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扬州慢】《扬州慢》内容赏析

【扬州慢】《扬州慢》内容赏析

时间:2020-10-22 10:12:49

相关推荐

【扬州慢】《扬州慢》内容赏析

问题补充:

《扬州慢》内容赏析 语文

答案:

【答案】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 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竹西是用杜牧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

移情的运用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之悲而写.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但词人却仅仅摄取了两个镜头: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卷二).上片结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号之声把寒意吹出来似的.这就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这里.词人听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的图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交织在一起.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