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于谦再造大明之战 明朝京师保卫战

于谦再造大明之战 明朝京师保卫战

时间:2022-09-20 07:52:17

相关推荐

于谦再造大明之战 明朝京师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六,朱祁镇率领的明军在土木堡被也先率领的大军彻底击败,朱祁镇本人也被也先俘虏。此时明朝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朱祁镇出征,带走了明军的大部分精锐,土木之变造成了明军作战力量的空前损失。

相较于明军损失的八万左右的兵力来说,具有作战经验的将领的损失,更是让明朝难以承担,土木之变明朝主要将领武勋集团被团灭了。古语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是所有人都是卫青、霍去病那种千古名将,先天具备名将的能力,一战就能大破敌军。大部分名将都是一刀一刀在尸山血海中拼出来的。

有人说随军的文臣死得比武将多,那么文官的损失更大,这种对比也是没谁了。自古就有穷文富武的说法,尤其是宋朝以后,读书人就像浇了粪的韭菜一样,割都割不完,别说死了五十多人,就是文官死光了,也能在三个月内把留下的坑填满了。

但是武将就不同了,武将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经验,武将的经验是在战场上,用血与火拼出来的,就如同赵括一样,因为缺乏作战经验,只有纸上谈兵的下场。尤其是永乐以后,随着丘福在大漠全军覆没,明朝已经开始面临了缺乏领兵将领的局面,所以朱棣才不得不亲自领兵出征。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档口,又发生了土木之变,让明朝上下嗅到了亡国的危险,感觉北宋的遭遇就在眼前。

瓦剌北撤休整,于谦力排众议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六,瓦剌太师也先俘获明英宗朱祁镇后,率军从大同、宣府退回草原进行休整。九月份的时候,在明英宗的太监喜宁的挑唆下,也先决定趁明军溃败,明朝内部空虚的时机,以送回明英宗为名,企图夺取北京。

从瓦剌北撤的举动,能透露两个情况,第一土木之变,瓦剌获胜的未必轻松,即使明军已经疲敝不堪、饥渴难耐,但还是给瓦剌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如果瓦剌兵不血刃,轻取明军的话,必然会抓住机会突袭北京,重现“靖康之耻”的一幕。

第二,也先可能刚开始并没有想进攻北京,起初只是想大败明军,最后没想到捞了条大鱼。应该是开始想得奇货可居,以此为要挟,向明朝勒索一点财物。这时小人出现了,开始挑拨离间,勾起了也先的野心,决定进攻北京,打进中原的花花世界。

当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大明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举国震动。以徐有贞为首很多大臣,被瓦剌吓破了胆,主张迁都南京,躲避瓦剌。正在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和皇太后不知所措的时候,于谦力主坚守北京,反对迁都,认为一旦迁都,将重蹈南宋的覆辙。在于谦的极力劝说下,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都同意了于谦的主张,决定坚守北京城,击退瓦剌。

稳定内部,加强军备,提升战力

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造成了国内群龙无首的局面,为了安定内部局势,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拥立朱祁钰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样国内就不会因为皇帝在敌人手中,出现政令混乱,瞻前顾后的情况。另外,瓦剌挟天子以令天下的目的,就彻底被粉碎了。

朱祁钰登基后,将北京保卫战的指挥权交给于谦,同时将于谦升为兵部尚书。有能力的人,总能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文弱书生出身的于谦并没有因为眼前混乱的局势而进退失据。反而十分冷静,沉着应对。

在于谦的指挥下,明朝开始抓紧时间,加强军备,面临土木惨败,辎重大量损失,北京武库军备缺失的局面。于谦一方面命令上下作坊加紧生产,装备军队。同时命人快马加鞭从南京武库,走水陆运送装备,补足武器的缺失。更加有头脑的是,派出大量人员,前往土木堡战场,将遗留的武器装备全部捡回来,补充军队需求。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心有余悸,不敢去那片战场,但是于谦就敢,头脑十分清醒,需要什么,局势是什么样的。

于谦备战的第二个方面,是将通州储存的粮草全部运回北京。通州作为南方补充北京补给的交通枢纽,储存了数百万石粮草,因为运输条件的限制,短期内无法运回北京,很多人担心一旦瓦剌南下,这些粮草都便宜了瓦剌人,所以建议烧掉。但是于谦不同意,他认为粮草就是北京的底气,就是抗击瓦剌的信心。于谦从官府征发五百辆大车,日夜穿梭在北京和通州之间,还动员百姓及官兵的家属、亲友自备车辆前往通州运粮,对运粮20石以上的进行奖励。极大地激发了百姓的行动热情,在于谦的督促下,军民日夜行动,没几天功夫就把通州的几百万粮草运回了北京,极大的安定了军民的心里,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嘛。

