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当代艺术教育面临的四个问题(下)

当代艺术教育面临的四个问题(下)

时间:2019-06-17 22:42:00

相关推荐

当代艺术教育面临的四个问题(下)

6月15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办的教学主题研讨活动“当代世界中的艺术家教育”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研讨在清华美院绘画系的师生与世界著名的教育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Teacher’s Collage, Columbia University)的来访师生间展开。上午,双方围绕着“艺术家教育面临的挑战”、“材料和技能对艺术家的影响”、“看待艺术品的视角发生变化”及“如何开展对话式教学“等问题展开了研讨。下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梅西讲席教授(Macy Professor of Education)朱迪斯·伯顿(Judith M. Burton)教授举办了题为“当代世界中的艺术家教育”讲座。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睦教授作主题演讲,封帆老师主持。现将演讲第二部分刊布,以飨读者。

我们需要怎样的指导方式?

其实在过去很多年里,在许多西方国家,特别是在中国,艺术院校的教学工作通常采用的是面对面、老师指导学生的方式。老师告诉学生怎么做,我们下一步做什么,一切都是有规则和依据的:比如怎么使用色粉笔、炭笔,水墨,如何进行雕塑等等。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所运用的各种技能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传承下来的,对这些技艺的学习是为了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大家共同认可的、所谓相对标准的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里老师和学生是区分了等级的,老师在上,学生在下,老师教学生怎么来做,而学生的责任就是记住老师教授的这些规则,经过联系之后再将它以所谓正确的方式传递下来或呈现出来。换个角度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他们运用技能多多少少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今天的艺术院校允许并鼓励学生有想象力、创造性精神,但在过去的体制之下,创意必须是基于这些既有的技能和规则的。

我之前解释过,人的思维是有着很大的拓展灵活空间的,我们如何运用材料的方式,或者材质本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感知和创作,而且我们所获得的这些新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反过来给我们的想法表达提供更多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肯定不能够再延续过去的教学模式。因为现在进入到西方艺术学院的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很可能具备了过去我们所不具备的身心、生活的经历,有些人已经接触到了全球艺术市场,比如有些人参加过群展,去看过了国际双年展。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了经历,会质询、思考。他们带来的思考也决定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方式来看待艺术的。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让我们没有办法以过去的方式再来定义艺术。

下面,我不禁要提几个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授艺术的老师必须去思考的:

其一,如何能够帮助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调度起自己此前的经验、生活的经历,另一方面又让他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和艺术创造,是不能和艺术的历史和过去割裂开来的;其二,我们如何让学生调度自己的经历与想象力,以既深入又有灵活性的方式来接触各种不同的创作素材和各种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 其三,学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我们如何来培养学生以批判的眼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的习惯和能力。其四,作为老师,从身心和实践角度,我们又需要什么样新的技能来帮助学生,以保证其在完成了第一年艺术学校学习之后,在分科之前,已经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素质。这种“基本”在我称之为“表达素养”或“表达储备”的技能。它应该是有深度、灵活度的,而且要建立在自己对艺术学习和知识的理解之上的,以保证这些知识、技能在未来的艺术表达上给他们提供指导。

在我看来,我们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学生的方式是“对话式“的指导。换言之,我们会指导学生对自己特别关注的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追问的方式来引发授课的老师调用自己现有的艺术储备和学生进行对话,以推动学生的思维和实践,朝着有创意的方向进行发展。这种对话往往不只是涉及到某一个学科。实际这对老师来说是个更高的挑战,因为一方面老师要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因为学生对他进行不断询问的过程。所以,老师也需要调度自己知识储备之外的很多体验,要求老师的不断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肯定难度相对于以前更高,而且一个老师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最后才有可能在上课的时候更有信心、驾轻就熟。虽然难度更高,这种教学的方法也有着两大优势:

第一,通过和学生不断的追寻和追问,老师对学生的思想会非常得清楚,也往往在学生艺术之路上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进行诊断;

第二,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不断地提出挑战,那就是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因为学生带来的这些问题往往是新的,他没有碰到过的。这种教学方法确实相对于过去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说我这节课要教什么的。但它确实能够更有创意,更有想象力,而且无论给教还是学的双方都能开启更多的可能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在我们学院自己的学生毕业展上,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成果。说到这儿,我就要问今天所问的第四个问题。

问题4:新一代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有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构建,让他们所传授的知识既有深度又不失灵活性,能够满足学生在传统艺术工作室之内,以及跨界创作之中所出现的多种需求?

