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

时间:2019-06-16 17:06:25

相关推荐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

教育关系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国家未来的前途,是一个民族发展和振兴的根本事业,社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教育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篇1

浅谈教育公平社会善的实现问题

[摘要]教育社会公平问题,其实质就是教育社会善如何实现的问题,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民办教育活动中社会善问题进行价值分析;针对目前民办教育中存在的社会善的实现缺乏现象,提出从民办学校本身的道德重建、地方政府部门参与扶持和社会力量主动的参与引导三个方面进行社会善的重建,实质就是社会公平问题的实现。

[关键词]民办教育;教育公平;社会善;道德重建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公平一直是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和引导人类进步的价值导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和人民政府,在教育、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等方面,都为社会公平的实现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尤其在教育公平的实践方面,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杨东平教授曾就三方面说明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教育公平的实践方面所做的努力:首先是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免费,把教育发展的重点重新放在了农村教育、基础教育上。第二是确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第三是适度控制了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增长,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是实行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教育社会公平问题,其实质就是教育社会善如何实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民办学校作为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参与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来,针对目前民办教育中存在的社会善的实现缺乏这一现象,笔者在通过学习和翻阅相关资料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众所周知,民办学校的投资者不能不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在此情况下,民办学校教师背着比公办学校教师更多更沉重的有形无形的包袱,尤其是教育伦理的悖反,毫不夸张地说,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承担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其中主要因素恐怕就是民办基础教育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追求双重功利(学校经济利益和教学效益)的行为,扭曲了正常的教育伦理。

因此,在教育的伦理道德建设进程中,对社会教育伦理及其善行的关注就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社会的教育善是个体教育善的前提,没有社会、组织对教育至善的追求,就难以形成个体向善而行的道德氛围,从而也就难以实现整体上的教育善。

教育伦理学按照行为主体划分的不同:分为个体教育伦理学和社会教育伦理学;其中,个体教育伦理,其重要讨论有关教育责任、教育良心、教育义务、教师修养和教育慎独等德性与活动,我国传统教育历来对个体教育十分重视。而社会教育伦理的内容则集中表现为:教育民主、教育公正、教育公平及其教育人权等德行;主要是对社会、机构、制度、组织的要求,直接关涉到国家和社团组织的职能、性质及其教育伦理意义。因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是在社会中生存和生活的,人的德性作为一定社会道德文明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风气的反映。如果一个人生活的社会不合理,甚至不道德,那么个人的道德行为就很难起到多大的社会作用,而只能作为独善其身的手段。美国的丹尼尔·贝尔在《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一书中,就指出社会极有可能做出对个体而言是不道德的事情来。罗尔斯则在《正义论》中表达了一个基本的思想:认为社会制度公正优先于个体善,个人的美德、情感只能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形成。如果社会的伦理合理性水平比较高,比较符合道德精神,那么,即使某些个体的不道德行为,它对社会的危害也会受到抑制。可见,社会的教育善对个体教育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尤为深刻的影响力。

目前民办教育中社会教育善的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民办学校本身善的缺失

民办教育作为区别与国家公办院校的社会办学力量,其经费的来源主要靠投资民办教育的企业;因此,学校的正常运转及其经济回报的

二、地方政府对于民办教育规划中善的缺失

某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片面重视发展所在区域的公办教育,集中绝大部分的教育资源投入与公办院校,而在执行并监督民办教育上不能很好的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违反“法”和“条例”的学校和个人,也不能应予以相应的教育和处分。甚至将民办教育作为盈利性的企业或项目,作为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的

对目前民办教育中社会教育善的缺失的分析,可以认为:

1、来自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民办教育伦理社会善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转型期,由于相关政策及其执行力度不够至使教育成为一些人的摇钱树。市场经济以追求金钱利益为主要动力。受市场经济利益导向思想的影响,一些人把教育和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把办教育作为最好的挣钱途径来对待,违背了教育基本的伦理精神。

2、社会对于民办教育协调中善的缺失

在全社会领域中,社会对于民办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民众甚至某些地方政府对于民办教育的片面理解,导致民办院校自身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由此,产生对于自身伦理建设的缺乏;而目前社会由于处于转型期间,整个社会道德实践领域和伦理学科建设本身也存在着危机,这种整体社会道德危机的产生和发展也影响了民办教育本身伦理善的建设。

