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包公家乡话包公」学者大咖热议包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包公家乡话包公」学者大咖热议包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19-05-03 08:01:12

相关推荐

「包公家乡话包公」学者大咖热议包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有人总结提炼包公文化的内涵,有人诠释包公精神在新时代的现实价值,有人为弘扬包公文化提建议,有人则叙述与包公和包公家乡的情缘……12月21日,“包公诞辰102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合肥肥东举行,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为包公文化传承与发展献计献策。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创新研究所所长孔繁敏:

包公精神离不开肥东淳朴民风

“包公精神的内涵和精髓用四个词来概括就是忠孝、刚正、清明、廉洁,进一步升华凝结就是‘孝刚清廉’四个字。”孔繁敏表示,包公生平事迹非常感人,“包公在任期间,坚持以民为本、安民立国的理念,与当代社会所提倡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孔繁敏看来,包公精神的形成与其出生地肥东淳朴民风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包公本人从小刻苦学习立志报国也是促成包公精神的一大原因。此外,包氏家族长期坚持耕读传家,信奉“以耕养儒,以儒兴族”的理念。包公从小就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接受儒家教育,尊儒慕学,体现出儒家风范。

肥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许高彬:

创新地传承弘扬包公精神和文化

作为包公的家乡人,肥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许高彬认为,肥东县作为包公故里,在包公文化的发掘宣传上仍有欠缺。因此,肥东县这些年一直致力于研究包公精神和文化,目前正在建设包公文化园。许高彬参与包公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年头,怀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编著了《包公故事》《包公逸事》《包公传》系列作品。

在许高彬看来,包公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文化自孔子发源,历代变迁,到了宋代,儒家文化最美的人性光华以及作为一个士大夫修齐治平之道都在包公身上得以体现。“真实的包公是值得传颂的。文学戏曲里的包公,更多展示其廉洁刚毅的精神,真实的包公也具有侠骨柔肠的一面。”许高彬说,包公的施政理念上,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包公不仅廉洁还能干,不仅是‘清官’还是‘好官’。包公在任期间上了几百篇奏议,涉及吏治、军事、边防、外交、财政、税赋、农业、水利、民生等各个方面,从事过很多重要岗位。他真正做到了把职业当事业,把工作当学问,是一位非常有职业操守的人。”许高彬说,包公心中只有人民和朝廷,眼中只有是非对错,没有权贵。“以国家和人民为重,这是我们当下应当学习的精神,具有时代意义。这与我们当代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脉相承的。”

许高彬表示,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更加积极和主动地投入到包公文化的发扬光大,这是肥东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专家学者们多到包公家乡来指点指导,也希望社会更多平台与肥东合作,共同打造包公文化品牌和产品,创新地传承和弘扬包公精神和文化。

著名宋史专家、开封包公研究会会长李良学:

肥东包公文化园要凸显家乡特色

李良学从1980 年就开始研究包公文化,此番是第三次来到包公故里肥东。他认为,包公的廉洁精神,既体现在他遵纪守法、爱国爱民上,还体现在他对子孙后代的严格要求上。包公家训流传至今,对包氏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廉洁和贪腐,水火不容。包公的廉政,还体现在他与贪官污吏的斗争上。”

李良学说,包公心里时刻想着国家和百姓,主张对贪官污吏从严惩处,任何官员只要做了于国于民不利的事情,他都大胆斗争。

李良学建议,肥东兴建包公文化园要把包公事迹宣传好,把包公遗留的古迹建设好。此外,肥东打造的包公文化园要跟肇庆、开封的有所区分,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包公的孝文化等,要突出家乡的特点。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玉英:

包公是中国监察制度的重要代表

贾玉英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研究方面的专家,她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世界政治文化有很大贡献,包公则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用非常专业的研究,总结了包公担任谏官时的七大功绩,还详述了包公在开封府的七大功劳,“包公非常关心百姓疾苦,做了很多好事。”

在河南生活和工作的贾玉英认为,包公虽然不是中原人,但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亮点之一,“他是中国古代第一清官,后代人一直对他抱有很好的评价。”贾玉英说,包公留给后代的,还有很多遗产,包括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等。

