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懂得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才能让孩子冲破思维的牢笼

懂得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才能让孩子冲破思维的牢笼

时间:2020-05-29 19:08:03

相关推荐

懂得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才能让孩子冲破思维的牢笼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听话的孩子,父母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对的,所以孩子必须听。“听话”有时也意味着服从、顺从。

肯尼迪曾说过:顺从是自由的牢笼,是成长的大敌。

可有的孩子就不愿听,他们会对父母的想法和提出的要求产生质疑。

有一次,一位学生妈妈对我说:她给孩子买了一套数学题,让孩子在家多刷一点题目。有一道题孩子做完后发现没有对到答案。她开始一直认为是孩子做错了,要孩子再重新做一遍。但是无论孩子怎么算就是对不上答案。孩子坚持说自己没有做错,是答案有问题。可妈妈却一口咬定是孩子不会做。第二天,孩子到学校去问老师,老师说这个题目的答案确实是错的,可能是印刷有误。

孩子质疑题目。

这个孩子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没有做错,是因为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敢于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质疑。不过,在很多家庭中,孩子的观点总会遭到父母的否定和嘲笑,以至于后来孩子不敢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绝对的服从者,没有思考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传统的教育是成人教孩子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孩子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孩子动手,用脑。只许听,不许问,不许质疑。他提倡“用书”,而不是“读书”。

而当一个孩子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就说明这个孩子读的是一本“活书”,而不是“死书”。这样的孩子具有批判性思维。

孩子应该读“活书”,而不是“死书”。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心理学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和推理的精确度、可信度与价值的评价。批判性思维是深思熟虑的、有逻辑的、讲求证据的。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是为了获得特定的目标。

有批判性思考的人具有以下特点:

1.能提出问题,并敢于指出问题,能清楚、准确地将问题表达出来。

2.能收集、评估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解读。

3.能通过充分的推理或调查得出结论、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进行验证。

4.能以开放的头脑进行换位思考。

5.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以找出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批判性思维,他就容易盲从别人的意见,全盘接受别人的观点,随大流。

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好处在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人们都能娴熟地运用自己最卓越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借助成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将对人们发号施令的思维牢牢地控制在手中,而不是被别人牵着走。

批判性思维

二、哪些孩子具有批判性思维。

一个孩子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人格特质。有三类孩子具有批判性思维:

1.思维活跃的孩子。

有的孩子思维非常活跃,总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特别是那些喜欢智力游戏,乐于接受挑战的孩子,他们能马上发现问题,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经常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懂得变通。

2.认知能力强的孩子。

这类孩子的认知能力很强,他们有着广泛的知识,并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一件事情。认为世界是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他能对一件事情立即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而不会受别人的观点影响。

在《孟子·尽心下》里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意思就是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对书里其他内容,孟子有自己的理解。

一个认知能力强的孩子,他们会有自己的观点,不轻易相信书中所有内容。会对书里的知识进行去伪存真。

思维活跃的孩子和认知能力强的孩子具有批判性思维。

3.在宽松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家庭氛围宽松,孩子就敢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而不用担心会受到责骂。有时父母还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家庭通常是民主型家庭。有时,在忽视型家庭中的孩子也有批判性思维,这是因为,在忽视型家庭中,父母很少管孩子,所以他们的思维不受限制。只是,这样的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1.帮助孩子改变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比如:很多孩子都会说物理很难。这样的话说多了就容易变成人的潜意识。孩子会真的认为很难很难。他们就不想再花时间学了,他们会认为自己反正是学不好的。如果父母也回应到:“物理确实很难学好”的话,那么孩子就会真的感到看不到希望了。

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过这样的一个观点: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命运。

帮助孩子改变刻板印象。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要改变孩子的刻板印象和潜意识。告诉孩子物理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自己把基本的概念理解透,用上一些原理再多练习就可以学好的。再不行,找老师补补课也能学好,就是多花时间而已。

还有的人会说:“女孩子只要一上高中后,理科就不好,跟不上。”这样的“至理名言”会使很多女孩信以为真,从而放弃自己喜欢的理科,做出错误的选择。

成人要帮助孩子改变刻板印象,走出固定思维。让孩子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学会的。用自己的头脑教育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思维去改变自己的思维。

帮孩子走出固定思维。

2.肯定孩子持有理性的怀疑态度。

去年,福州有一位8岁的二年级男孩小冯发现,语文课文《羿射九日》中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因此他质疑道:“既然晒干了,那后羿是怎么蹚的?是不是课文出错了?”

