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UC头条:赵孟頫凭什么? 他的大行楷 为何能跻身“楷书四大家”?

UC头条:赵孟頫凭什么? 他的大行楷 为何能跻身“楷书四大家”?

时间:2019-07-11 19:43:23

相关推荐

UC头条:赵孟頫凭什么? 他的大行楷  为何能跻身“楷书四大家”?

总第一七一一期;欢迎关注。

赵孟頫在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以师法晋唐为号召,恢复了被长期中断和破坏了的古法,以其“借唐追晋”的书法实践,身体力行,左右了一代书风,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在倡导“碑学”过程中,不时将“赵体”与唐代的颜、欧、柳楷书并举,意虽不在创说“楷书四大家”,但四大家之说,却呼之欲出。“赵体”大楷书法便是在此后的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和确立的。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壮年以后的赵孟頫,为适应书写碑版大字的需要,注意汲取李邕、苏灵之、陆柬之、柳公权等人的营养以加强自身的大字创作。我们注意到,这些书家代表了盛中唐书法开始将“二王”行书敛入唐楷规矩的庭势,而赵孟頫更可能通过对行书灵动因素的融入一一即“行楷相通”的笔法,改造唐楷过于拘守法度的缺陷。

于是,一种大楷新书风——“赵体”便从唐人楷书笼罩中脱颖而出。

清人朱履贞《书学捷要》的“遒媚”一词,可以概括这一新书风的主要特质。“圆活”与“峭劲”的有机融合是“气势雄伟而不失灵便”——即“遒媚”的关键所在,其技术要点在“笔方势圆”。笔方则笔势劲健,斩截俊朗;不方则疲弱乏力。势圆则气韵流动,气势贯畅;不圆则松散室滞。筋力与风韵兼而有之,这无疑是一种更高、更难的境界。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写意”的大楷新书风,在欧、颜、柳、赵四家中,其技法未必在其他三者之下。

因多种原因,赵孟頫的书法也遭到一些非议。清人杨宾提醒道:“学书在得笔法而会古人之意,不在学其规模”,否则便“成不治之病”;例如,学赵学得不好,就易于“近俗”。清代很多人标榜学赵书,但其实只求字画平直,字体工整,以为场屋干禄之用。写出的字筋疲骨软,赵书的锋棱神韵根本丧失。

有鉴于此,我们特选赵孟頫经典碑版大书进行解析,力求“会古人之意”。

其中、《妙观重修三门记》,书于大德七年(1303)。此时,已逐渐加入了一些李邕的笔法,被明人评为天下赵碑第一。本文着重注意此碑楷中寓行、“去李邕之劲利欹侧而变为浑厚方正,端庄典雅,气势雄伟而不失灵便”的特征和风貌;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其次、《妙严寺记》,又称《湖州妙严寺记》,书于至大二年(1309),明人赞此碑书“得之于也,应之于手,通之天下”,也是赵孟頫行楷书之代表作。本文着重从细微处注意赵孟頫对结字的造势夸张和笔画的锋芒显露所作的弱化处理,从而使其这一时期的碑书,结体工稳,端庄雍容,疏密适宜;书风日趋刚健、挺拔、开张;“遒劲”超过了“姿媚”;字形也由方阔化为顽长,从而使结体更加宽阔自然,用笔更加遒劲。当然,堪选例字并不仅限于此二帖。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赵体”大行楷书法公益课

系列之一|独家首发

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在注重结体的同时,赵孟頫也十分注意用笔。

#1横的起笔

赵楷书横起笔有一些特殊之处,少数起笔处有呈方折刀刻状,这种笔法便于勒刻。这些笔画少数地方稍作回锋,例如“事”、“吏”的第一笔横。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大多起笔侧锋入纸,再迅速转为中锋行笔,所以起笔处尖角角度较小。例如“列”的第一笔的起笔,“方”的的第二笔横画。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2横的收笔

赵孟頫收笔时,轻驻笔,笔尖向右下角轻按,不回收,使得收笔处成为一个方折形状。例如“所”、“石”的第一笔: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待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