后勤保障再完备,最终到了战场上,还是要靠拳头来说话。北京的京营部队,已经被朱祁镇糟蹋得七七八八了,留下的除了老弱病残,能战之兵,也就只有五六万人了,这样的兵力,在北京各城门撒出去,溅不起多大水花来。面临严重的兵力不足情况,于谦紧急从两京、河南调集备操兵,从山东调集备倭兵,驰援北京。各地军队到达后,于谦着手整顿军纪,加强操练,为提升战力,方便指挥,将军队整编为“十团营”,使其更加能够适应北京防御战的需求。

对于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的明军数量普遍认为是22万人,其实这个数据的水分应该挺大的。因为于谦调兵的命令最早应该是八月底才能下到地方,而北京保卫战打响的时间是十月初。于谦的对阵瓦剌的主力明军最晚应该是九月中旬整编完毕的,在半个月内,能赶到北京的军队,最多只有北直隶的卫所军、河南的备操军和山东的备倭兵,所以于谦手里真正的作战兵力肯定不会超过十五万。

也先进犯,北京城下,大破瓦剌军

正统十四年十月初,瓦剌也先挟持朱祁镇南下进犯明朝,瓦剌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进攻居庸关,从正面进攻北京。也先亲率三万主力骑兵,迂回紫荆关,进攻北京城。八月十一日,也先攻破紫荆关,到达北京城下,北京保卫战打响。

面对瓦剌的进攻,在战略部署上,于谦就体现高超的军事才能,否决了石亨的收兵城内,依托坚城防守的策略。采取背城决战,将军队开出城外,背靠城墙,在北京城下与瓦剌决一死战的方略。于谦的战法更加灵活有效,为明军大量杀伤瓦剌军队,减少非战争损失打下了基础,瓦剌撤退后,也更加方便追击,极大地削弱了也先的力量。

经过十一日、十二日,两军的试探交锋后,瓦剌吃亏不小,还没摸到城墙了,就损失了近千人,也先决定发起猛攻。十三日,集中兵力强攻德胜门,于谦提前命令石亨部署数千神机营军队,埋伏在德胜门外的民居中。同时派出少量骑兵佯装失败,从德胜门撤退,也先以为明军兵力不济,率万余精骑追击,进入埋伏后。明军一顿枪炮齐鸣,神机营大显神威,瓦剌军损失惨重,阵亡数千人,逃出城外。

也先发觉明军主力在德胜门,于是派出大军进攻西直门,在西直门外布防的都督孙镗,击败瓦剌的先头部队,但是也先看出西直门外明军兵力的弱势,不断增兵,明军节节败退,退至城下。把守城门的官员,严令不得开门,以免被瓦剌乘机进城,以守城的大炮不断轰击瓦剌军,迟滞敌军。这时明军从德胜门、彰义门支援西直门,瓦剌军被前后夹击,败退而归。

十四日,也先转攻彰义门,于谦命令守军破坏街道,阻塞道路,迟滞瓦剌进攻,同时布置好火铳手、弓弩手,对瓦剌的进攻进行压制,很快就击退了瓦剌的进攻。此时急于表现的监军太监,率数百骑兵突入军阵,想抢功劳,反倒造成明军的混乱。瓦剌乘势进攻德胜门,幸好当地军民的奋起反击,于谦迅速调度军队,将瓦剌军击退。

战争打到十五日,瓦剌的各线进攻遭到了明军的顽强抵抗,在居庸关的中路军被明军死死挡在关外。也先得到消息,明军还有大队援军即将赶到,也先担心明军堵住了紫荆关缺口,自己被包了饺子,在十五日夜间率领一部军队仓皇向紫荆关撤退。

这时于谦坚持在城外迎敌的策略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发现敌军开始撤退后,于谦果断命令石亨出击,首先派火炮轰击瓦剌混乱中的营寨,一番打击,瓦剌死伤万余人。紧接着于谦派遣明军分路进行追击,石亨在清风店大破瓦剌军,范广在固安打败瓦剌,也先一路败退,于十七日逃回塞外,自此北京保卫战结束。

于谦以极高超的战略掌控能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采取列阵于城下的积极防御策略,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更加有效地限制了瓦剌军对京畿百姓的劫掠,明军的强硬态度,让也先不得不集中精力应对城外的明军,保护了京畿地区的百姓安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