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作家创作谈︱胡文彬:《历史的光影——程伟元与红楼梦》后记

作家创作谈︱胡文彬:《历史的光影——程伟元与红楼梦》后记

时间:2022-07-16 17:53:24

相关推荐

作家创作谈︱胡文彬:《历史的光影——程伟元与红楼梦》后记

从左至右:

为吕启祥(女)、冯其庸(逝)、林冠夫(逝)、胡文彬四位先生合影

上面这张照片放在这里,并非为几位学界泰斗大师,而是为四位先生身后的背景:满壁的图书,且不是商人政客的摆样子,照片虽不是很清楚,也看得出每一本都是翻阅得很旧了。下面所载胡文彬老先生这一篇后记原是从他的作品《历史的光影——程伟元与红楼梦》一书中摘来的,并非老先生特意写文学常识。特意把此文摘来发于此,确是因为这是一篇真实的创作实记,是最实在最基础最有用的写作常识和做学问的方法:铢积寸累、集腋成裘。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如能反复品读胡老此文,受益定当良多。

《历史的光影——程伟元与红楼梦》后记

胡文彬

历史的光影是珍贵的!但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又常常出现被遮蔽或被扭曲!作为《红楼梦》流传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程伟元一生的遭际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或许心存此念,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之后,我一直在追踪有关程伟元的生平资料,并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1985年,我曾计划将所搜罗的相关资料和几位学者的研究论文编述一集,工作完成之后遇到了出版上的困难,最终希望落空了。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偶尔碰到相关的资料只是抄录一纸,塞到资料袋中收藏起来。直到九十年代之后,我才把封存的资料打开,抽出一些来写一些长长短短的小文章,发表在各种红学刊物上,后来把这些文章收录在《梦香情痴读红楼》等集子中。但在我的心底,总希望有一天能够静下心来,将沉睡多年的想法付之笔端,公诸于世,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我的快乐。

恰逢辛卯年是世传程甲本刊印220周年,于是我下定决心完成程伟元生平资料的整理工作,并将我对这批资料的初步研究心得写出来。从7月间开始,我放弃了所有学术活动的邀请,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初稿、修改稿到最后的定稿。至今还记得,当我即将把这部浸透着痴情追寻的书稿送到出版社的时候,心情格外激动。我希望这本小书的问世能够给广大读者带来乐趣,给那些一直关注着程伟元身世、贡献的研究者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我清醒地知道,有关程伟元的生平资料搜罗有赖更多的朋友参与,如俗言“众志成城”,方能实现真正地还历史一个公道,还程伟元一个清白!这是我写作本书的一点小小的心愿,也是我的真正目的!

为了广泛征求学界友人的批评指正,本书成稿后自费印了二百册分赠朋友。其后,陆续收到许多朋友的来信,指出许多排印中的错误之外,还对援引史料的错讹提出修订意见。岁月匆匆,几年间因杂事蝟集而搁置至今,对读者的期待深感愧疚!

近日得宽余,重检旧稿改谬订讹增补遗漏后交纪麟思学友帮助安排出版事宜。今蒙中国文史出版社允以出版,谨申谢忱!

本书初稿、修改稿都是由小女力元协助整理和输入电脑,并担负了校对与初排工作。顾斌、殷鑫二位小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承担了部分定稿的输入和校对,均在此一并表示谢忱。文友张胜利、纪麟思女史曾对拙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我都认真地拜读、采纳。对无私地支持与鼓励我的家人和朋友们,我将永远铭记心扉!

愿本书浓浓的墨香带给你温馨,也给你送来一片思考的新天地!

略记往事以作“后记”。

己亥端月于古月山房

把这些读后感悟写在这里,原是写给自己的,现在也送给我的作者和读者们。

还是先看一下上面的照片,这是我在胡老书房聆听胡老教诲时的留影。胡老家中,从客厅到书房到卧室四壁皆书已不必说,我们只来看一件小事情,看那靠窗的案头,所堆叠的,都是一些胡老把旧信封剪开做的资料袋,每一个都分门别类地装着大大小小的纸条,里面甚至有香烟盒拆下的纸头上记的资料,想必是在车上、在会议中、在餐桌上……总之信手拿来的,可见是“随手”记的习惯到何种程度。

下面我们说回去,读胡老的《后记》。从开头第一句开始读重点:

历史的光影是珍贵的!

历史是什么呢?是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命轨迹,不管是你的我的,还是其他什么人的,总之汇在一起,成了历史的长河,闪动着历史的光波。所以,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珍视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生活。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捡拾起生活的一支支翎羽,编织出岁月的华裳,这是我在这一句里的领悟。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之后,我一直在追踪有关程伟元的生平资料。

算一下,胡老这部《历史的光影》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搜集资料的呢?——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是1970年后,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大约是过去了40多年。40多年中,胡老一直在做一位有心人,有心地去搜集相关资料,40年坚持一件事放在心头,坚持一件事一直做下去,有此坚持,资料会有多丰富?下笔时文章自然天成。同时这一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问题要注意: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沙滩上堆起来的楼阁终究是住不得人的,那样出不来好作品。

1985年,我曾计划将所搜罗的相关资料和几位学者的研究论文编述一集。

我们再算第二个数据:1970年后开始,到1985年,历时十余年的搜集整理,才欲成集——所集资料已经相当丰厚,与学界同仁的探讨(谦逊到甚至忽略自己已是业界权威,作品第一)也已经很成熟。此时才汇百溪以成大川。

