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牛津心理学博士妈妈: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儿”的受害者

牛津心理学博士妈妈: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儿”的受害者

时间:2022-03-07 17:27:35

相关推荐

牛津心理学博士妈妈:全世界的父母都是“木匠式育儿”的受害者

作者、编辑 | Vivi

毋庸置疑,当代父母都在拼命“鸡娃”。

海淀、顺义家长频频“隔空喊话”,明明资源一个比一个强大,字里行间的焦虑仍是溢出了屏幕。

升学大军的战场不断下沉——我们小时候,高中升大学那是妥妥的“没有硝烟的战场”;后来,小升初成为了每年话题焦点;现如今,幼升小的父母也纷纷使出“大招”,生怕自己输在那谁也看不见、谁也说不清的教育起跑线上。

只得感叹:我们这些普通中产家庭的父母,越来越难了……

不过,值得与大家分享的是,最近和朋友圈的妈妈们读到一本关于育儿的“神书”——《园丁与木匠》——着实为我们焦虑不堪的心注入了一股平静的清流。

▲《园丁与木匠》原版封面

本书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大有来头。她是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级哲学系客座教授;她在TED上的主题演讲“儿童在想什么”,点击量超300万次;她的文章也见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各大媒体。

在本书中,她从进化生物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并重新定义了“好父母”应该做园丁而不是做木匠,更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教养”的认知。

▲Alison Gopnik在TED大会上演讲

01.

从“木匠”到“园丁”,

她用40多年对抗焦虑。

高普尼克博士既是一名中产父母,也是一名科学家。她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开始生儿育女,并且算是家庭幸福。提出要成为“园丁式”父母,而不做“木匠式”父母,也是结合她本人40多年来的教育经验以及所积累的科学知识而得出的最优解。

她说:“我自己就是焦虑的中产阶级父母的一员,我这一辈子都在感受着教养模式的威力和我对它的抗拒。”

曾经的她,总是根据孩子的分数起落或性格好坏来评判自己是否合格,还总是忍不住给孩子预设路径——

小儿子的自由玩耍时间与数学、芭蕾补习班冲突,她焦虑;

大儿子为了更好地发展音乐天赋,而放弃了大学学习的机会,她焦虑;

小儿子高中毕业时,她离婚了,但面对这个选择是否对孩子们有影响,她焦虑……

原来,中年老母亲的焦虑感,放诸世界都一样。

而当她回首这40年的养育经历,才发现,中产父母们所关心的问题、教育的方式,可能从源头上就是错的——我们的“木匠式”教育观,是关注孩子的外在表现,试图以雕刻木桌木椅的模式来塑造一个“标准化”的孩子。

本书译者、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在后记中用一张模型图解释了“木匠式”教育的本质错误——

▲模型来源于赵昱鲲老师

可以看到,教育的关键,是从外向内、层层递进。“木匠式”父母普遍的教育观念,却与理想模型截然相反。我们最关注及焦虑的往往是最外层的学习分数、考试名次,但对最影响孩子整个人生及外在表现的心理内核却不甚了解,甚至不曾在意。这难道不是一种本末倒置吗?

面对这一问题,本书的答案是:成为孩子的“园丁”吧。“园丁式”父母,既能够帮助我们缓解自身焦虑,也将使得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园丁式父母,

不会把养娃当成工作。

高普尼克博士向我们抛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不以丈夫/妻子的成就来评价自己作为配偶的价值,也不以好友的成就来评价自己作为朋友的意义,那么,为什么总是用孩子的成就来衡量评价父母是否称职呢?

中产家庭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之所以在焦虑的洪流中越陷越深,往往是把“为人父母”这件事当成了一种工作。更糟糕的是,这项可能长达甚至更久的工作,KPI往往会因为身边家庭的孩子而变化,我们无时无刻在加班,甚至常常吃力不讨好。

但是换一种角度,当我们摒弃工作的态度,而以追求给孩子更好的爱为目标,“为人父母”这件事的意义便美好了起来。

因为,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园丁式父母,

赋予孩子未来核心能力。

如果父母是园丁,那么孩子就是一座花园。我们致力于创造、夯实肥沃的土壤,以保证整座花园的生态系统能够使用外部环境的变化。

说实在的,我们这一代,也是属于历史的一代。那么,谁能确保我们的精心教育能够让孩子成功立足于未来世界呢?

所以,就像打理花园一样,在所有的软实力中,最具长远目光的就是“核心适应能力”,即“适应改变本身”。相对应地,我们的任务不再是塑造孩子的人格与想法,而是赋予他们探索世界的能力与好奇。

02.

如何成为“园丁式”父母?

我们应先知道哪些教育真正有效。

可能有人会说:我也意识到以“木匠”的方式教育孩子并不完全正确,但他们尚未成熟的时期,父母理所应当为他们避免风险,承担起纠正错误、正确引导的重任。

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却让人大跌眼镜。研究发现:孩子很少会通过父母刻意的教授来学习。换句话说,你的教育很可能有一部分是无效的!

