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陶真:宋代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

陶真:宋代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

时间:2018-09-29 15:07:42

相关推荐

陶真:宋代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

陶真是宋代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伎艺,亦作“淘真”。元、明以至清代,民间还在演唱。陶真和涯词仅见于《西湖老人繁胜录》,在十三军校场等空地,“路歧人”作场,有“唱涯词只引子弟,听陶真尽是村人”句,可见“涯词”与“陶真”有文野雅俗之别。涯词也作崖词,在宋代是很有影响的一种伎艺,《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谈到傀儡戏的脚本时说“其话本或如杂剧,或如词。”《梦粱录》“百戏伎艺”条也说:“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涯词和小说话本、讲史、杂剧并列,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但奇怪的是,其他伎艺都有记载,而涯词没有。从宋代曲艺整体面貌看,能和说话艺术几大类并列的伎艺应该是唱赚或赚词,有人根据《武林旧事》载“李霜涯作赚绝伦”提出涯词可能就是赚词,这种推想是有一定道理的。南宋诗人陆游曾写《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其中第四首:“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一般认为写的即是当时农村唱陶真的情况。陆游这首诗是庆元间在家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即今绍兴,离临安不过百余里,《繁胜录》中所载,也是南宋。庆元前后的事情,足见当时陶真这种民间伎艺,深受农民喜爱和在浙东一带农村流行演唱的情况。蔡中郎这个故事,由于在民间说唱中流传较广,才成为后来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和《琵琶记》的创作题材。

到元、明、清时期,陶真又有所发展,最大的区别在于宋代用鼓伴奏,而明、清以后用琵琶伴奏。陶真在元代,是非叙事的借用莲花落的和声的。元末高朋《琵琶记》第17出《义仓赈济》中有一段净丑的唱属陶真:“(净)……大的孩不孝不义,小的媳妇逼勒离分,单单第三个孩儿本分,常常将去了老夫的头巾,激得老夫性发,只得唱个陶真。(丑)呀!陶真怎的唱?(净)呀!到被你听见了。也罢,我唱你打和。(丑)使得。(净)孝顺还生孝顺子,(丑)打打咍莲花落。……”在唱的中间,又模仿、吸收了民间莲花落的腔调及和声。在民间伎艺中,假借、袭用,本是常见的事,这都是由于民间伎艺人为了达到他们歌唱的新颖和变化的目的。

陶真在明代就很流行,特别是浙江的杭州。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记明代陶真说,当时“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亊,盖汴京遗信也”。并引明初瞿宗吉过汴诗:“陌头盲女无愁恨,能拨琵琶说赵家”,说明“其俗殆与杭无异”。说明在明代杭州与汴梁(今开封)都有盲者唱陶真以觅衣食,所不同的是在宋代唱陶真用鼓伴奏,至明代则用琵琶来伴奏了。另据田艺衡《留青日札》中讲,明代陶真的听众已不仅是农民,而且有城市的市民,以至“大家妇女”也都喜欢听陶真。陶真长期流行城市以后,从宋代到明代这一时期,就改变了朴素风格:由打击乐器的鼓改为节制旋律的弦乐;由盲翁渐改为盲女,而是以市民甚至妇女做听众了。这时的唱词也有两种不同的变化,一方面是把原有的诗赞改为南北曲,这在形式上是由简单趋于复杂的发展。但主要的是歌唱方面受了流行乐曲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把陶真本子的诗赞删除,成为阅读的散文小说,适合士大夫和市民的口味。

到清代中叶,陶真还在杭州流行,捧花生《画舫馀谈》中记载南京孔庙前演出百戏伎艺中也有陶真。李调元《童山诗集》卷38《弄谱百咏》(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撰)之十三中的一首:“曾向钱塘听琵琶,陶真一曲日初斜,白头瞽女临安住,犹解逢人唱赵家。”其题为“闻书调一名陶真”,可知当时杭州仍有瞽女唱陶真。从“闻书调一名陶真”来看,说明清代“陶真”也称为“闻书调”了。“闻书”为“文书”之误,据范述祖《杭俗遗风》讲,当时杭州称弹词为文书,现在宁波弹词也称为“四明文书”。始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弹词”,在江浙民间流行,也是用琵琶伴奏,唱词为七言句式。由此可知,宋、明时期的陶真是弹词的前身,而明、清的弹词又是陶真的绵延,两者发展的历史是分不开的。这种伎艺后来可能渐与弹词合流,被弹词所吸收。

陶真唱本今不存,仅明代郎瑛(1487年~1566年)《七修类稿》卷二十二等记述少量唱词,则为七字句,其词今存明成化本说唱词话相似。但元未高则诚《琵琶记》剧中所演唱的陶真,则为莲花落。清代中叶,李调元《童山诗集》之《画舫余谈》记载了陶真在杭州的演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