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知道!不是为了干预 不是为了去阻止痛苦 也不是为了能够永葆快乐。-隆波帕默

█知道!不是为了干预 不是为了去阻止痛苦 也不是为了能够永葆快乐。-隆波帕默

时间:2020-03-01 03:49:15

相关推荐

█知道!不是为了干预 不是为了去阻止痛苦 也不是为了能够永葆快乐。-隆波帕默

知道!不是为了干预,不是为了去阻止痛苦,也不是为了能够永葆快乐。-隆波帕默

知道!不是为了干预,不是为了去阻止痛苦,也不是为了能够永葆快乐。

《法,以心传心》

隆波帕默尊者开示

05月15日泰国苏可泰大学

一定要看自己:自己能够认识什么境界或状态?什么更适合我们,是色法还是名法?自我审查,不需要问别人。何种色法适合我们,何种名法适合我们?这是必须自己去体会的。

比如,有人擅长于觉知色法,觉知色法,也有许多选择——例如,觉知呼气、觉知吸气,让觉性与呼吸在一起,这被称为“安般念”。呼气,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如果一再频繁的这样重复,到了某个阶段,心就会牢记呼气与吸气的状态。

一旦心牢记了这个状态,那么当我们迷失、走神、发呆的时候,只要呼吸节奏稍有改变,心就会及时知道。烦恼习气生起时,呼吸会改变吗?有感觉吗?当嗔心生起时,呼吸是变快还是会变慢?贪欲生起了呢?呼吸变快还是变慢了?如果是微细的贪欲,心情是舒畅的;如果是强烈的贪欲,呼吸则会急促。嗔心生起时,呼吸大部分是急促的。走神的时候呢?就会忘了呼吸。因为一旦知道呼吸,就没有走神了。

所以我们要不停地去体会。譬如,训练过“呼气,觉知;吸气,觉知”以后,一旦呼吸的节奏改变,或者忘了呼吸的片刻,觉性就会自行生起,从而记起——色(身)正在呼吸。一定要不断的训练,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或者,若不擅长于观身,观受也行。受就是——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身体方面有苦受与乐受,心则有苦受、乐受、舍受(不苦不乐受)。

隆波讲的观受,或许与某些道场不同,有些道场教导要观身体的感受。隆波认为身体的感受太复杂,一会儿生起在头,一会儿生起在脚,不停的变换地方,很难观察。而且有时候会同时生起好几种感受,这里痛,那里也痛,然后就会发懵,不知究竟观哪里好。

如果观心的感受,则极为简单。心的感受只生起在一个地方——心。不同于身体的感受,从头到脚每个地方都可能生起,心的感受只会生起在心里。我们原本就已能够认识心的感受了,快乐,认识;痛苦,知道;不苦不乐的舍受,也见过。

比如,当下能回答隆波吗?是苦、乐、还是不苦不乐?谁不知道自己当下是苦、乐、还是不苦不乐的?如果跟不上的话,再详细解释一下。没人举手,就当是大家已经懂了。不能再找借口说不会修行了。

接下来,心有快乐,要知道;快乐消失,也要知道。心有痛苦,知道;痛苦消失,也知道。心不苦不乐,知道;不苦不乐的感受消失,也知道。快乐消失,可能生起痛苦,或变成不苦不乐,然后可能再生起新的苦。痛苦不断地重复,却又是完全不同的。快乐也是同样的情形,快乐灭去之后,可能生起新的快乐,也可能生起痛苦,或生起不苦不乐,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

一旦接触到满意的所缘,快乐就会生起,接触到不喜欢的所缘,痛苦就会生起。抓不住所缘,“迷”就会生起,“痴”就会掌控心。散乱时,什么都抓不住。就这样慢慢体会,不断观察自己的心。心有快乐,知道;有痛苦,知道;不苦不乐,也知道。知道,不是为了干预,也不是为了去阻止痛苦,不是为了能够永葆快乐。

要慢慢地观察,如实的觉察。接下来,快乐生起时,觉性就会自行运作,就会觉知到——哦!快乐来了;痛苦生起时,觉性也会自行生起——哦!痛苦来了;不苦不乐的时候,也能够记得——现在不苦不乐。不苦不乐很难觉知,苦与乐倒相对容易些。苦与乐之间,哪个更容易观照呢?回答得了吗?苦更容易被观照,因为我们讨厌它;快乐会让我们沉迷进去,不愿意观,所以很快就被痴控制了,什么也无法观了。痛苦生起的时候,是很容易观照的。

因此,若以透过受念处的修行来让觉性生起,那么就要——心有快乐,知道;快乐消失,也知道。心有痛苦,知道;痛苦消失,也知道。心不苦不乐,知道;不苦不乐消失,也知道。如此训练不懈,随之而来的结果是——苦、乐、不苦不乐生起时,觉性都会自行运作。