1、民办学校自身的道德重建

民办高校自身因端正办学思想,遵循教育本身的遵旨,从百年大计、育人为本出发,真正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学,而不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在育人本先的前提下,谋求经济效益,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切实打造自身的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建立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能力。为教师提供积极的保障措施,包括稳定合法的工资收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此外还包括对教师给与公正的评价,不能以学生的片面成绩作为评价老师的唯一依据,更不能把学生的流失作为考核教师单一标准的依据。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学校应创造浓厚的宽松的人文环境,教师的婚、丧、病、事假应按国家政策与公办校同等对待,学校也要真正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使教师有安全感,使教师有一个平和稳定的心态工作。严格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法实施条例》办学。

2、地方政府部门更新观念

地方政府要更新观念,做到公办与民办同样重视,加大民办教育的扶植力度,针对民办高校办学优势,打造区域民办高校的模范与典型。扩大宣传力度,增强民办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让全社会应对民办教育有一个宽容平和的心态看待。同时加大对民办教育的监督和指导力度,严格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法实施条例》进行督促,对于某些民办学校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考虑办学基本宗旨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制裁,切实保证学生和社会的利益。

3、社会力量主动的参与引导

学校除了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外,社会力量也应该积极的参与民办教育的建设。所在民办学校的学生家长可以自觉的组成家长协会,定期的与学校进行沟通和联系,通过各种方法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对学校的监督管理活动中去,通过学校和家长的互动使双方从新建立其相互尊重的道德原则上来,同时在交流的基础上认清教育教学的规律。明白民办学校不只是花钱消费的场所,而是真正育人的摇篮。

>>>下页带来更多的社会教育问题论文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篇2

试谈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问题

[摘要]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大学生应该是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着较高素质的群体。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自身方面的一些原因,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也存在着一些失范问题。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途径和对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探析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重视,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现状,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

但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不良的社会公德倾向在大学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蚀着意志脆弱的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不够努力,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恶习,甚至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成果;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不注意公共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随意刻画桌椅、踩踏墙壁、撕扯图书资料、损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注意节约,浪费水电的现象严重;上课随意接打电话,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他人听课;公共场合学生情侣过分亲密;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德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了,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团队,因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因而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则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重要原因。首先,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们却往往降低对自身的要求标准,严于律他,疏于律己。比如有的大学生把乘车抢座、买饭加塞视为区区小事,不足挂齿;有的把浪费粮食视为个人生活习惯等。由此,出现了思想和行为严重剥离的现象,这说明大学生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往往缺乏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量,其道德实践能力明显低于其道德认知水平。其次,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日益苛求,大学生面临着就业、考研、经济、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如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的社会风气受到污染。另一方面,受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评价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把个人利益摆在国家、人民利益之上,甚至有的人不顾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搞不正当竞争,获取个人利益的满足,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自然使学生公德意识模糊淡化。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尽管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强调要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并以此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加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过程抽象化,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现象。

(四)家庭环境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社会公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们自私、冷漠、懒惰、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近年来大多数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重视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有知识缺教养”等现象。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_3’我们要把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社会公德,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还要建立健全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同时,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懂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法制环境,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可以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优化学校公德环境,必须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再次,要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此外,高校还要高度重视并强化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以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信息和规范有序的管理引导网络文化的正确方向,为大学生营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同时,学校在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方面应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修身之道、奉献精神、爱国情操、崇高志向等传统美德的大力倡导,以及学习讨论、名人报告、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得大学生进一步继承传统美德,并形成与时俱进的互助仁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对于西方思想道德文化,应引导学生在坚决抵制腐朽思想道德渗透的基础之上吸取优秀思想道德成果,指导大学生用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道德和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并在知识、观念、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三)强化社会实践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一方面,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要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善于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学习、工作、生活制度,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性活动,自觉抵制社会上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侵袭,从而创造健康、文明、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社会公德水平。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正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引发的。针对大学生在政治思想、职业理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实际问题,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是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帮其分析原因,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及时消除导致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此外,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结合起来形成共识才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大力提高。同时,大学生作为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和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大学生只有不断加强社会公德修养,逐渐克服不良习惯,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