高普尼克博士在书中总结道:“孩子可能对别人提供的信息很敏感,但绝不会被动地被他人塑造。”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父母的哪些教育方式,才是真正塑造孩子的有效信息?

和孩子一起做,

而非“按我说的做”。

身教大于言传,这一点很多父母都听说过也认同,却常常不自觉地违背它。我经常听到朋友抱怨,有时自己也会和别人诉苦:为什么和孩子讲道理,他却总听不进去?偶尔,讲道理还会上升至“暴力”:揍一顿,总该长记性了吧?

但事实证明,收效甚微。连思想家卢梭也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高普尼克博士在书中给出了解决方法:父母应该抛却学校教学的方式,不以教授知识的大人自居,而和孩子一道行动。

事实上,我们不应该忽略孩子的敏感程度——他们会注意到,我们是在告诉他们“是什么”,还是邀请他们思考“为什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孩子不仅是我们的镜子,也是最了解我们的人。

亲子只是一种关系,

信任比教育更有效。

根据科学研究成果与自身经验,高普尼克博士认为,父母和孩子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养育是一种形式的爱”。

这一观点与我国着名心理专家李子勋不谋而合,李老师曾说:“好的教育会体现在好的关系中,好的家庭不用刻意教育,孩子是在好的关系中就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这时望子成龙就不再是难事。”

最近看的电视剧《小欢喜》中,恰好看到这种信任之重要的最好佐证——

剧中,开学分班考时全班垫底的高三学渣方一凡,终于在期中考试时总成绩提高了56分,班级名次也有所提升。然而,妈妈童文洁还是因为他的分数停留在全区排名末尾而大发雷霆。

儿子觉得,自己的努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妈妈总拿自己和别人比,却从来看不到他的过人之处。但站在妈妈的角度,要说生气,其实也情有可原,毕竟高考只看成绩,孩子怎么可能不跟别人比?

母子争吵与冷战之际,爸爸方圆却说出了一番宽心的箴言: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横着看”,把孩子和其他人做比较,而要经常“竖着看”,关注孩子相较于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如果说“横着看”是发现差距,徒增焦虑与痛苦,那么“竖着看”就是观察到孩子的努力,相信他们内在向上的力量。

后者这种良性比较,能够让孩子不在亲子关系中患得患失,增长他们的自信与内驱力,从而获得更长远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父母也不会因为孩子成绩或人生的起伏而陷入过度的焦虑中。

要允许青春期的孩子,

离开保护,发生转变。

以身作则,信任尊重,这是第一步,也是前提。而当孩子一点点长大,步入了青春期,不再粘着我们,有了更多隐私和转变,又要怎么办呢?

美国大脑发育专家也研究了这一命题,得出了青春期孩子的四个重要发展阶段:

11-12岁:青春期初期

13-14岁:情绪异常激动期

15-16岁:追求冒险期

17-18岁:青春期后期

可以说,哪个时期的父母都不好当,都是“在危险边缘试探”。然而,好父母的智慧就在于:上善若水,顺势而为。

曾经遇到过一位妈妈,她的青春期女儿非常叛逆,两人天天针尖对麦芒,架没少吵,东西也没少摔。

为此,这位妈妈慢慢反思自己,从说教和控制的执念中走出,逐渐放开了自己边界,在不破坏原则的前提下,主动和孩子聊八卦,聊孩子喜欢的话题。最终,也让女儿消除了芥蒂,和她成为了交心的好闺蜜。

正如书中写道:“青春期就像童年早期一样,注定会是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期。不同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将要体验的不再是置身于童年保护期的安全环境中探索世界。相反,青少年要做的是离开受保护的环境,真正靠自己去采取行动。”

那位妈妈的做法确实值得学习,也确实是对中年父母的一种挑战。因为往前十几年,我们都在极力保护孩子,让他们远离危险。而当他们步入青春期,我们却要主动放手,甚至希望他们能够勇敢地、坚韧地面对危险。

但“园丁式”父母的教育艺术,也正在于此。

03.

为人父母,是给孩子一个世界,

并允许他们重建。

写到这里,我很想与各位同样身陷焦虑的父母分享一段作者写在后记中的话:

为人父母的成功在于养育成人的孩子能够自己做出决定,哪怕是灾难性的决定。这是作为父母最悲伤的一部分,但也是道德深度所在。

好的父母会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童年期不断尝试和探索全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让他们勇于冒险。风险只有在事情变化之后才能真正被称为“风险”。

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失败,那我们作为父母就不成功。同样,好的父母也会支持孩子以自己未曾料到的方式去获取成功。

未经检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未经失败的人生则是脆弱的花朵。好的父母是成为园丁,这件事虽然艰难,却一定是对孩子与我们自己最好的努力方向。彼此共勉。

*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回复小学书单,获取语文名师蔡朝阳精选中文书单。回复门萨书单,获取门萨天才俱乐部K-12英文书单。回复大礼包,获取精选系列书单及纪录片资源。

— 讲座推荐—

—书单精选—

—专题分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