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合肥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戴健:

包公应被称为“清官”而非“廉吏”

戴健说,包公生于合肥,归葬合肥,是合肥的乡贤先进,清正廉明的旷世清官。“作为家乡史学工作者,研究包公责无旁贷。”戴健非常崇敬包公,曾参与筹备合肥包公研究会,也曾赴泰国参加包公遗骨展,还参加过开封、台湾等地的包公文化交流活动等。

戴健看到,《现代汉语词典》就提到包公是“清官典型”。但是,当前一些文化产品在提到包公时,却称呼他是“廉吏”。对此,戴健认为,汉代以后称职位低微的官员为吏,官则是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因此,对包公应称之为“清官”,不宜称“廉吏”。他说当下理直气壮讲“清官”,对净化社会风气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肇庆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博副研究员冯咏浩:

毕生致力于发掘和保护包公文物

冯咏浩从事文博工作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致力于寻找关于包公的遗迹并加以建设保护和利用。

冯咏浩介绍,他在考证抢救保护包公历史文物上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包公井的保护。相传包拯在端州为官时,为了解决群众吃水困难,率人打水井,后人称之为包公井。

他曾呼吁改路让道,以保护宋朝遗迹包公井。虽然退休了,冯咏浩一直没有放弃对包公文物遗迹的考究,仍不遗余力发扬传承包公文化和精神。

肇庆市文化局原局长孙重维:

家乡生活经历造就包公为官政绩

孙重维是合肥人,幼年深受包公文化影响,到肇庆工作后开始系统地了解并研究包公文化。“我非常崇拜包公,小时候经常在包河公园玩,多次去过包公祠,包公戏也听了不少,还读过关于包公的小说,耳濡目染深受熏陶。”

孙重维说,包公一生中前40 年在肥东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后面为官23 年的政绩。“幼年、青年时代在肥东的经历练就了他为官的基因,他对于农业生产、农村疾苦和如何持家改善生活、老百姓的喜好需求都有过深入了解。”孙重维说,他曾经将包公的诗改编成歌,收录在肇庆名曲当中,这也算为包公家乡做一点点小事。

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少元:

包公为后世法学留下了宝贵财富

周少元说,对于包公,人人心生敬仰,视其为“青天”,而包公也以“清官”形象载入史册,成为官之楷模。他从法学的角度认为,这与包公的慎刑、公平、平等、高效等司法理念与实践相关,而包公也为后世法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海外)中心专题部主任、纪录片《千年包公》导演于继勇:

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热爱包公

因为拍摄纪录片的缘故,于继勇走过了很多与包公有关的地方,亲身感受到全世界对包公的尊崇和热爱。对于如何弘扬包公文化,于继勇认为,要把“硬的文化做软,死的文化做活”。他说,要做好文化文章、文旅文章,让青年人和孩子参与进来,“包公文化园里可以多用影像、演艺等形式,让年轻人更容易互动体验。”

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副县级干部董发伦:

皖豫粤三地应合力传承包公文化

董发伦曾长期从事文化产业,这次在肥东看到了包公文化园、包氏祠堂等,感触很深,“感受到肥东发展得生机勃勃。”他说,这次学术研讨会上有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在汇总后,将这些好的想法用到包公文化园的建设上,让项目更加科学,更有文化价值和旅游效益。

董发伦说,包公在安徽、河南、广东等地,都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历史遗产,而三地学者也因包公结缘,汇聚一堂,共同交流包公文化,“希望我们能珍惜缘分,加强交流合作,形成合力,努力让包公精神世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财富。”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处长、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管理处处长程红:

成长过程中一直有“包公”相伴

1973 年第一次发掘包公墓时,程红就随父亲程如峰去了现场,那是她第一次与包公结缘。程如峰是安徽著名考古学家,一生致力于研究包公,所以,在程红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有包公相伴。她对包公也非常敬仰,“包公心系百姓,遍布各处的包公井,就是包公为百姓做的大好事的实证。”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项磊 刘旸/文 王从启/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