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畲族的故事(二):山哈对歌

畲族的故事(二):山哈对歌

时间:2021-01-13 10:14:51

相关推荐

畲族的故事(二):山哈对歌

和壮族一样,畲族也是一个喜欢唱歌的民族!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千余年来,歌声成了畲族表达情感和记录民族大事的最大载体,也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尤其喜欢没有伴奏的山歌。

在畲族的聚集地里,民歌随处可见,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便会飞扬在畲族村寨的上空。在农闲的时候,村子里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听到消息后就会活跃起来。等到天一黑,众歌手在客主家门口放一串鞭炮之后,就纷纷涌入中堂起歌头:

日头落山岙里黄

太见阿哥(妹)娘洞来

阿哥(妹)冒纳(无物)好招待

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

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不是无歌手,则畲民们则会以歌骂他回去以后非学会对歌不可。如果客人到访而没有人来主家串门对歌,则会被人视为此村无人。

来客对歌,一般一对就是一整夜~(哇塞,精力好充沛哦),半夜时主人家要烧一些点心招待所有在场者。唱到天亮时,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结尾是

唠歌唠到天大光

送你歌神出外乡

唱条歌儿安香火

一年四季保安康

对歌结束时,村上主要几个对歌者要集点钱作为"手薪"送给客人。来客对歌,主要是唱情歌,就算已经结了婚,双方也不会拘束,完全可假戏真演,如果双方都未婚那就更加求之不得,往往一唱就唱来一个终身伴侣。到那时候唱歌唱来了真感情,就不是送点"手薪"的问题了。

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畲民也常常以歌对话。畲民在一个人上山劳动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歌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渐渐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因此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唱山歌成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论男女老少大都善歌,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民族歌俗歌会。

另外,畲族婚俗中,有三个热闹的场面。一是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时;二是借锅和杀鸡时;三是婚宴酒过三巡,赤娘、姐妹举杯敬酒时,新娘会端上装有一对红烛灯、酒盏、银手镯的敬酒盘,由陪同新娘的姐妹按席位向客人唱《敬酒歌》。敬酒从首席第一位客人舅公开始,唱完敬酒歌,新娘送上一双鞋给舅公,舅公则将备好的红包放到盘内,并将酒一饮而尽,再一一敬其他客人。

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畲民喜唱山歌,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更具特点的是在丧葬悲哀时,以歌代哭,倾吐哀情。

唱歌表达酸甜苦辣

旧社会,畲民生活在深山老林之处,幽岩石壁之方,生活十分困难,在统治者的压迫盘剥下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穷困到了极点,畲家用唱歌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穷困的境地。如“崇安歌”《叫面皮搁哪里》:“叫唱歌都唱不起,身上穿的是破衣,叫你妹妹多笑两句,叫面皮搁哪里?”朴实无华的语言,深深地揭露了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它的产生年代,至少是民国以前。

“娇恋”延续香火

畲家传统民歌具有真挚的爱情观。旧时,畲家青年男女的恋爱,就是通过打“娇恋”(“又称“娇莲”、“交恋”,即山歌之意)来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的,他们用打“娇恋”的方式来考察对方的肚才(聪明才智)和口才。如《郎一山来姐一山》:

郎一山来姐一山

好比芙蓉配牡丹

郎儿好比梁山伯

姐儿好比祝英台

俩人姻缘配拢来

同时,畲家娶亲要举行长夜对歌。对歌是以婚嫁双方请来的称为“行郎”的歌手为主,在男女老幼大家凑和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都是从夜晚对到天亮。

畲族还有怀念先辈,追述历史的功德歌。功德歌由专门祭师舞蹈,是做各种类型功德必唱之歌。不同的是功德歌有动作、有道具,地点在师爷间或本家灶边,歌名有12段,唱时要唱三轮,唱夹歌内容时,由三人一组进行,一人肩背竹篓(也有用谷切),手抓一把白米,另二人抬着一只布袋,绕着灵堂棺木,对歌作舞,像抓白鹤一样,通过引鹤、放鹤、言鹤,意为引魂升天,亡故仙师骑鹤上天堂。

唱"捞鹤"歌,跳"捞鹤"舞,至今畲村畲族成年人去世入棺后,灵堂两边摆上长凳,凡死者下辈均入座唱哀歌,整个灵堂没有豪啕大哭,只有哀歌高吭,哀歌内容大都为悼念死者,思念死者生前乐善为人,表达对死者的尊敬,祈祷死者安息,忏悔对死者生前照顾不周和对孝子的赞扬,对不孝的斥责,其曲调低沉悲切。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太源乡畲族农民雷春秋嗓音高亢圆润、即兴表演反应快、感染力强,在从事畲族山歌活动中,为畲族山歌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畲族传统民歌面临着急剧变迁。随着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等因素,使一向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传统民歌,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同时,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畲族传统民歌,年轻人不感兴趣,因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畲族传统民歌渐渐只保存在老人的记忆中,随着老年人的相继去世,会唱传统民歌的畲民越来越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