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黄达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些思考

黄达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3-02-18 21:51:36

相关推荐

黄达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些思考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些思考

黄达人 王旭初

3月24日,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部分委员以及全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几位专家到苏州,就中国教育现代化相关文件起草工作中关于职业教育的内容开展调研。在座谈时谈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职业教育现代化里一项很重要的议题。对此,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实际上,在国家层面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了。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时隔,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35号)又明确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再过5年,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间节点:“到,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19号)用整个第二部分来阐述“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国家意志再次强调。为此,教育部在内的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详细部署。

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包括学校在内的全社会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像出台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探索中高职衔接、实施高职示范校、骨干校建设计划以及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等等,有助于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更多面向生产一线、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在“十二五”所有关于教育的指标中,唯一没有完成的就是中职在校生数,并且缺口较大。就我们参与的河南、湖北等省份调研的情况来看,在普通高中在校生数没有减少的情况下,中职在校生数与计划数有着较大的缺口。第二,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瓶颈,在资源的获取如生均拨款、项目指标的分配等方面,与普通高校相比,还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部分民办高职“升本”的做法,进一步压缩了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也动摇了高职院校立足职业教育的军心。第三,在管理体制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比较偏重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而劳动主管部门比较偏重职业培训。实际上,职业教育既包含学历教育也包含职业培训,这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协调。就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省中期评估报告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存在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偏国民学校教育体系建设,忽视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象(邢晖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做一个审视。最近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表达了同样的想法:“在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乃至到2030年,迫切需要对职业教育及培训进行准确定位”(张力,)。我们认为,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将有助于认识职业教育所处的现状,有助于加深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作为学术研究可以各抒己见,但是作为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应该以国家正式发布的文件为准。现在引用比较多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关的表述,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二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三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马树超等人认为这3个方面分别采用了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和系统协调性等一组指标(马树超、范唯、郭扬,)。我们认为,这3个方面还分别指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3组关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指向了体系内部的关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指向了体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指向了体系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3组关系出发,分别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以此来回答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3个核心问题,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范围是什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是什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关系是什么?

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主要不是指中、高职以学历提升为目的的衔接

从目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措施来看,谈得比较多的是解决中、高职衔接的问题。我们在苏州部分中职学校调研时看到,中职学校办五年一贯制的专业,如刺绣专业、雕塑专业、制茶专业等,基于学生较长时间进行技能训练的需要。而在高职院校也存在办长学制专业的需求,如焊接专业,随着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由人力改为机器手进行焊接操作,以往三年制的学制已经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要求。时任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司徒渝说,“产业发展到哪里,学校就跟进到哪里”。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都是围绕产业需求进行的(黄达人,)。由此看出,职业教育的学制主要根据不同行业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以学历来固定年限,强调的是对行业需求的适应。我们也建议,在产业聚集、有强烈产业需求的部分地区,选择与当地产业紧密联系、有实际需求的相关专业,依托办学水平高、办学条件好的高职院校,进行长学制职业人才培养的试点。去年,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发布《浙江省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方案》,首批遴选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的6个专业,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与以往3+N的“专升本”模式不同,这次的试点工作是四年一贯制,将学生的培养工作都放在高职院校。实际上,这就是基于产业需求,进行四年一贯制拿本科学历的职业教育。

同时,我们也看到,仅仅依靠中、高职衔接,还不足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些高职院校的院长们认为,“对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定位在中高职衔接,而应该包含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与各行各业,尤其是与行业、企业的技术应用和创新相衔接、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结合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黄达人等,)。

教育主管部门也看到了这一问题,提出在中、高职衔接的基础上,“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其中一个努力是从开始,试图通过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使之成为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我们认为,这种职业教育体系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职业教育断头路的问题。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建立在职业资格证书基础上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月推出新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有对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的最新定位:“主要为学习者掌握在某一特定的、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艺和能力而设计的教育课程。这样的课程可能有基于工作的成分(即实习)。成功完成这类课程后,可获得由相关国家主管当局和(或)劳务市场以从业为目的而认可的与劳务市场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张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采用的是职业资格框架(姜大源,)。由此带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教学模式上的差异:职业教育是先有职业资格证书,然后有相应的学习包,再通过教学单位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最后才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的对接和融通。例如,深圳市规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深圳市内可以享受本科待遇。最近,河南省也出台了取得技师资格可享本科待遇的政策。如果反过来,想通过学历提升来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可能会本末倒置,迎合了社会上对于“学历”的偏好,反而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办成升学教育,职业学校不能靠升格来谋发展,学生不能只靠学历提升来谋前途。不能用普通教育标准来举办、组织和衡量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当然有学历教育的部分,但是一味强调从学历提升的角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只会使得职业教育在“重学历”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职业教育本不应该是学历导向,却因为学历问题遭到社会的歧视。目前很多省都在试点农民工报考公务员,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却因为没有本科文凭被排除在外。甚至作为非公务员身份,服务“三农”的大学生村官都要求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我们在调研时看到,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多数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这些学生,特别是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既有农业技术,又了解农民需求,还愿意扎根农村,可能更加符合我们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期待。

因此,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关系来看,强调中、高职协调发展主要不是以学历提升为目的的中高职衔接,而是基于岗位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于岗位能力的培养而言,最为直接的就是课程,这也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所在。我们认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在这方面,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牵头成立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联盟做了很好的探索,具体做法是:将岗位能力对应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在中职和高职的不同阶段,通过对知识点的反复和递进式应用,满足不同层次岗位的要求。强调越是基础的知识点,越要反复练透。

