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罗荣桓逝世 毛主席一度服用安眠药也睡不着 辗转几夜写下悼亡诗

罗荣桓逝世 毛主席一度服用安眠药也睡不着 辗转几夜写下悼亡诗

时间:2022-10-25 20:22:34

相关推荐

罗荣桓逝世 毛主席一度服用安眠药也睡不着 辗转几夜写下悼亡诗

1963年12月下旬,一向开朗、说话风趣的毛主席忽然像是变了个人。

毛主席当时的护士长吴旭君回忆道:“在这几天之后,主席讲话很少,像若有所思。有一天,主席服了安眠药后仍睡不着,躺在床上写东西,当时已是半夜了。”

这样的情况,连续出现了好几个夜晚。在吴旭君的照看下,毛主席靠在沙发上闭着眼睛,一遍又一遍反复地琢磨。终于,毛主席睁开眼,郑重而有力道地写下了题目——

《吊罗荣桓同志》。

全诗如下: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毛主席诗风豪迈、雄浑,不喜伤时悲秋,因此悼亡题材的相关作品仅仅出现过两次。其中一首,是毛主席为爱人杨开慧所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而另外一首,便是这篇《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杨开慧

按照以往惯例,毛主席在写下诗词后,都会拿到报纸上发表。因此,毛主席在完成《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之后,其助手也准备拿去发表。但没想到,毛泽东却拒绝了。他说:

“这只是我个人对于罗荣桓同志寄托的战友的哀思,不要当作以往的作品看待,而且,我一向不主张个人感情萦怀的,拿出去不好。”

直到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才将这首诗刊登了上去。时隔,人们首次读起这首词,不免再次想起:在那个峥嵘岁月中,毛泽东与罗荣桓的携手并进… …

一、毛主席:罗荣桓是个人才,可惜发现得晚了

1929年12月28日,著名的古田会议召开,毛泽东、朱德、罗荣桓等11人成功当选为中共红四军前委委员。从这时起,毛泽东与罗荣桓的关系更进一步,得觅知己,让两人都高兴不已。

或许有人会问:毛主席与罗荣桓之前的来往并不是很密切,那为什么他们两人都如此笃定:对方是懂得自己的人呢?

对罗荣桓来说,他老早就注意到了这个来自湖南的青年才俊。后者的谈吐、思想与见识,不止一次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对毛主席来说,与罗荣桓的进一步交流,是他一直都期待的。其实,在古田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毛主席便与罗荣桓有过一次短暂交流。

当时,毛主席与冯文彬在一起散步。正当两人有说有笑的时候,罗荣桓恰好从他们身边经过,在见到毛主席之后,罗荣桓立刻停下脚步,连忙行了一个标准军礼表示问候,然后便匆匆离去了。

罗荣桓的步伐很快,但毛主席却从他的背影中看出了踏实、沉稳、放心。毛主席缓缓点头,对着一旁的冯文彬感慨道:“这个同志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可惜我们发现得晚了!”

毛主席这话一出,大有对罗荣桓“相见恨晚”的意思。这时,冯文彬才知道:原来这位踏实的老红军,早就被毛主席放在了眼里、心里。

二、毛主席对罗荣桓的好印象

从初见到相识,从各自为战到携手并进,罗荣桓给毛主席留下的印象,几乎都是好的一面。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的首句“记得当年草上飞”中,便是毛主席对罗荣桓昔日英勇姿态的回忆。

1928年“八月兵败”之后,罗荣桓率领三营跟随毛泽东从九陂出发。在下山的时候,为了尽可能节省时间,罗荣桓灵机一动,尝试着坐在地上,然后沿着陡峭的斜坡滑了下去。

见此情景,几百名战士也有样学样,怀抱着枪杆,也从山上纷纷“飞”下山崖,看上去颇为壮观。毛主席见状,甚为惊喜,遂称赞道罗荣桓为“草上飞”。从这以后,“草上飞”便成了罗荣桓最经典的一个“外号”。

除了作战英勇之外,罗荣桓这个“高材生”的政治本领也十分高明。他主持下的党风建设,都是深得毛主席赞赏的。其中,罗荣桓“义释铁匠”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

