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我从包公家乡来”:两地文化交流助力包公精神传承

“我从包公家乡来”:两地文化交流助力包公精神传承

时间:2023-03-15 11:30:16

相关推荐

“我从包公家乡来”:两地文化交流助力包公精神传承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昨天下午, 我从包公家乡来 大型融媒体采访团与肇庆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就如何更好地弘扬包公文化、传承包公精神召开座谈会。新安晚报社副总编辑甘社会,肥东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著名诗人许泽夫,肇庆市委外宣办主任段建新,以及研究包公文化的著名专家学者和采访团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

交流座谈会现场。

两地交流传承包公文化

肇庆市委外宣办主任段建新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融媒体采访团的欢迎。他说自己是江西人,江西与安徽离得很近, 同饮一江水 。

对于这次安徽媒体采访团来到肇庆进行包公文化交流,段建新表示很激动, 包公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清正、廉洁,还体现在孝道、勤政为民等方面。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两地的文化交流能让包公精神内涵更好地传承下去。

段建新说,小时候,父母爱给自己讲包公的故事,还会去看包公的戏,对包公的故事十分了解。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人和小孩子不再像以前一样爱看电视和戏剧,这也引起了段建新的思考:怎样在互联网时代将包公的故事传承下去? 我从包公家乡来 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肥东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许泽夫说,93 版电视剧《包青天》将包公的名号传遍四方,而主题曲中第一句 开封有个包青天 让很多人误以为包公是河南人。后来经历史文化学者研究考证,才让大家知道包公的家乡在安徽肥东。作为包公的故里,肥东要更加重视包公文化。

肥东目前也在筹建包公文化园。 许泽夫在座谈会上说, 虽然肇庆和肥东相隔千里,但因为包公又让两地仿佛近在咫尺。 肇庆对包公文化的重视值得肥东学习和借鉴,希望两地以后能继续合作,共同将包公文化发扬光大。

传承包公精神责无旁贷

新安晚报社副总编辑甘社会在座谈会总结发言中说,肇庆是包公的成名地,虽然包公在此为官时间不长,却是他人格魅力、精神典范彰显得最为突出的时期之一。甘社会表示,今年是包拯诞辰1020 周年,作为他的家乡人,组织本次活动,就是对包公最好的纪念。

纪念包拯,更要弘扬包拯文化,传承包拯精神。包拯是肥东的,合肥的,安徽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包拯的清风吹送,影响所在。 甘社会表示,包公 铁面无私 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新的时代,倡导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包公精神更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 作为媒体,弘扬包公文化,传承包公精神,更是责无旁贷 。新安晚报作为中国十大晚报、安徽主流媒体第一方阵和宣传的主阵地,完全有信心把本次活动开展得好,宣传得好。

著名学者马丽春表示,自己正在写一本关于包公的书, 包公精神值得大家学习,特别是包公的调查精神,贯穿在他的整个为官生涯中。每到一处他都做了大量的调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举动。 她还表示,如何在青少年当中更好地宣传包公文化,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肇庆市文化局原局长、文史专家、文化学者孙重维:

包公文化和当代廉政理念一脉相承

孙重维是合肥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前两天听说老家的媒体要来肇庆,心情十分激动。 孙重维说,虽因工作原因很少回家乡,但包公文化仍是他和故土的联系,一直以来,肥东的专家学者向肇庆提供了很多关于包公文史方面的资料,孙重维表示十分感谢。

孙重维说,包公到了端州上任后,就借鉴家乡的经验,打井,疏通河流,排沥屯田, 可以说,端州的市政建设是从包公开始的。 孙重维幽默的话语引得众人一片笑声。他说, 不持一砚归 是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故事,塑造了包公清正廉洁的形象。孙重维认为,这与当代廉政、勤政的理念一脉相传, 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政治理念,包公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在孙重维看来,老百姓对于包公的拥护和爱戴反映了人民对社会发展、政治清明的向往, 盼望好皇帝、盼望好官吏,才能过上好生活,这是老百姓很淳朴、很实在的想法。

肇庆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博副研究员、文化学者冯咏浩:

致力于包公文物考证与抢救

冯咏浩说,他在文博事业上干了50 年,在考证抢救保护包公历史文物上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包公井的保护。相传包拯在端州为官时,率人打了7 口水井,后人称之为包公井。他曾呼吁改路让道,以保护宋朝遗迹包公井。并根据史籍记载及实地考察推断分析,在肇庆米仓巷一民居大院的杂物房下发现了一口 包公井 ,后来成为市级保护单位。

虽然退休了,冯咏浩一直没有放弃对包公文物遗迹的考究,仍不遗余力发扬传承包公文化和精神。 上个世纪80 年代,我就到开封参加过包公文化研讨会,当时合肥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代表参加,开封、肇庆、合肥三地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直到现在仍有联系。 安徽的纪录片《千年包公》曾来肇庆取材拍摄,冯咏浩作为牵线人,也作出了很多的努力。

肇庆市委办公室原副主任、文史专家李护暖:

包公是有操守的官员榜样

见到从包公家乡来的人非常高兴! 虽然已是80多岁的高龄了,李护暖仍是精神矍铄,在谈起包公的故事时,双眼更是闪烁着光芒。他说,虽然包公在端州任职时间很短,但是影响深远超出想象, 在肇庆,要问老百姓认不认识某位历史人物,他们可能不知道;但要是问起包公,没人不认识。

在民间,关于包公的故事有很多,李护暖给大家讲了几个关于包公的传说,虽然不免有些神话色彩,但也反映了百姓对包公的拥护。李护暖说,清正廉洁是包公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在肇庆,有理想、有操守的官员一定会把包公作为自己的榜样。

包公为官期间,做的事情都是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 李护暖说,现在经常讲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而包公在千百年前就已经有这样的思想高度, 包公永远将人民利益放在最前面,因此才深受百姓爱戴。

中国青年报安徽记者站站长王磊:

两地合作共同写好包公文章

谈及这次采风活动,王磊感触颇多。他说,包公虽然在端州仅执政三年,但百姓对他的爱戴,包公文化在当地的渗透,并与新时代的文化精神紧密结合,给了他很深的震撼。

除了感受包公文化,作为长期生活在中原和江淮大地的文化工作者,王磊表示,他也领略了岭南文化的魅力。 在文化交流当中,随着包公在庐州、端州、汴州地理位置的变化,产生了横向不断丰富的文化。在造福地方的过程中,文化也得到了地域的反哺。从历史的坐标来看,包公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对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有非常宝贵的借鉴之处。 他认为,要让包公文化成为有生命力的生命体,始终与时代建立紧密的联系。

无论是官方的座谈还是民间学术的交流,合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王磊认为,只有合作才能共同写好包公这篇文章。他建议,合作不仅体现在学术峰会的交流上,还可以体现在两地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将肥东、肇庆、开封三地旅游串联起来,带动商贸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产品的共同打造。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韩诚 刘旸/文 王丛启/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