吸烟者的肺表面可见大量有害物质沉积)

被动吸烟会诱发肺癌吗?

Answer

虽然被动吸烟者较主动吸烟者摄入的有害物质的量较少,但这些有害物质同样会诱发肺癌。

甚至有研究发现,吸烟者所居环境家居物品表面、衣物等,同样会粘附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在接触这些家居物品和衣物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烟草中有害物质的危害,这种由吸烟所导致的伤害有人将其称为“三手烟”。

因此从保护个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应该远离烟草,无论是一手烟还是二手烟,甚至是“三手烟”。

吸烟和不吸烟者所患的肺癌一样吗?

Answer

吸烟者和不吸烟者所患肺癌不一样。

从病理类型的角度,吸烟者更容易患鳞癌和小细胞肺癌,而不吸烟者所患肺癌,更多为腺癌。

从基因的角度,吸烟者所出现的肺癌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更高,突变基因的个数更多。

从治疗的角度,吸烟者所出现的肺癌接受EGFR等靶向治疗的机会更少,疗效更差;接受免疫治疗的疗效略好于不吸烟者。

戒烟可以降低肺癌发生的危险性吗?

Answer

很多吸烟者都认为,反正自己已经吸了很多年的烟,该造成的危害都已经造成了,事已至此,再去戒烟似乎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已经来不及了。其实,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无论吸烟者已经吸了多少年的烟,在戒烟后,患肺癌的危险性都会逐年降低。一般来说,戒烟20分钟后,血压会降到标准水平,脉搏降到标准速度;戒烟24小时内,心肌梗死风险降低;戒烟2周至1个月内,肺功能改善30%;戒烟1年内,冠状动脉硬化风险减至吸烟者的一半;戒烟5年内,患肺癌的风险性可减半,戒烟10~内,患肺癌的风险性可降低至接近从来没有吸过烟的人。

由此可知,若吸烟者能在35岁以前戒烟,则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风险明显下降,几乎与不吸烟者相近。从任何年龄开始戒烟均可受益,早戒比晚戒要好,戒比不戒要好。

所以,现在戒烟,“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另外,如果成功地戒除了烟瘾,不仅对自己降低患肺癌和烟草相关疾病的风险大有裨益,而且能降低身边的人(特别是和你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因吸入二手烟而患肺癌的风险。

肺癌的早期症状都有哪些?身体发出的哪些信号值得我们警惕?

Answer

在肺癌发生时,即使在很早期,由于体内内分泌等因素的改变,可出现一些“蛛丝马迹”, 这些“蛛丝马迹”极易被忽视,而如果能及早发现、认识这些“蛛丝马迹”,并及时进行深入的检查,对于肺癌的早期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些肺腺癌或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可能会在肺癌发生的过程中不明原因地出现脸如满月、面色潮红、腰背肥厚、易长痤疮等现象,临床上被称为“库欣综合征”,而这些易长痤疮的患者并非是易长痤疮的青少年。统计学资料表明,在一些肺癌被诊断前平均1~2年的时间里,会在没有高盐、精神紧张等高血压的高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被诊断出“高血压”,此类“高血压”的产生可能与肿瘤发生后体内内分泌因素的改变有关。

一些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肺腺癌的患者,可能在诊断前平均约2年内的时间里,在脸部、颈部、上胸、背部、双侧肘部、双手背侧的关节部位出现对称性皮疹,皮疹的颜色大多为暗红色,在一些病情进展迅速的患者偶尔也可以是腥红色,这些皮疹在给予外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可以短暂褪去,但很快又再次出现,皮疹的同时有时会伴有肌肉的酸痛。上述现象在临床上被称为“皮肌炎”,这是一种被证实为与内在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体表现象。

( 皮肌炎)

( 一患者的皮肌炎表现在肺癌得到控制后完全消除)

一些肺鳞癌患者中,可能在诊断前平均约2年内的时间里,出现手指或脚趾末端的肿胀、肥厚,或大关节如膝关节的肿痛,症状与类风湿关节炎相类似,类风湿相关的检查指标却是阴性,在临床上被称为“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病变在手指或脚趾末端时,被称为“杵状指(趾)”。

(与肺癌相关的杵状指(趾))

还有一些肺癌患者中,当病灶在体内快速进展的时候,可出现肌无力等症状,患者四肢的力量明显减小,不能拿起重物,不能长时间行走,甚至不能长时间直立,即出现所谓的“神经肌肉综合征”。

另有一些肺癌患者,可出现食欲不佳、恶心、呕吐、乏力、嗜睡、定向障碍等水中毒症状,即所谓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失常综合征”,患者的食欲不佳和体重减轻还可能与“肿瘤-厌食-恶病质综合征”有关。

除了上述表现外,肺癌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复杂。在肺癌中5%~10%可没有症状。肺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取决于原发病灶的大小、不同病理类型、病程长短、转移灶部位等。一般常以以下四组表现为主。

