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题目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题目

时间:2022-12-19 18:18:12

相关推荐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题目

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

读与思(2月3日)

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相互交织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中的小漩涡,又受到一个具有相同特点更重要的循环周期的控制。而且,这种节奏显示出对大部分学生都有效的可确信的一般规律,我们的教育质量必须要适应学生智力发展节奏的相应阶段。课程设置的问题不仅仅是一系列科目,所有的科目本质上都应该在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开始。真正重要的顺序是教育过程中应该认定的性质的顺序。——(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教育的目的》,文汇出版社10月版,第39页。

作为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关于智力发展的节奏性的认识属于天才式的猜想,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心理学论证。后来,一系列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节奏的存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如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阶段,其中主要有婴儿期(0-18个月左右,主要矛盾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儿童早期(18个月到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学前期(3-6、7岁,主要矛盾是主动对内疚)、学龄期(6、7-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对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则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主要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可以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儿童的思维出现了可逆性,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分类和理解逻辑关系。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儿童思维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毫无疑问,怀特海的分期及解读,虽然没有埃里克森和皮亚杰的分期研究具体入微,逻辑严密,但是也有许多精彩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认为智力发展的节奏包含着一种“相互交织的循环”,即大循环中又有小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所以,他不主张在不同的时期开始完全不同的课程,而是主张“所有的科目本质上都应该在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开始”,这与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的观点又有非常相似和殊途同归之处。因为智力发展是“相互交织的循环”,不同学科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学习也必然存在着这种“相互交织的循环”。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真正认清每个发展阶段的不同主题,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教科目二】儿童发展理论概述

01

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课后练习

例题1: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3岁儿童形成的人格品质是( )。

A.信任感

B.主动性

C.自主性

D.自我同一性

「答案」:C

「解析」:幼儿在1-3岁,主要是自主对羞愧,儿童必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若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

例题2: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考察的是( )。

A.儿童的深度知觉

B.儿童的计数能力

C.儿童的自我中心性

D.儿童的守恒能力

「答案」:C

「解析」: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例题3:

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1)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2)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形式,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4)在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观察学习。

02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课后练习

例题1:

午餐时餐盘不小心掉到地上,看到这一幕的亮亮对教师说:盘子受伤了,它难过地哭了。这说明亮亮的思维特点是( )。

A.自我中心

B.泛灵论

C.不可逆

D.不守恒

「答案」:B

「解析」: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守恒、不可逆和泛灵论的特点。题干中亮亮看到掉到地上的盘子,认为“它受伤了,难过得哭了”,很明显体现的是幼儿思维的“泛灵论”的特点。

宝宝的思维能力与未来发展密切相关,聪明不聪明,就看思维能力强不强。思维能力培养,2岁孩子不算早。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2-6岁的孩子进入前运算阶段,会逐渐感知图形的信息与理解的意义,这个阶段对宝宝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黄金期。

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孩子聪明、智慧的底层逻辑。这几个陪娃阅读的方法,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1、编故事、讲故事。

家长带娃孩子看绘本的同时,对故事情节展开联想,可以随意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局限于真实的结局等。

2、灵活阅读。

灵活性是说思考过程的灵活性,不拘泥于问题的表面,而是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应用。记得有次吃饭时,大宝问,汤热不热?还没等我回答,他接着说,“我不能小马过河,要自己试一下。”先生说,学以致用了,全家人哈哈大笑。

3、系统阅读。(分享一下自己的小心得),跟孩子一起阅读时,经常会选定主题。比如二宝刚开始学习独立能力时,会常看这套《睡前故事》绘本,书中内容是关于孩子刷牙、睡觉、吃饭、自己的坏脾气等一系列内容。

这套绘本,能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二宝2岁后开始自己独立吃宝宝餐,和大人一起吃饭可以同时吃完,二宝的独立意识与能力很快就养成了。

通过这种主题式阅读,还可以帮孩子建立系统的知识储备,养成独立的思维能力。

随着孩子长大,可以根据年龄的发展特点,准备不同的绘本,帮娃激发更加成熟的思维并去完善。#亲子欢乐过大年#

如果您家孩子处在2--6岁的阶段,也推荐阅读这套绘本,一套书共有40册,40个单独的小故事,简单精湛、字数不多,符合当下孩子的理解能力。#教育听我说#

一书多用,养成好习惯、发展思维能力。解决了家长育儿过程中,让人头疼的“小事”(比如说孩子穿衣磨蹭、吃饭难喂?)一册书1块多钱,非常实用,送亲戚朋友家娃也很有意义。#这才是家庭教育#

2~6岁睡前启蒙故事

2~6岁睡前启蒙故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知

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习题做起来!!!

1、在人的品德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表现各自不同的特征。整个中学阶段学生品德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 )。

A.独立性 B.创造性 C.他律性 D.排他性

答案【A】解析: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2、( )是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A.道德知识的掌握

B.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C.道德信念的形成

D.道德情感的丰富

答案【C】解析:道德认知包括三个基本环节: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信念的产生。掌握道德知识是形成道德认知的一个前提条件;道德评价是个体道德认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其道德认知逐渐形成的主要标志;道德信念是系统化了的、深化了的道德知识,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个体道德生活的指南。道德信念是品德形成的内在标志。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外在标志,是道德信念与道德情感的统一体。所以该题答案为道德信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