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浣溪沙》:苏轼的农村词 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得到前人盛赞

《浣溪沙》:苏轼的农村词 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得到前人盛赞

时间:2022-09-10 08:17:14

相关推荐

《浣溪沙》:苏轼的农村词 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得到前人盛赞

本文乃上登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词的写作背景《浣溪沙》(繁簌衣巾落枣花)为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所作。公元一〇七七年四月,苏轼出任徐州太守。第二年春旱,灾情严重,他带领老百姓到徐州城东二十里的石潭去求雨。天降喜雨后,他又到那里去谢雨(谢神)。此词作于谢雨途中,描写雨后徐淮农村的景物风光及久旱逢雨后自己和农民的愉悦之情。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 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本词的思想内容词上片作者用白描手法叙写农村景象。首句写作者之所见:枣花纷纷坠落,飘洒在衣巾上。元诗《连昌宫词》:“风动落花红簌簌”,苏词“联”句意殆出自元诗。次句为作者见、闻之合写:村南村北,都在忙碌地抽茧出丝,维车不停地发出咿咿哑哑的声音。村南村北,泛指整个村庄,也可理解为整个徐淮地区。第三句仍写所见之景:身穿粗布衣裳的乡下人,正在大柳树下叫卖黄瓜。

苏轼

牛衣,本来是用麻或草编成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与蓑衣相似,这里形容卖黄瓜的乡下人所穿衣服的粗糙、破烂。有人认为,“牛衣”或是“半依”之误。曾季狸《艇斋诗话》说:“余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曾见到的东坡墨迹是真是假,于此姑且不论。我们只就词上片所描写的内容来看,可断言用“牛衣”比“半依”要形象生动得多。因为“牛衣”在这里指人,是形容农民衣衫褴楼,而“半依”则没有写出农民形象。上片作者用落枣花、响巢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等富有地方色彩的景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具有仲夏风光的农村风景画。读者能从维车的声响里,体会到天降甘霖后农民的欣喜之情;又能从“牛衣古柳卖黄瓜”的描写中,看到当时农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下片作者状写自己下乡后“酒困”、“欲睡”时的情态。酒困,是指酒后所感觉到的困倦。

苏轼

漫思茶,是说人在炎阳下很渴,想随便到哪儿找点水喝。“漫’是随意的意思。作者有《偶至野人汪氏之居》诗:“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同意。“漫”也可释为“很”、“甚”、“颇”,以形容思茶之程度。不过,二者相较,似觉前一种解释较为贴切,因为它更能说明作者与农民感情的融洽。据史载,作者在徐州任职时,曾为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如抗洪救灾、兴修水利等,与百姓关系不错。因此,他到石潭去谢雨,当地的男女老少都来看他:“黄童白叟聚睢断”(《浣溪沙》之一)、“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浣溪沙》之二)。

虽然身为官吏,但他却毫无架子,能和老年农民亲切交谈:“问言豆叶几时黄?”(《浣溪沙》之三)

苏轼

且关心的是“谁家煮茧一村香?”对“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浣溪沙》之五)的农村景物风光十分欣赏,又非常向往:“何时收拾耦耕身?”甚至还认为自己原来就是“此中人”。正因如此,他在谢雨途中口渴时才会很随便地上农民家讨水喝。“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生动地写出了作者与农民之间较为融洽的感情。

本词的积极意义在宋代浩瀚的词海里,描写农村自然风光,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词作非常罕见。苏轼以后,辛弃疾曾写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茅檐低小”)等农村词,但在他以前,则几乎没有。苏轼扩大词的题材,把农民作为自己描写的对象,这是他在词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当然,也有人对这种村夫子词看不起,即便是他的中秋词(“明月几时有”)、赤壁词(“大江东去”),也认为“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师道《后山诗话》)。

苏轼

很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苏轼的农村词,感情真挚,语言朴素,情调爽朗,风格清新,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读来有“无穷清新”之感。前人谓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酒边词序》)、“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有此盛赞的缘由,除因他创立豪放一派外,恐与其创作农村词亦有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