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1449 京师保卫战 拯救大明的不是于谦 竟然是它?

1449 京师保卫战 拯救大明的不是于谦 竟然是它?

时间:2018-12-31 06:32:53

相关推荐

1449 京师保卫战 拯救大明的不是于谦 竟然是它?

土木堡惨败、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回京城,一时间,人心惶惶,朝野震动。幸而,大明的干国英才,于谦,挺身而出,他在群臣朝议中,有力的驳斥了翰林侍讲徐有贞的南迁方案,旗帜鲜明的号召拱卫京师。进而,于谦力挽狂澜,联络群臣,向孙太后启奏,奏请被俘的正统皇帝的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登基,以稳定时局,断绝瓦剌奇货可居的勒索企图,有效的组织抵抗。

朱祁钰继位,遥尊兄长为太上皇,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委托,令其抵御瓦剌军队进攻,筹划北京保卫战。

临危受命, 于谦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正统皇帝的仓促亲征,几乎带走了京师三大营的全部精锐力量,二十多万大明禁卫军,多数在土木堡之战丧生,留守京师的军队,十之八九,都是老弱病残,兵器和甲胄奇缺,此时要于谦整饬军队,强化城防,无异于画饼充饥,痴人说梦。

明代北京城平面图

但于谦毕竟是于谦。他有着别人不具备的强大优势——宣德、正统年间,于谦担任御史,在河南、山西一带,招抚流民,对京畿周边的军情民政,有过深入的了解,对宣府、大同这些防御重镇,居庸关、紫荆关此类咽喉关隘的布防,都有切实的认识,担任兵部侍郎期间,更是熟知章典,长于筹划。因此,关于应该如何防御京师,抵御瓦剌,他自然成竹在胸。

于谦首先奏请皇帝,对西北边疆各地有功的将领官员,及时封赏提拔,把总兵杨洪、御史罗亨信,参将郭登,兵部郎中罗通等人,委以要职,这些人才,在京畿外围防线最为空虚脆弱的时刻,有力的抚恤了地方军民,强化了城池守备,随着京城对外围据点的物质支撑,京畿周边防线基本部署停当。

各地通往北京的道路

外围布防调整的同时,于谦也在马不停蹄的巩固工事,抢运通州京仓的大量储粮,当然,最重要的莫过于搜集兵马,江南的备倭军,河南山东的备操军,各地卫所的漕运军,以及辽东等地的边军,都在源源不断、争分夺秒的向京师开进,大量兵员有效的补充了三大营的不足,为统一号令,高效指挥,于谦还专门提拔了石亨、范广两员善战的大将,专门统帅京营。

瓦剌骑兵凶猛彪悍,仅凭北京的濠深墙厚,还不足以抗敌,坚壁清野固然可以消耗敌人,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唯有集结优势兵力,才能更好的抗击蒙古人潮水般的攻势。在这个基本战略的支撑下,仅仅一个月时间,于谦就在北京整军二十五万。完善的准备,充足的兵力,为明朝君臣带来了信心,他们要在京师脚下迎击强敌瓦剌,守护家园,一雪前耻。

翁城:明代北京城市防御体系重要的一环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当年的八月十五,而出人意料的是,一直迟迟的拖到十月初一,瓦剌的统帅也先,才率领蒙古各部大军,挟持正统皇帝,赶到大同,以奉还太上皇为名,武力威胁,要守将开关。

英明如也先,难道会不明白兵贵神速的道理吗?为什么要在大获全胜的时刻,如此拖沓,不乘胜直捣黄龙,反而给明朝以喘息之机,让对手有条不紊的安排布置?读史的时候,很多人对此心存疑虑。其实道理应该非常简单,土木堡的那次大胜,应该完全出乎也先的预料,大明军队的腐朽不堪,固然让他始料不及,但战前全无任何深入的准备与打算,也是不争的事实,原本瓦剌人只想像往年一样,小打小闹的袭扰边境,捞一把就劫掠而归,谁知道竟然一举就击溃了明朝数十万大军,还活捉了大明皇帝?

