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志愿支教者卢安克:德国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对我们的启示

志愿支教者卢安克:德国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对我们的启示

时间:2018-06-15 10:52:05

相关推荐

志愿支教者卢安克:德国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对我们的启示

也许,当父母做到放手、放心、放下,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就会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走一条只有自己才能走好的人生之路。

柴静笔下的卢安克,身材消瘦,恬淡安静,这个来自德国的小伙,不为吃穿,不图名利,不远万里,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广西大山里的儿童们,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这才是“大公无私”,这才是“国际主义精神”。

我们在深为感动的时候,其实都想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人有着什么不一样的故事,我想柴静最初也是为此采访卢安克。

柴静是聪明的,因为这样的疑问与答案太过肤浅,又太过深刻,于是更多视角展现卢安克的支教生活,点题留守儿童的心酸,不过我们还是从柴静的简单描述中窥见卢安克的内心世界。

卢安克从小内向安静,他的父亲为了孩子更好的教育,辞掉工程师工作主动做了老师。卢安克大学毕业,没有找工作,做了一段时间扛麻袋的体力活,面对父亲说这太可惜了,他回答“只为了赚钱才可惜,工作低贱并不可惜。”

后来卢安克跟着别人出海,去了一个无人小岛,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父亲对他说可以寻找有意义的事情去做,于是卢安克来了中国,之后的十几年里他与中国农村孩子们结下不解之缘。

卢安克除了教孩子画画与音乐,更多时间则是充当孩子的朋友,领着这些留守儿童尽情玩耍,总是任由孩子表达想法,从来不去教导,只有陪伴与一起行动。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人做几天志愿者活动不难,难的是连续做十几年。

卢安克可以做到后者,当然一定有着心理学解释,我想这解释就是寻求自我存在意义。

卢安克生活无忧,面对的就是生活意义问题,这在很多人可能本不是问题,顺其自然,工作结婚生子,可是卢安克恰恰不想这样,换句话说,不同于绝大多数人时,你就是一个“异常人”。

假设我们是卢安克或者类似卢安克的父母,会怎么样呢?又会怎么做呢?

这里就不得不佩服卢安克的父母,真正尊重孩子的选择,哪怕选择的生活不是常人方式,哪怕远离家乡从事看似卑微无用的事情,但是父母义无反顾的支持,唯一的理由这是自己的孩子,这是孩子喜欢的事情。

我们会因为孩子喜欢做山区志愿者,不谈恋爱,不回家里,能坚定坚持十几年吗,甚至还要为孩子支付生活费用,那怕就像卢安克每年需要5000元,当然这个费用是上世纪90年代标准,相当于一般人一年收入。

卢安克父母能做到,我想除了尊重孩子选择,还在于相信这是孩子最好的心灵成长之路。

当物质极大丰富后,人们面对的急迫问题其实是心理问题,即存在价值与意义问题,用北大心理学家徐凯文的话说,就是“空心病”问题。比如现在假设全世界取消了工作,会至少有一半的人患上严重心理障碍。

卢安克父母当然可以劝说孩子找一份得体工作,过上一般人正常生活,但这只是作为父母自己的想法,绝无可能替代孩子去决定,因为心理困惑疗愈,或者说心理健康成长,是且只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亲为父母又如何能够代替呢!

只有严重缺乏安全感,或者极度自私的父母,才会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包办替代,从小到大不肯放手,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行使自我自私想法。

有个真实故事,一个很优秀的孩子,毕业后原本考上外地很喜欢的工作岗位,可是父母坚持要孩子回来,且动用关系安排好了单位,最后孩子妥协了,可是回来后郁郁寡欢,竟然不久因病离世,年轻的非常可惜。这当然无法说被迫回来与患有疾病有因果关系,可是相关性必然是有的。

同样有个德国故事,记者采访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的母亲,称赞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好总理,哪知道这位总理母亲自豪的告诉记者,自己还培养了一个同样优秀的孩子,记者大吃一惊,赶紧问她这个儿子做什么,母亲说这个儿子是普通工人,但是同样的优秀。

也许,当父母做到放手、放心、放下,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就会遵从自己内心选择,走一条只有自己才能走好的人生之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