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聊一聊古代封建社会的邻里关系!

“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聊一聊古代封建社会的邻里关系!

时间:2024-01-17 18:40:16

相关推荐

“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聊一聊古代封建社会的邻里关系!

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水平高速发展,人们逐渐告别了青瓦泥墙住进了钢筋水泥建成的高楼大厦,生活渐渐忙碌的同时人们忽然发现,隔壁的邻居姓甚名谁也不清楚,楼上楼下的只知道是熟面孔,再多的打招呼也是不存在的,人们开始怀念已经隔着院墙与邻居唠嗑的时光。关注与周围邻居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似乎已经变成刻在人们骨血中的本能,其实在古代,邻里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仅仅是略低于由血缘关系构成的家庭宗族关系。那么,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处理邻里关系的呢?

千古名句

一、五户为邻,上至朝廷官员下至老百姓都重视邻里关系

现在我们理解的邻居,大多数指就近居住在自己家周围或附近的人,至于这个距离到底多少就见仁见智了,但是在古代,关于邻居是有一个准确的包含范围的。“邻”在古时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村”,是国家统治者规定的最低等级的人口管理单位,《周礼》中将五户人家规定成一“邻”,五个“邻”是一个“里”,至于“里”上面还有“党”、“乡”,属于一个“邻”的老百姓住处都隔得很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们将邻居和知己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足以表明古时候人们对邻居关系的重视。

南宋时候永兴县有一位姓丁的妇人,嫁给吴姓丈夫,年纪轻轻丈夫就去世了,自己带着儿子生活,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只要邻居有困难,她得知后都会毫不犹豫的帮衬对方,并不计较别人是否和她关系亲近。同乡中有位姓陈的孩子,家里长辈都不在了,一个人吃不饱也穿不暖,她知道后直接将孩子带回自己家里教养到成人,帮他娶了妻子。邻居王礼的妻子逃难到了山阴县的时候去世了,家里没有人帮她料理后事,她知道后便立即启程赶往当地。还有一次,公元476年的冬天,雪下的格外的大,四处奔走的商人被困在外面进不来,地里的收成也不好,邻居好多都饿着肚子,丁氏知道后立即打开仓库,将自家的粮食拿出来救济邻居。可以说只要丁氏能做的,她都会去做去帮助他人,这是《南史》中记载的一桩往事,作者对丁氏的事迹大加赞叹。

荒年开仓赠粮

古时候人们对于自然风险的抵抗能力非常低,遇到灾荒年份饿死的人是一大批一大批的,唐朝有位名叫阳城的人,虽然还算有底蕴,但也过的很清贫,闹饥荒的时候也得啃树皮填肚子,可对于亲戚朋友却能乐意伸出援手。妹婿去世后,他担心妹妹在外受苦,不但帮助妹妹将妹婿的后事办好,还直接带着出嫁的妹妹以及有些傻气的侄子回乡,这在注重礼法的古代社会也是非常难得的了。

阳城的名声传的很远,当时的山东节度使都知道了这么个人,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大加褒奖,于是派人给他送了很多财物,阳城自然是不愿意收下的,可是仆从已经听了吩咐放下东西便离开了,正在他发愁的时候,听说有位姓郑的邻居正到处借钱安排家里老人的后事,便毫不犹豫将这些财物赠送给了对方,后者十分感激,想要做他的仆人随身照顾他的起居,阳城自然不答应,并且说如果你一定要感激我,那么就跟着我读书学习知识吧。

在古时候,读书人的地位非常高,阳城教他读书无疑是给了他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位邻居心怀感动,并且也认真的学了下去,可是学着学着就发现,他好像真的不是读书的料,看不懂也跟不上进度,心里就一直不开心,郁郁寡欢,然后上吊自杀了。阳城很难过,后悔自己提的要求了,穿上麻布就要为他哭丧。

不仅仅是平头老百姓,古代的世家大族以及朝廷官员们也很重视邻里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杨翥是明代的礼部尚书,住的地方离皇宫还是有些距离的,但是又要起很早去上朝,为了多睡一会儿,他就买了头驴回家,每天早晨就骑着驴慢悠悠的上朝去。杨家隔壁主人老来得子,全家上下高兴的不得了,对这个孩子格外重视,可这孩子每听到外面的驴子叫声就大哭,主人家心疼孩子,可又不敢上门去找理。日子就暂且这么过着,孩子年纪小,整日大哭不愿意吃饭,眼看着饿瘦了,主人家实在没办法,这才主动上门向杨翥说明因果,本以为会被直接打出门去,谁知对方转头就将驴卖了出去,问题可算是解决了。

商鞅变法

二、从“一家违法邻居连坐”到“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

秦国时期,商鞅励志改革,为了配合君王加强对全国各地的统治,他将老百姓每五户人家化为一“伍”,如果其中有一个人犯了罪,其他人就都要受到这个人的牵连,这就是连坐。连坐制度加强了百姓之间的紧密关系,人人自危,互相监督左右邻居是否有违法的行为,一有不一样的疑点就马上上报给官府,希望能及时撇清自己的嫌疑,就这样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君王的本意是加强对百姓的控制,他也没想到因为这项严苛的制度而让百姓之间的关系反到更亲密起来,团结又和睦,以至于汉高祖刘邦等人举起反秦大旗的时候,那些跟随者大部分都是自己的邻居。