秋收起义失败之后,特务连的一个老兵谭铁匠,因为母亲病危的原因,想要回家奔丧。但他也知道,在目前的局势下,贸然请假,领导大概率是不会同意的。因为一旦有人员离去,将会影响到军心。

想到这里,谭铁匠咬了咬牙,决定当一回逃兵,和两个老乡不辞而别。可他们几个还没走多远,特务连副连长张明便带人追上了他们。面对影响军心的这三人,张明不由分说,就要掏出手枪将他们一一击毙。顺便,震慑那些同样打算当逃兵的战士。

就在这时,罗荣桓急急忙忙赶来,大呼“刀下留人”,从张明手中救下了谭铁匠等人。不仅如此,罗荣桓还自掏腰包,给他们三人回家的路费,并鼓励他们:你们回到家之后,也可以继续革命的!

从这件事中,不难看出罗荣桓的眼界和格局。他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既然人已经留不住了,倒不如把共产党的“清名”留下来,让大家看看,这是一个多么包容的组织。

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谭铁匠等人竟然又回到了部队。不仅如此,他们还从老家召来了几个同乡。大家都说,要跟着罗将军干革命!

这件事,顿时在军营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不仅是罗荣桓人格魅力的显现,也证明了他在政治工作的先见之明与卓越眼光。就连毛主席本人,也深深反思了这件事。后来,在罗荣桓的建议下,他将“不能体罚士兵、更不能枪毙逃兵”这条规律当成了三湾改编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武双全、有大局观、胸有韬略,这是毛泽东主席早年对于罗荣桓的好印象。随着两人情谊、关系的增加,毛主席渐渐又发现了罗荣桓身上的几个突出优点:守纪律、踏实、忠诚、牢靠。

此外,罗荣桓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每当遇到棘手难题需要解决时,毛主席总会想到罗荣桓那沉稳、踏实的背影。

正因如此,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关注越来越多,甚至不止一次表达过他对罗荣桓同志的欣赏意。在后来的古田会议中,罗荣桓本来资历尚浅,也是因为毛主席的大力支持,他这才脱颖而出,成了11位委员中一个。

三、“老实人”罗荣桓:与毛主席共患难

在古田会议召开后不久,毛泽东又提名罗荣桓为红4军前委委员,并向党组织建议:任命其为第2纵队随党代表,后来又推荐他出任红4军政委。

在说起这段经历时,毛泽东主席也是笑了笑,似乎想到了什么。彼时,罗荣桓妻子林月琴正与毛主席进行交谈,言及此处,后者揶揄道:“为什么让他当党代表呢? 就是因为他老实。”

抗战时期的罗荣恒与林月琴一家

紧接着,毛主席回忆起了一件往事。

那是1937年的春天,罗荣桓从红大毕业后不久,便被任命为后方政治部主任。但没几天,他就被毛主席狠狠地“训”了一顿。一旁的战友也非常奇怪:毛主席对罗荣桓一向器重,这会儿怎么就突然“翻脸”了呢?

在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众多战友面面相觑,竟是哭笑不得。

原来,当时罗荣桓在后方担任供给的工作。有一次,他见到毛主席的棉被“破破烂烂”的,便自作主张给他换了新被子。毛主席见到后,便立即追问是谁给他换的。得知是罗荣桓之后,他就在电话里说:

“我们现在就是这个条件,吃的是小米、高粱米,还是带壳壳的,穿的就是破旧的衣服。为什么差旧被子就不能见洋人,要另搞一套?”

接完电话后,罗荣桓也怪不好意思的。于是,他又让人把那床旧被子给毛主席换了回来。不仅如此,罗荣桓自己也“喜欢”上了旧被子。

尽管我党后来的条件好了很多,但罗荣桓本人依旧过着朴素的生活,衣服破了也是缝缝补补继续穿着。毛泽东知道后,也笑着摇摇头:“罗荣桓同志,还真是老实啊,但也未免太老实了!”