如果观身与观受皆不擅长,也可以观心。

观身除了观呼吸之外,还分为几类:非常容易的,比如行、住、坐、卧的“四威仪篇”:站,觉知自己;坐,觉知自己;走,觉知自己;卧,觉知自己。或是“正知篇”:动,觉知;停,觉知。像现在我们坐着,其实还有小动作,大动作是坐,而小动作——有时这么坐,有时那么坐。

禅堂里讨人嫌的坐姿是什么,知道吗?好不容易才能唤醒,还睡眼惺忪。本是来听法的,结果却睡着了,还不如在家里睡呢。这样的姿势,称为小的肢体动作,大动作还是坐,小姿势却是变来换去的,有人坐着扇扇子,有人抓抓这里、挠挠那里,我们与猴子是一个类别的,难以静止不动。

我们不同于天神和梵天神,天神、梵天神、魔王都是规规矩矩的,比大家要规矩得多。比如魔王,祖师大德们曾经说过,魔王听法的时候,是毕恭毕敬、纹丝不动的。为什么非要动来动去呢?因为我们的身体一直是这里痛,那里不舒服。师父们是这样讲的,隆波是这样听过来的。

就观身而言,最简单的是观身呼气、吸气;或者观身体的行、住、坐、卧;或者观细小的动作。笑也属于小动作,我们依然坐着,但脸在微笑,这时要去觉知。倘若不断地去觉知,接着只要身体一有动作,觉性就会自行生起,自发的觉知到正在动的色、或正在静止的色、正在呼吸的色、正在行、住、坐、卧的色。

如果是观照感受,则建议去观心的感受:一会苦,一会乐,一会不苦不乐,变化不断,观至娴熟的时候,觉性将会自行生起。

所谓的“观心”,并不是直接去观心。有人说自己在观心,却不明白何谓“观心”。心本身是观者,如果我们直接去观心,是观不了的。因为,心无形无相。心就是能够觉知所缘的那个(能观)。“能够觉知所缘的那个”,能够体会吗?它本身无形无相,速度疾快,来去无踪。事实上,心的生灭速度极快,以致于我们看不出来。就像电一秒钟生灭几十次,由于速度太快以致于感觉不到它在生灭,心的生灭速度则更甚之,以致于会被误以为是永恒的。

我们不可能唐突的直接观心,那是观不到的。只能透过“心所”来观,比如,透过苦与乐,快乐的心是一种形式,痛苦的心是另一种,然后就会发现:快乐的心生起即灭,痛苦的心也生起即灭。佛陀将上述练习归于受念处的范畴。

如果修习心念处,就要观“善”或“不善”。如果贪心重——心贪,要知道;贪消失了,也知道。嗔心强——心生气,知道;生气消失了,也知道。就是这样一对一对的去观。走神的心、觉知的心,是一对一对的。散乱的心、萎靡不振的心,也是一对一对的。

你的哪种习气特别强,就以它作为观照的重点,其它所缘只是随赠品。贪心重的人会看到:心一会儿“想要”,一会儿“想要”消失,一会再次“想要”,一会儿“想要”又再消失。整天这样去看,直到心能够牢牢记得“想要”的状态。“想要”一旦现身,就会即刻知道——觉性自行生起。这样训练,正是为了让觉性生起。

特别容易生气的人可以去观:一会儿“生气”,一会儿“生气”消失了;一会儿又“生气”,一会儿“生气”又消失了。反复训练,心将牢牢记得“生气”的状态。一旦“生气”稍露端倪,哪怕只有一丁点儿不舒服,觉性就会自行生起,立即察觉到——哦!生气了,又生气了。而不是等生气过了三天三夜之后才想起来,如果那样,说明觉性还未生起。

这完全取决于训练。如果持之以恒的用功,不久觉性就会生起。觉性的职责是及时知道身与心。如果没有觉知身、觉知心,便不可能修习毗钵舍那,也无法开发智慧。开发智慧,正是学习名色(身心)的实相。如果忘了身、忘了心,则不可能学习,就像学生还没有找到上课的教室。

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训练来发展觉性。有觉性之后,戒、定、慧将会生起,不再有难度。比如:想让戒生起,就要依赖觉性去及时的知道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非常恶劣的敌人,若是粗重的烦恼习气,一般以戒来战胜它。让戒生起的方法是——依赖觉性,将会很容易战胜粗重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生起的时候,要有觉性的及时知道。贪欲生起,及时知道;嗔心生起,及时知道;迷失生起,及时知道;散乱或萎靡不振生起,也要及时知道。如果常常的及时知道,接下来便能开发智慧。

(未完)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因此,此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法宝译作仅供参考,如想更精准的了解,请当面请教隆波帕默尊者本人或尊者指定的老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