汉高祖刘邦一登上帝位立马废除了这条连坐制度,主张邻里之间应该和谐相处,提出如果要做官,就必须和邻居保持良好的关系,要得到的邻居的推荐才行,虽然汉朝统治者提出的为官须得邻里推荐的说法,但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大家族走后门进朝廷的一个途径,但我们国家和谐友爱的良好邻里关系就是从汉朝开始基本建立起来的。

古代社会,一遇到政权更迭或者自然灾害四起的年份,无数的老百姓为了生计不得不举家离开故土去陌生的地方谋生存,这就是电视剧中常提起的“流民”,北方地区皇权统治性强的地区的百姓逐步向南方地区融合,现有的和谐邻里关系的理念逐步流传开来,从形式上的遵从朝廷旨意逐渐走向实际。邻里关系趋向平和性也越来越为人所接受。

到后来统治者为了选拔人才而提倡的举孝廉,也正是注重乡亲邻里之间对于当事人的评价,从别人的评价中来判断这个人是否适合做官,读书人爱惜自己的羽毛,官员爱惜自己的名声。试想如果一个人整日闭门不出、或者与邻里关系恶劣,那传出去的名声必然不会好听。

举孝廉影视剧照

古代社会为何会形成如此鲜明的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呢?且聊一聊其中的缘由。

三、祭祀祖先重视宗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统治者的大加宣扬

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是一种为人称颂的美德,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无缘无故、偶然兴起的,它的背后必定有许多的因素造成,这种美德亦是如此,它同样是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一)小农经济模式下,古人重视血缘宗族

比起现在不少年轻人的“三代之外六亲不认”,古人极为重视宗族血缘关系,每年的祭拜祖先也是一族中的大事,人们祭拜同一位祖先,希望能得到庇佑,同一族的人必然免不了互相人情交际往来。那时候家族就是一个小家庭背后的靠山,有家族帮衬的人在外行走才不会被轻视欺负,加之以前交通不便利,人们嫁娶的范围也就在自家村子附近,临近的村子也会互相通婚,久而久之,左右邻居也说不定是你家七拐八拐的亲戚,自然要好好处关系。

范氏义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以及政治家范仲淹早年跟随母亲到了朱家,后来得知自己的身世更是发奋图强,入朝为官后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宗族,自己出钱建立了范氏义庄——这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慈善机构,帮助范氏族人以及邻里百姓,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规劝下一代认真读书。发出“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名人郑板桥,年幼的时候家里吃不起饭,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同样生活清苦,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他进入朝廷做官,好歹收入变多了,但他并没有过上从此衣食富足的生活,而是将自己的工资寄回家,让弟弟分给亲戚朋友以及邻居,让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人都可以受益,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甚至按照记忆将周围邻居的名字列出来送回家,要求弟弟一定要全部将钱送到位,左右邻居及亲朋友好友无一不十分感激他。

(二)儒家思想广泛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

“里仁为美”,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一件不可多得美事。与人方便也是与自己的方便,谁还没个头疼脑热等急事呢?与周围邻居维持友好的关系也正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孟子的母亲作为一个女性尚且明白邻里情况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了孟子的将来不至于长歪,甚至三度搬迁。足以看出古时候的人们对于邻里关系的重视程度,邻居之间的情况也影响着一家的未来。

杜甫画像

杜甫在四川夔州的住处草堂外地有几棵枣树,一位老妇人时常过来摘枣,杜甫同情对方,所以也没说什么,让对方只管摘就是,后来他将住处让给吴姓亲戚,自己搬到了别处,谁知那位亲戚直接将几棵枣树圈了起来不允许别人摘,杜甫很不认同对方的做法,直接写了一首诗给对方,希望他能放弃圈起枣树的行为。“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在尊敬爱护自己血缘亲人的时候要时刻记得不要忽视那些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年人和小孩子。虽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这个地步,但实际上能够做到这些的人却是值得我们敬佩,他们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亲朋好友,主动关心左右邻居,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义不容辞的主动帮忙,开仓赠粮食、帮助料理邻居后事、遇事主动退上一步与人方便等等。人与人之间你来我往,一饮一啄,简单又朴素真挚的情感最是难能可贵,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值得人们学习和赞扬。

(三)国家统治者的大力宣扬

邻里之间日常相处难免会有矛盾产生,说不定一个小小的矛盾最后会演变成大麻烦,比起基层地区时不时的发生摩擦、打人伤人事件,上层的统治者更希望看到老百姓全心全意的劳作,和谐友爱的相处下去,这更有利于统治者对地方政权的管理和把控。

孔子讲学

从汉高祖取消秦设立的连坐制度开始,和谐的邻里关系开始在我国逐渐建立起来,也受到了不少统治者的重视,甚至纳入对官员的考核指标里面,希望通过邻居百姓之口来监督百官,借以保证朝廷官员的清正廉洁。

自董仲舒提出独独尊崇儒家文化开始,提倡“仁”与“义”的儒家思想渐渐被读书人所认同,而时人以读书为荣,读书人的地位高于普通老百姓高于行商的老板,这种思想也逐渐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宋朝时期的读书人在前人的儒家思想上进一步总结,提出了新的居家礼仪规范,总结出了一套理想化的“乡约”制度,其中描述了邻里之间如何相处等细节要求,认为邻居如果出门去遥远的地方或者从外面回来,都要去送别或者迎接等等,这一套制度得到了当时的统治者的大力赞扬和推广。

和谐的邻里关系能省掉很多麻烦,也有助于家里小朋友的成长,而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也绝不是天上莫名其妙就掉下来的,需要人们主动走出第一步。

你来我往始终是最直接的、最朴素的示好方式,只要你主动了,总有人会给你回应,高楼大厦只是改变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是改变不了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