听了毛泽东说的这个故事,罗荣桓妻子林月琴也跟着笑了起来,因为她也想起了丈夫的这个优点,也向毛主席分享了一件罗荣桓的“糗事”。

当年,通城暴动之后,当地自发组建了一支农民自卫军。罗荣桓也在那,主事的领导见他是个有文化的大学生,便交给他一个重任:保管好大家的现金。

这些现金,都装在一个皮箱里。在得到任务之后,罗荣桓很是重视,紧紧抱着这个大箱子,走到哪带到哪。但也正因如此,倒是把他累得不轻。

后来,队伍要从通城向修水转移,罗荣桓抱着大皮箱,更加感到吃力。正在这个时候,有两位穿着农军战士衣服的人走过来,主动要求帮他提着行李。罗荣桓见他们的打扮,也没有多想,以为是对方好心,便松手交给了他们。

不曾想到,到晚上露营的时候,罗荣桓便再也找不到这两人了。直到这时,罗荣桓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上当受骗。经过这件事,罗荣桓懊恼不已,在仔细反思过后,他以后做事更加小心,但还是一板一眼的,一副“老实人”的做派。

言归正传。毛主席与林月琴调侃归调侃,但他们也知道:罗荣桓平日里,虽然过分“老实”了些,但这样的人对待革命,对待自己的理想,才是最为忠诚、牢靠的。

而这,也是罗荣桓坚持与毛主席几次共患难的根本原因之一。

1929年6月,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坚持“一切要经过支部,一切权利归于党”的主张,但却遭到了多位与会人员的反对,只有罗荣桓等少数几人,坚决拥护毛主席的主张。

会后,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四军,来到闽西特委工作。这让毛主席忧心忡忡,再加上水土不服的缘故,他患上了痢疾。得知毛泽东的病情后,罗荣桓非常着急,他连日奔波,多次在干部会议上为毛泽东发声,希望后者能重新回到领导位置上。

同年9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罗荣桓在会议中继续强调:希望毛泽东同志能回来主持红四军的领导工作。毛泽东的好搭档朱德也说:“朱毛红军,朱离开了毛,朱就过不了寒冬。”

没想到,朱德一语成谶。缺少了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红四军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屡屡受挫,还损失了不少战士。

罗荣桓更是在11月23日召开的会议中提到:“八月兵败我军损失惨重,梅县一仗我死里逃生,200多名战友伤亡,如果毛泽东不离开,我们也就不会打败仗,我们要快点请毛泽东回来。”

罗荣桓屡次为毛泽东发声,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敌视。尽管罗荣桓已经察觉到这一点,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强烈要求毛泽东回来主持领导工作。

在罗荣桓、朱德等人的斡旋之下,毛泽东于11月26日再次回到了红四军前委当中。早在边地之时,毛主席便听说了罗、朱等人的贡献,只是碍于一些问题,他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当毛主席重新回到“领导班子”中时,便第一时间找到了罗荣桓,他激动地拍了拍后者的肩膀,说道:“我们真是患难之交呀,一个负伤,死里逃生。一个生病,被赶下台。”

在外人看来,罗荣桓是毛泽东的“铁杆支持者”。但只有罗荣桓自己知道:自己坚持的,其实是“毛泽东思想”必须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因为他明白,党内只有走了“毛泽东思想”的路子,才有真正光明的未来。

显然,毛泽东主席本人,才是执行“毛泽东思想”的最佳“掌舵人”;反观罗荣桓,其实是“毛泽东思想”的“铁杆支持者”才对。

话虽如此,一些“左”倾人士难免把罗荣桓看成了毛泽东的“嫡系”力量。而这,也导致罗荣桓日后的生涯,将会随着毛泽东的沉浮,而变得起起落落。

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召开。期间,“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抬头,他们在加紧推行错误的政治主张的同时,也开始批评起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后者因此失去了对红军的指挥权,就连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也被他们撤除。

而此时的罗荣桓,因为曾多次支持过毛泽东,也被人看成了“宗派主义”。同后者一样,罗荣桓同样受到了排挤,被撤销了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职位不说,还被打发到闲职部门去“养老”。直到毛泽东再次成为党内领导人之时,罗荣桓才被重新起用。多年以后,毛泽东回忆起罗荣桓与自己的共患难,不免失笑道:“凡是我倒霉的时候,罗荣桓都是跟我倒霉。”

即便如此,罗荣桓仍履行着自己的“老实”、“本分”,一心一意坚持着“毛泽东思想”地推进工作,保持着他对党的忠诚,同时,也始终勤勤恳恳,不给旁人留下话柄。

因此,毛主席后面还曾这么评价罗荣桓:“在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斗争中,罗荣桓表现了坚定的原则性,并且遭到了撤职。虽蒙受冤屈,但他仍旧老老实实为党工作。”

可见,在毛主席看来:罗荣桓已经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是个值得信赖并委以重任的好战友!