摘自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联盟授课的PPT二、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如果说在普通教育中,还是以学校为育人的主体;在职业教育领域更多的表现为以企业主体,学校为基础,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共同体。就如一位高职院校的院长所说,“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传统的协同创新,都不如跟校企协同来得直接、有效”(黄达人等,)。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这样一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里,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与企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出“南洋理工学院的历史就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历史的缩影”。学校招聘老师,“竞争对手不是大学,是企业”。时任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建新提出“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在水里,而学校在岸上。企业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是最敏感的。只有满足了企业的需求,社会才会认可学校(黄达人等,)。有些地方政府对于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很好地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财政投入的问题,这里既有地方政府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有一些职业院校办学不能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热衷开设那些办学成本低、师资要求比较低的专业。

对于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需要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同时,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能力。一般来说,在普通本科高校,以学科建设为抓手,高职院校往往会提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我们认为,单纯提专业建设的涵盖面还不够广泛,而在“学科”这个概念里面,包含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等一揽子内容。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19号)第十四条明确提到,“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我们认为,所有大学必须认真审视自己创新的使命,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中去,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等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能否将面向企业、行业的研发中心或者企业真实的研发项目搬到学校里来,与企业共同开发,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技术人才,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也关系到这类教育是否能真正站住脚。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新加坡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实践已经说明,高职院校同样能大有作为。

这就需要打造升级版的高职院校。从我们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的院长们对于“后示范”时期学校该如何发展还比较迷茫。我们认为,除了抓专业建设以外,可以以“面向某个具体行业或产业的产学研综合平台建设”为抓手。对此,去年年初,我们调研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看到了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部分学校依托原有行业纽带和地方产业基础,将学校原有的技术应用中心、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实训中心、大师工作室和研发平台等平台进行整合,探索建立针对某个具体行业或产业的产学研综合平台,解决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科研的定位主要是进行集成创新、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等等,目标是解决生产一线所需要,急需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例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两草”——草毯、草莓进行技术攻关。在无土草毯种植技术方面,实际上由一系列的技术攻关一层层地推进。首先引进一些草坪品种回来试种,然后进行扩繁,接下来针对土壤的问题,研究无土草毯种植技术,最后还有草毯的保养问题。巫建华院长告诉我们,光这项技术现在一年大概就有2个亿的产值。我们认为,对于校企合作,光靠道义、人情甚至法律都不足以长久,关键在于互惠双赢,就是一定要让高职院校能够给企业、行业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说,学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综合平台,共同完成研究项目,并尽量吸收学生参与,既是产学研合作最好形式,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好的途径。

三、要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断头路

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完成校园学习后必然要走向职场。在职场中,随着岗位的变化,学生有着岗位能力提升以及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职业教育伴随着人的职业生涯。对于所有高校而言,不能只管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也要关注学生成为职业人以后的发展问题。我们发现,在《福布斯》的最具价值美国大学排行榜中,有一个指标是alumni skills(校友技能),就是说,针对美国所有高校而不只是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以后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大学是否值得去读的一个考察方面。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需要树立起“职业教育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的大职业教育观,为各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如退伍军人、职业农民、去产能转移劳动力等等。这种大职业教育的特征是非连贯性的教育,体现为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教育。在学校,体现为做中学、学中做;在职场,体现为做一段、学一段。特别是最近这段时间以来,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央启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将带来产业结构、就业岗位的深刻调整,这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模、规格等提出新要求,必须积极应对。职业教育不能只办成学历教育,要广泛开展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职业培训。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面对职业教育断头路的问题时,必须明确,打通断头路不是指打通职业院校升格的断头路。一直以来,由于推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容易从学历提升的角度进行考虑。但是从职业教育的本质来讲,更应该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放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下进行构建,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主要的作用是给各类人才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因此,从终身教育的角度,需要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整个教育体系更好地衔接、贯通与融合发展。在这方面,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对我们有一些借鉴意义。

摘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前院长林靖东在接受我们访问时演示的PPT

在新加坡教育体系的这张图里,有两个特点:第一,工艺教育学院(相当于国内中职)、理工学院(相当于国内高职)、大学这3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是互相衔接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相互融通的。第二,所有就业的学生随时可以再回到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或大学进行深造。在新加坡,教育不仅仅是沿着学历向上的,而是双向的。曾有报道学生弃名牌大学读技校的事情,实际上,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接受普通本科教育出来的学生再读职业教育一点也不奇怪,学生的自由意愿当尊重。当类似的事情不再是新闻的时候,职业教育的春天也许就真正到来了。

最后,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教育体系时,还需要重点关注3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在宏观层面,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的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着重处理好几组关系。一是处理好教育主管部门与劳动主管部门的关系,在国家层面协调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二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例如,对于普职比这个指标,需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不宜简单地要求各地普职比大体相当。

第二,在中观层面,一是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正在探索从职称评价制度向注册考试制度的转变,打破以往通过熬年限、凭关系获得职业资格的方式,强调通过考试获得职业资格,有比较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职业资格终身制、职业资格考试以考察知识记忆为主、职业资格考试前的学习流于形式等问题,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针对不同的行业,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同时,要严肃考风,通过考试制度的变革,从考察知识的记忆到知识的应用,以此来推动对于考试前学习过程的重视,目的是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融合。二是职业院校要立足定位,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水平。围绕和贯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来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应用研究、提升“双师”水平等基本问题。通过产学研综合平台建设,将学校融入到国家的创新体系,融入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协调发展之中,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第三,在微观层面,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成长,给每一个人以自由选择的空间,使得他们能够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就业和深造之间能够多次进行选择,打通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断头路。这样才会有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和职业院校的远大前程。

本文出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10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