其实也先在俘虏了正统皇帝的第二天,就押着他来到边境重镇的宣府、大同等地,进行要挟与勒索,一是图谋赎金,二是借机赚关,如果能骗开城门,瓦剌骑兵将一拥而入,可能届时也先就会趁势急进,偏师直指京师 。只是由于守将谨慎,闭门不纳,也先的军队又刚刚经历了大战,不敢贸然攻打大同这样防御力上乘的坚城,故而才未能得逞。后来,他只能带着皇帝战俘一路向北,回到自己的腹地修整。

也先

也先给于谦以时间,整军备武,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时间,他也在进一步招募蒙古各部军队,积蓄力量,筹备进军计划,搜集情报,意图卷土重来,直逼大明京师。

也先二度兵临城下,大同总兵郭登严阵以待。狡猾的也先并不和郭登缠斗,他绕过了大同,从长城防御体系的薄弱环节突破,一路抵达紫荆关北口,主力则过顺圣川,进攻居庸关。

居庸关是明代内三关之一,是北京的门户所在

居庸关是明代京师西北的重要门户,其关隘体系由分布在20千米的山谷中所修筑的四座关城组成,在北口修筑有第一道关口岔道城,城西城北两侧山地皆修筑有炮台,城外平地上则修了大量陷阱,从岔道城往南两千米,是山势险峻的八达岭,岭口筑有居庸外镇,是关隘的重要防御阵地,再向南二十里,建有居庸关关城,以重兵防守,是关隘的核心,在山谷的南面,则有南口城堡,作为居庸关最后一道防线,据守它,既可以阻敌于山谷之中,也能防御敌人侧后迂回,由于居庸关地势险要,防御设施布局严密,因而易守难攻,素有京畿铁门之称。

居庸关挡住了瓦剌主力,但善战的也先,还是利用了地势因素,采取迂回夹攻的策略,连克白羊口,和紫荆关两座重要关隘,走易州大道东进,短短十天,就进抵了北京的门户,卢沟桥。

于谦和也先,这对宿命对手,终于在北京城外相遇。战贵于士气,于谦一改往日守城战略的收缩态势,他亲批甲胄,分遣诸将,把二十二万大军,列于九门之外,和瓦剌骑兵列阵相持。

恶战。瓦剌骑兵分几路,目标明确的强攻九门中防御薄弱的几门,蒙古骑兵的优势是快速的机动力,不可遏制的冲锋和杀伤力强大的射术,这些优势,在以野战作为主要方式的土木堡战场上,让技不如人的大明军队吃尽了苦头,流足了鲜血。但是,这一次,优劣相易,明军占了地利的便宜,高耸的城墙,层次化的防御体系,火炮,鸟铳,神机枪炮和火箭,这些利器,在有效的高度落差下,威力倍增,背水一战的明军官兵,也个个舍死忘生,奋力拼杀,京畿的百姓更是同仇敌害,万众一心,数日之内,瓦剌的几次强攻,都被瓦解,也先损兵折将,全然无法得手。

然而,此时的瓦剌并不打算退兵。也先挥军北上,身先士卒的打通紫荆关通道,所带领的人马不过三万,他的盟友脱脱不花以及其他部落军队,至少还有5到8万人,仍然在全力攻击居庸关,一旦破关,从居庸关抵达北京,沿途再无阻碍,而且仅有九百里路,快马五六天就能赶到,届时两路人马合力,左右夹攻,未必不能攻破京师。

也先耐心的等待着,然而等来的却是一个天大的噩耗——围攻居庸关的瓦剌大军,一连强攻七天,却一筹莫展,大明守将罗通是个人才,他别出心裁的饮水浇灌城墙,利用西北边疆突发的严寒气候,把关城变成了彻头彻尾、无法攀缘的冰城,让瓦剌人的云梯全无用武之地,他反而趁机帅兵出关,三次杀伤对手。

也先这下真的傻了,他在农历十月出兵,原本希望速战速决,不料这一年的寒潮来的这么早,突如其来的低温天气,对他的骑兵而言,绝对是比大明军队更可怕、且无法抵抗的敌人。骑兵需要大量的草料,保证马匹的战斗力,京畿周边已经坚壁清野,再遭遇极寒气候,造成的冰冻和大风灾害,他的给养必然要面临巨大的危机。非战斗性减员,后援不济,再加上自己孤军深入,不足三万人马,要面对粮草充足的二十多万大军,一旦对方发觉自己身处险境,到时候倾巢而出,四面合围,那他岂不是要命断异乡?

前思后想,也先只能迅速撤军,一场荡气回肠的京城保卫战,以大明的全胜告终,但也先能全身而退,就充分的说明了瓦剌并没有失败。可以说,没有于谦,就没有大明再度延续百年的国运,而打消瓦剌侵略野心的,或许并非于谦,而是那场来的比往年更早一些的要命严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