存在所谓的“基础”吗?如果存在,它是什么?

现在我们先简单地探讨一下,艺术家和设计师教育中存在的差异。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过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说是专业型的技术人才,他们的教育也往往采用学徒制的方式。学徒制中少数人不仅成了艺术大家,而且成了在各知识领域集大成之人。比如莱昂纳多·达芬奇。他不仅在艺术方面的才华出众,而且对于解剖学、科学、工程学都颇有建树。现代艺术院校成立之后,艺术生的培养方式往往实现了专业上的细分,艺术生各项技能被人为地划分成了油画、素描、雕塑,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美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美术和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设计艺术也有渐行渐远之势。很多人认为手工艺品和一般意义上的设计缺乏原创性,但在过去5到中,对于艺术院校分科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当然,带来这种质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艺术的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不一样,他们对于学校所教授课程的期待也改变了;第二,全球艺术市场中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第三,技术的发展影响到了这一点;第四,学生对于自己在毕业之后的职业生涯的预期也发生了变化。综上所述,人们对艺术进行分科教育也在反思。

面对着这种情况,现在有不少艺术学院,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现在都在重新探寻艺术、技术、设计和手工艺之间的关系。现在,过去以学科作为划分的课程设置在不少地方已经变成了综合式的课程或综合式的项目,往往会涉及到多个分科的技能和要求,而且以时间为基础,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探寻精神、好奇心和大胆的想象力。过去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的综合是不削减了艺术学院的专业性?实际上,现在艺术院校的实践也让我们看到,一旦某种单一的学科秉承着开放的精神,接受来自于其他学科的资源,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延伸的话,这个学科不仅不会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反而会变得更加得丰富,在概念上变得更加复杂,内涵上也变得更加细化。其实,艺术各个学科的分科本来就是人为所造成的,如果我们能打破这种人为划分的疆界,我相信就会产生出一些全新的知识。认识到这一点,有不少艺术院校除了在教授艺术课程之外,也会开设一些商科的课程,写作类的课程,以及博雅教育的课程。比如在有些艺术院校会让学生选修哲学、心理学,以激发学生批判式的询问精神,质疑、评估和思考的能力。期待学生在看待艺术的时候,不只是单单看待艺术的专科,而是让他们把艺术当做是一种社会学科,当成是有实践性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一项活动。

在这样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以及手工匠人以打破自己原来所从事的实践领域,慢慢将自己的疆界扩展到了其他行业当中。他们之所以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不仅仅因为他们艺术方面的基本技能过硬,更重要的是因为艺术院校教育对他们心灵的升华,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质询和追问的能力。这些素质恰恰适应了现在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面对这样的时代,作为艺术院校,我们如何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指导一年级新生走上艺术之路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可能性,我们作为教学人员也应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学生走好这段路。

谢谢!

朱迪斯·伯顿(Judith M. Burton),,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梅西讲席教授,艺术与艺术教育系教授、原系主任,艺术与人文学部原主任。曾担任波士顿大学艺术教育系主任。伯顿教授还是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士、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资深专家、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董事会成员、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资深访问教授、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朱迪斯·伯顿出生于英国伦敦,1980 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1995 年,她创建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研究中心。1996 年,她在纽约哈林区创立艺术特色示范高中——传承学校(Heritage School)。伯顿教授的主要著述包括《艺术对话:教学语录》《视觉艺术教学》《跨文化对话》等。她曾获得美国Manuel Barkan 优秀研究写作奖、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Lowenfeld 艺术教育终身成就奖、国际艺术教育协会Ziegfeld 国际艺术教育服务成就奖等。 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授予其Eisner 终身成就荣誉获得者,表彰其对美国及全球艺术教育领域的贡献。

翻译整理:封帆

编辑:王海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