首先是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例如咳嗽(大多为阵发性干咳或仅有少量白色泡沫痰)、咯血(通常为痰中带血、血丝痰或间断的少量咯血)、胸闷、气急、体重下降、发热等。

其次是由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例如胸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上腔静脉部分或完全受压阻塞,使血液回流受阻,主要表现为上肢、面部及颈部水肿或青紫,胸前部淤血和胸壁静脉曲张)、Horner综合征(由支配头面部的交感神经通路上任一部分中断引起的,常见表现为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与胸壁无汗或少汗)。

再次是由癌肿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例如转移至脑部可发生头痛、呕吐、眩晕、复视、站立不稳等,转移至骨骼,特别是肋骨、脊椎骨、骨盆时,则有局部疼痛和压痛,转移至肝脏时,可有肝区疼痛、黄疸、腹水等。

最后是由癌肿作用于其他系统引起的肺外表现,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肺癌的“蛛丝马迹”。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症状表现并非只出现于肺癌,在出现这些症状时,最适当的做法是就诊于专科医师,由其协助排除肺癌。

常见的慢性支气管、肺部疾病会成为肺癌的诱因吗?我们应该如何降低病情癌变的概率?

Answer

在存在肺部基础疾病时,例如慢性支气管炎,结核等疾病的基础上,肺癌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有所升高。

因此,对于这部分人群,建议在肺癌的预防角度更加重视,定期进行肺部的影像学检查,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

在体检过程中,要重视哪些肺部指标,从而大致判断自己肺部的健康情况呢?

Answer

由于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没有什么特异性的表现,所以大部分的肺癌一经发现均已是中晚期,从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机会。然而肺癌若能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预后一般均较好,生存期明显延长。故合理地进行健康体检非常重要。

首先,要定期进行体检,由目前的数据提示,每年进行一次高质量的健康体检,可以使绝大多数肺癌获得早期诊断,体检的项目主要应包括正侧位胸部X线片或胸部CT(建议高危人群做此检查),以及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

其次,如果在体检时由胸部CT检查发现了一个可疑的病灶,而又暂时无法区分其良、恶性,为了密切随访观察这一病灶的变化情况,防止失去可能存在的肺癌的最佳治疗时机,则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及时复查胸部CT,例如每3个月进行一次复查,如果病灶变化不明显,继续在3~6个月后再次进行检查,可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最后,很多人认为外周血肿瘤标记物对于肿瘤的诊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实不然。就肺癌而言,目前较为常用的肺癌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CYFRA21-1、SCC、NSE等。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指标并非绝对特异,也就是说,它们的升高并非仅见于肺癌。例如,CEA升高还见于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等,NSE升高还见于神经源性肿瘤等,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来判断其意义。

肺癌的诊断方法有哪些?这些诊断方法会伤及身体吗?

Answer

对于肺癌病灶的发现和特点观察,胸部CT检查是较胸片更为先进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相较胸片而言,胸部CT可以发现正位胸片所难以发现的心脏后部病灶;同时,胸部CT检查可以使得直径小于1厘米的小结节肺癌病灶不易被漏诊;另外,胸部CT可以有助于医生判断肺部病灶的特点,例如病灶的外周是否光整,是否有毛刺,是否有分叶,病灶的内部是否有空洞,是否有钙化,病灶的周围是否有卫星结节等等,这些特征的有无对于判断病灶的良、恶性,甚至哪一种病因、哪一种类型,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CT检查本质上属于放射线,而一提到放射线,就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对于辐射的担心,其实大可不必。放辐射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来自地球本身的射线、房屋装修材料内的放射性核素、空气中的放射性氡的衰变产物、以及包含在食物和饮料中的各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可以说只要生活在地球上每时每刻都在接受辐射。

放射线对人体的损伤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是急性损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急性放射病”,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的放射线照射人体引起体内的正常细胞被大量杀伤所一起的一系列症状。原子弹爆炸、放射源泄露导致直接接受照射所造成的往往是这一类的损伤,这一类的损伤所需要的放射线剂量非常之大,一般认为50mSv以下为安全辐射剂量,超过100mSv才有可能产生直接辐射损伤的风险(存在辐射确定性效应的风险),达到250mSv辐射剂量为亚临床剂量(无症状性过量辐射,有可能造成少量生物细胞损伤,人体可修复或代偿,不至于产生临床症状),超过500mSv辐射照射,则可能造成5%受照人员出现辐射损伤症状,超过1000mSv辐射照射,则可能造成25%受照人员出现辐射损伤症状。普通的胸片每次检查仅仅0.2msv,而CT检查每次约2-10msv,根本无法达到急性放射损伤的剂量,无须担心。

第二种是由于放射线照射所导致的肿瘤发生率升高。这种发生率的升高也是与接受射线的剂量相关的,并且呈现不同器官和不同人群敏感性不同的特点。主要敏感器官是性腺、造血系统、甲状腺等,敏感程度因人而异,孕妇、小儿相对敏感。我国国家相关法规的标准规定医院放射科的工作人员每年接受辐射的剂量上限是20msv,因此,可以认为1次的CT检查不会对健康人造成太多的影响。而且在肺癌患者中已经存在的肿瘤的威胁尚亟待解决,又何须担心辐射可能致癌的风险呢?