四、罗荣桓:被毛泽东称为“一生共事的人”

毫无疑问,一句“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表现出了毛泽东主席对罗荣桓元帅的惋惜、信任与依重之情。

而作为毛泽东唯一一个亲自写下悼念诗的战友,罗荣桓这个忠诚的战友,也是一直站在毛泽东身后的:

从秋收起义的倾覆之危,到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从万里长征的艰难困苦,到扎根大西北时的大义凛然;从抗日战场弥漫的滚滚硝烟中,到战火连天的东北战场上;从解放战役中的不离不弃,最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相扶相帮。

每当毛主席需要的时候,罗荣桓便能立刻站出来,为他解决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为此,毛泽东亲切地称罗荣桓为“一生共事的人”。

1930年,林彪被提拔为红一军队红四军军长,时年24岁。此时的林彪,正是年少得意轻狂之时,先后与几位党代表发生了摩擦。因此,在面对这么一个棱角分明的勇将时,毛泽东也犯了难:一旦队伍中的团结做不好,红四军早晚会出现大问题啊!

思来想去,毛泽东巧妙地把这个难题交给了罗荣桓。在他看来,“老实人”罗荣桓不仅有着宽广的胸怀,还能始终坚持着党性与原则。

多年下来,罗荣桓的人缘越来越好,和他共事过的人,都与之产生了颇为深厚的情谊。除毛泽东主席之外,邓小平、聂荣臻等人,同样与罗荣桓有着一段段的战友革命情。想到这,毛泽东决定罗荣桓是个好人选,让他去配合林彪,肯定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这一次,罗荣桓没让林彪失望。短短几年间,林彪、罗荣桓二人的名字响彻中原大地,这二人一文一武的配合,让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战斗中屡战屡胜。在旁人看来,这是林彪善于作战;可在内行人看来,罗荣桓在谋略、内政、训练、后勤等方面上的贡献,不仅不次于林彪,反而尤有胜之。

五、罗荣桓身染重病,毛泽东牵肠挂肚

就像历史上的诸葛亮那样,罗荣桓也因为长期的殚精竭虑,换上了不同程度的病痛。1946年1月,罗荣桓刚抵达沈阳后不久,便被诊断出了肾癌。医生当时的诊断是:必须立即动手术!

当罗荣桓的病情传到中共中央之后,毛泽东茶饭不思,甚至亲自练习到了朝鲜和苏联方面,要求他们提供最好的条件,尽可能帮助罗荣桓度过难关。在等待治疗的期间,毛泽东多次发来电报询问病情,对罗荣桓的牵挂之情不言而喻。

1946年7月,眼见罗荣桓的病情一拖再拖,毛泽东又担心又气恼。罗荣桓这个“老实人”,为了工作连身体都不要了。

为此,毛主席开始催促罗荣桓前往莫斯科治疗疾病,并要求罗荣桓的妻子林月琴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一同前去。出发前,毛泽东还专门为罗荣桓准备了50两黄金,让他放心治疗、修养自己的身体。罗荣桓也十分感动,当即与毛主席约定:尽快养好身体,回来之后继续与您一起工作!

此外,因为太关心罗荣桓的身体,毛主席不惜用自己的个人名义给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发了一封电报:“罗同志是我党的重要财富,也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干部,希望贵国能给予他最好的治疗。”见到毛泽东的来信,斯大林也对罗荣桓非常重视,还给予他中央委员的待遇。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旧病复发,在北京与世长辞。毛主席得到消息后,悲痛不已,接连几天茶饭不思,甚至夜不能寐。

1963年12月19日,毛泽东亲自出席了罗荣桓的葬礼。对于这位始终支持自己工作的好战友、好同袍,毛泽东怀着沉重的心情鞠了三个躬。

不久之后,他反复琢磨着,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以此表达着自己对待老战友的悼念之情。

后,当人们读起这首真情实意的悼念诗,也不由得为毛泽东主席和罗荣桓元帅的友谊而感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