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9月17日 今日抄书 《<荷塘月色>:怎样“超出”平常的自己》(来自陈日亮老

9月17日 今日抄书 《<荷塘月色>:怎样“超出”平常的自己》(来自陈日亮老

时间:2023-07-08 12:01:54

相关推荐

9月17日 今日抄书  《<荷塘月色>:怎样“超出”平常的自己》(来自陈日亮老

已经是第三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了,预告一下哈,明天还会是《荷塘月色》,郑桂华老师讲的。

不过,今天还是按前几天的顺序,抄完孙教授的和钱理群先生的解读后,抄陈日亮老师的讲解。孙钱两位先生重在文本的深度解读,相比之下,陈日亮老师的文章更多是从教学中得来的感悟。

…… ……

为什么“颇不宁静”,有多种解释,其中有“时代说”,有“家庭说”,也有“不必说”,等等。……我以为既然作品本身没有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作者也不做任何暗示,“不必说”是可取的。以习惯了必须追求一篇作品的时代背景或写作动机,否则就理解不了作品的主旨含义的老眼光去看(“以……的老眼光去看”句子太长了,编辑先生不像中华书局那四位编辑那么大刀阔斧),怎么看就怎么像,一旦对号入座,文学鉴赏就变成做数学题似的求证求解,毫无趣味了。其实,一篇作品为什么写,写的意图是什么,往往都隐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正像巴尔扎克所说,作家只布置方程式,他不需要给答案。不知道写作背景又有何妨?所以我赞成“不必说”,当然,更好的表达,我认为应该是“何必说”。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不由得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一段话:“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若将时间地点换一换,这后半段有些话改为“快然自足,不知时之将至”和“景随情迁,感慨系之矣”,也大抵贴切。王羲之在兰亭聚会中感悟到“死生亦大矣”,是大彻大悟;而朱自清到荷塘边走一趟,消受宁静之美,亦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体验与感悟,而这一种体验和感悟,则借景摅感,体物畅怀,而又是与常人相通的,所以我们能够感受它,欣赏它,与它产生共鸣。读者和教者,多把鉴赏的兴趣集中于文章写荷塘月色的部分,当然不无道理。可不足的是,往往只把它作为单一的景物画面来赏析,即分为所谓“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且多半从修辞角度品味写景的美妙。目中只有景色,却忽略了景中之人。是夜之月只是朱先生之月,是夜之荷也只是朱先生之荷,换上另一个夜晚,朱先生看到的必是另一番荷塘月色。只有在独处的状态下,孤独地面对一切,也包括面对自己,才能有所忘怀,有所摆脱,才有可能超越眼前的现实,或者有新的境界或新的美等发现。……今晚他的外出是想一个人到一个幽僻之处,在苍茫的月光下,去体验宁静孤独的滋味,以求放松自己,也就是渴望“超出”“平常的自己”。在这里,有必要让学生注意:作者所说的“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联系课文几个“一定”的句子,变换一种说法,可以说是:不得不按照别人或环境的要求,去想去说去做的那样的“自己”。也就是外部世界、现实世界中的“自己”,甚至可以说是“异化的自己”。朱自清先生“今晚”的感觉,乃是短暂的、偷得的,是心灵的瞬间释放,恰是前面引用的我联想到的王羲之的那句话:“暂得于己。”朱先生一方面像是忘掉了自己,一方面又好像并没有忘却。他似乎是在忘与未忘之间说的那一番话。……无论是荷是月,都让人感觉他的心灵里有着两个世界叠加的投影。那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再仔细咬嚼一下。难道它单单是叙述蝉声蛙鸣把“我”惊回到现实这件事吗?不,这一句分明隐含了失望的意味。“我什么也没有”正是“我希望有”的转语,分明带着些无奈,什么样的“无奈”?是表示“我”不能和“它们”一样获得热闹欢喜的无奈,因此接着才会有“忽然想起”的思绪产生。想起“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这是属于一种联想、遥想,和月光下的“梦想”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在企图寻找或逃避,而寻找或逃避的结果,是“无福消受”,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一种淡然出之的失落感,正好与前面的“我什么都没有”相呼应,一直到文末的“猛一抬头”,这才完全跌回了现实。(下面一段是反驳某版本教材的练习题“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太明显不是什么“情随景迁”了。具体分析我略去。)把过去讲到写景散文,总是什么“移步换景”、“情随景迁”,等等,拿来照搬照套,甚至据说还有细致到设计表格,画出坐标图的种种联系,我认为皆是源于对文本的误读误解。(后面接着的几段是品味句子,分析月光下的荷塘一段里的“明珠”“星星”“美人”等比喻,分析“叶子更见风致”等句子该如何品味。我又略去了。)教学文本解读,因为有更多的“学”和“教”的主体因素的参与,它既是原生的,也是创生的,然而从本质意义上说,则可能是最具生态价值的真正的“元阅读”。因此,我认为,如果要彻底解决语文课“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让阅读教学真正能够出效益,“教学文本的解读”确实非常需要语文教师各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共同参与研究开发。(好。今天到此。)我说实话,有点不痛不痒不痛快哈,只是本着能储备就储备一下的原则,抄了。而且,我们的教学常态和教学心得,可能确实就是文中所写的这样。

9月17日 今日抄书 《<荷塘月色>:怎样“超出”平常的自己》(来自陈日亮老师《如是我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