综上所述,为了疾病的诊断所接受的X线或CT检查是安全的,切不可因担心辐射而拒绝检查。

对于肺癌患者,我们日常应该在饮食方面注意些什么呢?有什么忌口和推荐多食的吗?

Answer

总体而言,肺癌患者的饮食应当遵循均衡、适当的原则。要注意食物中糖类、优质蛋白、维生素类等营养素的均衡搭配,不可偏食,亦不可暴饮暴食。

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包括米饭、面食在内的糖类食物是饮食机构的基础,我们身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这一模式,因此,不建议肺癌患者改变这一模式,即仍然要保持这一模式,而不能因患了肺癌,而过度进食“大鱼大肉”进行大补。

优质的蛋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原料,例如人体血液中的白蛋白承担了众多药物在体内的运输工作,又例如人体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本身就是一种蛋白类物质,因此,应当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在选择蛋白的食物来源时,可以多选择一些“白肉”(禽类蛋白、牛奶、鱼肉等),适当控制进食“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的量,这样可以控制脂肪摄入的量,避免因肥胖而影响身体功能状态。

研究表明,如果每日进食蔬菜和水果种类的总数达到6种,则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维生素类的营养缺乏,因此,建议肺癌患者每日进食蔬菜和水果种类的总数不少于6种,例如早晨中包括一种水果,午餐中包括两种蔬菜,下午再进食一种水果,晚餐中包括另两种蔬菜,可以根据自身喜好来调整搭配。

我们日常是否可以通过运动来预防肺癌的发生?对于肺癌患者,可以剧烈运动吗?

Answer

适当的运动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状态,避免代谢相关的疾病,甚至预防肿瘤的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正常适度的运动是建议的。但是在运动的时候要避免环境中污染因素的接触,例如,要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雾霾天等进行户外的大量运动。

对于接受了肺癌根治切除手术的相对早期肺癌(IA、IB、IIA、IIB、IIIA期)患者,在完成必要的术后辅助化疗,且体能已完全恢复后,或病情稳定,处于长期随访过程中的肺癌患者,如果患者本身有较强烈的意愿,可以进行适度的体育运动。

在参加运动时,患者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状态,以“不出现可感知的明显疲乏和劳累”为度,以自身喜爱为前提,可选择进行慢步走、太极拳等各类轻体力消耗的体育运动,切忌进行“挑战极限”的重体力活动或运动,如搬运重物、长跑等。

对于在接受内科治疗的肺癌患者而言,运动一定要适可而止,量力而为,不建议进行剧烈的活动。

家人应该如何护理肺癌患者,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吗?

Answer

在帮助肺癌患者康复的过程中,患者的家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肺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可以和医生一起帮助患者调整精神状态。在接受诊治的过程中,由于精神上或多或少的压力,以及病痛的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总有些波动,这既不利于其良好身体功能状态的维持,也不利于其对治疗的配合。患者的家庭成员是对患者本人性格最为了解的人,因而,家庭成员通常都是除医生以外最能疏导患者情绪的人。例如,有一名患者在诊断肺癌后,情绪非常低落,拒绝到医院去治疗,为了让患者改变决定,配合治疗,患者的家属想尽各种办法疏导患者的情绪,在不懈的努力下,患者终于决定回到医院接受治疗,并最终从疾病中康复。

其次,肺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可以给医生提供患者病情变化的客观资料。由于朝夕相处,患者的家庭成员是最有机会观察到患者身体状态细微变化的人。在陪同患者就医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可以将观察到的这些细微的变化及时、客观地告诉医生,这非常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治。

再次,患者的家庭成员可以在患者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支持。这种支持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在化疗用药的当天,帮助患者完成诸如吃饭、饮水等很多日常活动;办理住院、出院,办理医保、报销,陪同诊治、随访等,很多琐碎的事务,虽然患者本人也并非没有能力去办理,但如果有家人的帮助和陪伴,无疑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温暖,也能节省患者的体能,也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

肺癌患者的抗癌之路漫漫修远,要想成功战胜肺癌,需要做到以下六个“要点”,而这些“要点”是否能真正地执行好,做到位,除了医生和患者本人的努力外,更离不开患者身后整个家庭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这些“要点”包括:

第一,坚定的信心。

第二,科学的诊治。

第三,愉悦的心情。

第四,均衡的营养。

第五,适度的运动。

第六,充足的睡眠。

让患者、医生和家庭一起,携手并肩,共渡难关,战胜肺癌!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

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

上海科普教育志愿服务总队

上海科普教育志愿服务社区分队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