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

时间:2021-08-26 11:26:46

相关推荐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

扬州慢

南宋·姜夔

【序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原词】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的冬至日。 维扬:即扬州。《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后借“维扬”为其别称。 霁:转晴。 荠麦:荠菜和麦子。 弥望:满眼。

戍角:军中号角。

怆然:悲伤的样子。

自度此曲:自己创作了这支《扬州慢》词调。

千岩老人:即南宋名诗人萧德藻,字东夫,工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齐名,在湖南与姜夔相识后,自谓“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晚年居湖州,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其侄女婿。 “黍离”之悲:《诗经·王风》有《黍离》篇。首句为“彼黍离离”,写东周大夫过西周旧都凭吊的事。

淮左: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 竹西:扬州旧有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禅智寺旁,为著名风景区。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解鞍:解开马鞍。 少驻,稍作停留。 初程:作者第一次到扬州,因称初程。程,旅程。

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的繁华盛景。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胡马窥江:此指第二次金兵攻破扬州。胡马,指金兵。窥,探视。当时金兵直攻到长江边的采石,故曰窥江。

清角吹寒:寒风送来了凄清的号角声。 空城:指扬州遭劫后萧条如空。

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高明的鉴赏。 算:估计,料想。

纵:即使。 豆蔻:植物名,比喻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青楼:妓院。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宋沈括《补笔谈》卷三:“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又注谓存者仅有七桥。一说为红药桥之别称。据传因有二十四美女吹箫于此而得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红药:即芍药。陈思《白石道人歌曲疏证》(五)引《一统志》:“扬州府开明桥,在甘泉县东北,旧传桥左右春月芍药花最盛。”宋王观《扬州芍药谱》其后论云“扬州芍药甲天下,其盛不知起于何代。”

【赏析】

此词为姜夔早期的代表作品。扬州在建炎三年(1129年)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曾先后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作者写此词时,距离第二次已十六年。但这座昔日名都,仍是一派萧条。战争残迹,历历可见。作者即以目睹的破败荒凉之景与当年杜牧吟咏的繁华盛况相对比,寄托了深沉的家国之恨。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而景中含情。开首总提“名都”,已透出作者对昔日歌吹名城繁华景象的怀恋。接下写眼前实景:十里长街,以“荠麦青青”概之,显十分残破,含无限伤感。“废池乔木”二句,借物比人,悲愤感情,愈益强烈。“渐黄昏”三句,更以号角凄清、都城空寂,言明时间,补足荒寒,反衬残破。不仅使人更加哀不可抑,也暗示出朝廷边城空虚的危机和作者的忧虑。下片化用杜牧诗句,抒情怀古。但仍情中有景,借景抒情。一丸“冷月”,摇荡“波心”,数枝“红药”,自开无主。往昔繁盛,今日残破,触目伤怀之情毕现。而“年年知为谁生”的对花发问,则把惜古伤今的感情,推向了高峰。

本词采用对比、衬托、虚笔勾勒等手法,借景抒情,表达“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的黍离之悲。在表现上,感情强烈,又善以淡语出之。描写物象,疏着淡点,惜墨如金,却往往意余言外,耐人寻味,似不关情而情愈显明,在意境上体现其“清空”本色,在风格上表现出含蓄而明快的特点。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词的上片,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词的下片,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情景交融是这首词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移情入景,乐景写哀,都是词人经常使用的手法。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人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此词表现得非常突出。此词的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