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微博发文称,这个孩子敢于质疑,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会解决。

一本用了这么多年的教材,以前却从没有谁去怀疑课文中有错误。这是因为人人都非常相信教材,认为这是具有权威性的,绝对不会有错。不过,事实证明,权威也时也会有错。每一个学科的知识及对其理解是会随着时间不断改变的。

这个孩子敢于质疑,能够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得到了出版社的肯定。这也强化了孩子的质疑行为,他以后就很容易形成批判性思维了。

罗素说: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3.鼓励孩子对事情进行积极的思考。

人类的大脑并非天生就是理智的。如果要培养强大的理性能力,就必须积极地思考,在思维中进行培养。对专业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成人可以提醒孩子以下几个问题:

你阅读的文章(课外书)作者是谁?

他有着怎样的专业背景?

他是否对事情持有偏见?立场是否客观?

作者是怎样说服大家的?会不会误导读者?

作者在得出的结论后,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观点?

随着初中的孩子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能对一篇语文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文章也是如此,去找出其中的论据,看看是否有说服力。如果不能确定的话,可以多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如:通过电子书能查找到部分文献资料。

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思考。

4.鼓励孩子参加辩论赛的活动。

很多人都喜欢看《奇葩说》。这个节目有很多辩论赛。主持人会找出一些具有争论性的话题,然后请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这种节目形式有助于人们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对对方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和反驳,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佐证。我看到《奇葩说》的这些辩手,个个思维都非常敏捷,伶牙俐齿,才华横溢。

有的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的活动。辩论赛可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让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能培养孩子查找资料的能力,说话会变得有逻辑性、条理性,还能培养孩子追求真理的精神。

如果学校里组织了这样的活动,要鼓励孩子去参加。我以前在学校里也参加过辩论赛的活动。参赛时,与高手对决,能训练自己的思维反应能力,探寻真理。

鼓励孩子参加辩论赛。

除此之外,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也可以选一个话题来进行辩论。比如:

话题1.读书有没有用?

正方:读书是有用的,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人的命运。

反方:读书无用,很多学历不高的人一样赚大钱。

话题2.要不要学好英语?

正方:英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应该学好。

反方:没必要学,不出国以后就用不上。

话题3.人的天赋重要还是努力更重要?

正方:人后天的努力更重要,光有天赋是不行的。

反方:人的天赋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这些话题具有争议性,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来辩一辩。可以培养孩子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对一个观点的质疑精神。无论孩子说得好不好都没有关系,当一个孩子懂得用批判性思维去看问题的时候,他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了。

在家庭中开展辩论赛。

5.摆脱同伴压力,不被他人的言论蒙骗。

维特根斯坦曾说:我们被囚禁在一幅画中,无法从中挣脱,因为这幅画就存在于我们的语言里,而语言似乎在向我们不断重复着这幅画面。

很多孩子都会有来自同伴的压力。比如:班上有同学说班主任不好,对同学们太严厉。上次还批评了他,所以不喜欢这位班主任。然后问问其他同学喜欢不喜欢班主任。这时很多同学都表示不喜欢班主任。

最后,问到一位孩子喜欢不喜欢班主任。这个孩子心里就会想:如果说喜欢班主任,那么其他孩子会认为他和大家不是一边的,他就有可能失去这些好同学。因此,他会迫于同伴的压力也说不喜欢。而其实,他认为班主任还是不错的,因为班主任老师在上课时会经常提醒同学们认真听讲,很负责。

大多数人都渴望被人接纳和喜欢,人们往往也不愿意被本已接受自己的人冷落。渴望被人接受的心理,可能促使人们接受某个判断,并不是因为该判断自身的特点,而是因为接受它人们就会得到某些人的赞同(可以避免与“同伴”意见分歧)。当人们这样做或试图让别人这样做时,就犯了同辈压力“论证”的谬误。

同辈压力并不一定仅仅来源于相识的人。

父母要帮助孩子摆脱同伴压力。

有科学实验表明:即使被试原本陈述自己看到了某件事,如果发现在同一间房里的其他陌生人都否认看到了这件事,被试也会按这些陌生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说法。

有的孩子会说:“我们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而有的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摆脱同伴带来的群体性思维,进行独立和理性的判断,而不要受他人的影响。

人类的思维大多是无意识的。人们被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理念、假设和观点所左右。因此,要放弃一些坚信的事情。将无意识的思维带到意识层面,并检验其质量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还需要勤奋的练习和强大的决心。需要父母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冲破思维的牢笼。

我是姑苏讲堂,讲述教育故事,分享教育知识,欢迎大家关注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