偶尔碰到相关的资料只是抄录一纸,塞到资料袋中收藏起来。

集十余年功夫而未果之后呢?放弃了吗?具体又是怎么做的呢?“偶尔碰到相关资料就抄录下来,塞到资料袋中收藏。”谁是天纵奇才?谁有巨擘相助?谁不能经历坎坷挫折?遇到“出版上的困难”“希望落空”时,接下来呢?放弃了吗?不,老先生还是时刻记在脑子里,时刻惦在心上,勤于笔记,一边做着别的事“兴趣转到别的方面”,一边不忘细心搜存,不断完善已经收录了十余年的资料。

九十年代之后,我才把封存的资料打开,抽出一些来写一些长长短短的小文章。

又是多年,打开资料袋,细看从头——当年收录的资料及当时对这些资料的研究领悟,文章原来已于“无意”中成就。所谓“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话,不过是过来人的豁达,不要当成真的未经耕作苦便得稻谷香——他们不过是把耕作当作乐趣在享受罢了。好像在许多人的习惯上一生都在不停地诉苦道艰,但是他却未把苦难的稻粒拾到袋中。而另一些人,却是快乐地在粗糙泥泞的土地里捡拾着,赞叹着,哪怕一身的泥污,哪怕磨破了双手……

恰逢辛卯年是世传程甲本刊印220周年……从7月间开始,我放弃了所有学术活动的邀请,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初稿、修改稿到最后的定稿。

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程伟元将历年“竭力搜罗”的《红楼梦》抄本,“同友人细加釐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以“萃文书屋”的名义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封面题为“绣像红楼梦”,扉页题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各回首及中缝均题为“红楼梦”。1791+220=,距胡老开始收集资料研究程伟元与红楼梦问题起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的时光。有句古诗叫“十年磨一剑”,读红楼的人也都知道曹雪芹著红楼“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十年,对于一个人一生做一件事的话,几乎是一个极限,但是胡老坚持了四十年,而至此,胡老还是“虚心竹有低头叶”,放弃了所有学术活动的邀请——若是我能否放弃得了亲朋好友的邀约?放弃出头露脸上新闻的机会?何况学术活动参与可不是大门外的红灯笼。沉下心,作学问人的第一要务。

还历史一个公道,还程伟元一个清白!这是我写作本书的一点小小的心愿,也是我的真正目的!

一个小小的心愿,历时半个世纪。于我,不要说为他人正名,且是为自己,也难做到。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与普通人的区别,这就是写作的人与众不同的坚持。

为了广泛征求学界友人的批评指正,本书成稿后自费印了二百册分赠朋友。其后,陆续收到许多朋友的来信,指出许多排印中的错误之外,还对援引史料的错讹提出修订意见。

读到这一句,我想起一位我曾经见过的作者。她说她的书断断续续写了两三年,好辛苦,希望出版社给正式出版发行,评职称用。当编辑向她提出作品不能出时,她好委屈,为什么?我费了两三年的功,就一分钱稿费不值?就你一句话?编辑只好就粗读的开头几页,大体给她指出几个问题,她终于认可:我一直就觉得这里写得不好,那您不是编辑嘛,您帮我改改不就行了……编辑终于无语。是了,自己都看出了不好,那么怎么能为了评职称而要出版发行送到读者手上呢?这是多么的不负责?甚至还想卖得几文铜钱。未筛未选,抟块泥巴捏个碗,未晒未烧未上釉,这碗是盛不得饭的,自己没法用,给别人也用不得。

我们再看胡老,作为学术大家,他的作品要出版怕是要使出版社的编辑们争破头,不为发行赚钱还为做胡老的责编这个名呢。可是胡老是怎么做的呢?他“成稿后自费印了二百册分赠朋友……陆续收到许多朋友的来信,指出许多排印中的错误之外,还对援引史料的错讹提出修订意见”。这是的事了。

近日得宽余,重检旧稿改谬订讹增补遗漏……认真地拜读、采纳。

,胡老在征求意见稿样本发出八年后,再次淬炼、提升、积淀“改谬订讹增补遗漏”,才决定正式出版,并在正式出版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地汲取意见,辨析提取。

胡老的后记读完,我总结出几点:

一、写作似是一件苦差事,行走坐卧皆不放下,用一句不恰当的形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能做到这一点,写作并不难。可能写不出文学名著大家文章,但是想写一本自己的书或是记录一段真实的历史还是足够了。万法归宗,坚持最重要。

二、完美是人人所爱,但是完美并不存在。我们永远在寻求完美的路上。不能害怕不完美就藏拙不示,那怎么能听取到意见呢?能记得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便是最好。众人拾柴。

三、最深的是海,汇万千江河;最高的是山,积土石不计美丑。要么深挖生活,要么积累生活,要么就去锤打和锻造一件器物一样、搜集和盘玩一件古董一样珍惜生活。这就是作家。

四、别太精明得处处捞名捞钱,那样奔忙算计,神童方仲永也没得所成;别太傻,自家春种夏锄秋收了,田里的稻谷遗落一地金粒任路人捡拾去磨了米面下锅。

五、生活需要有心人的记录,做一个有心人,记录自己的人生,记录自己的家族,就是记录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也是留给后世子孙的最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精神财富。把自己的百年人生留给历史,也留下自己在历史上或浓墨重彩的一笔,或刻骨凄厉的划痕,我们每一个人都重要。

(1月8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