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一生必学的歌德观察法 打开你看世界的“眼睛”

一生必学的歌德观察法 打开你看世界的“眼睛”

时间:2021-01-23 07:34:28

相关推荐

一生必学的歌德观察法 打开你看世界的“眼睛”

你真的“看见”孩子了吗?一生必学的歌德观察法

本文篇幅较长,如果您细心、耐心读完定能有所收获,通过植物观察我们可以更好的内观到自己,进而帮助我们获得更多启发性认知与智慧!

◆◆◆

说到植物观察的时候可能会提到一个人:歌德,那歌德和植物观察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对我们来说,提到歌德大家可能想到的最多的还是少年维特之烦恼,或者是浮士德,我们可能会想到他是德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了特别多的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难道他和自然有什么关系吗?是的,他和自然有关系,因为诗歌、喜剧、散文作品只是他生命经历中的一小部分。

恩格斯曾经说:“所有德国文化领域的伟大人物中,没有比歌德更真实、更伟大、更不朽的艺术家了。”歌德不仅仅是一名诗人、文学家,他在艺术及科学上同样有很深的造诣。

1

歌德是谁,歌德式观察法又是什么?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他多才多艺、学识广博,并且兴趣广泛,除了文学创造外,他还涉猎了色彩学、声学、矿物学、植物学、建筑学、骨学等学科及领域,他撰写了大量的自然研究论文,如《植物变形记》、《色彩理论》等。在他的着作《意大利游记》中除了关于艺术,还有大量的地质、气候、岩石和植物的描述。

也正如他自己曾说过:“我对各门自然科学都试图研究过,总是倾向于只注意身旁地理环境中一些可用感官接触的事物。”因此歌德的很多艺术作品与自然有关,他一直从大自然“宇宙公开的神圣秘密”中得到艺术创作的灵感。

他深信“精神和物质、心灵与身体、思维和广延......是构成整个宇宙的不可或缺的关联要素,不仅现在是这样,而且永远也如此”。自然界的事物不仅表现在外在的物质层面,还表现在内在的精神层面。于是他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种观察植物的方式,或者说发展出了一种特定的观察方式,称之为“歌德式观察法”,不仅仅用来观察植物,还可以延伸到其他事物或者人。藉由外在观察的物质层面,进入内在观察的灵性层面。

与歌德同时代的人大都没有把他的科学发现当回事儿,当时的人们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是科学和艺术这两极领域的天才,他关于云、植物、矿物、动物、色彩等观察的着作在魏玛市的档案馆里被束之高阁。 直到后来,一个叫鲁道夫.斯坦纳的年轻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被安排来编辑这些材料的时候,歌德在科学方面着述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才得到承认。随后鲁道夫.斯坦纳又把它发展成一种我们人人都可以去用的科学探索路径。

“歌德式观察法”,它不仅仅是用来观察植物,还可以延伸到其他的事物或者人,我们借由外在观察的物质层面去进入内在观察的灵性层面或者精神层面。

外在观察中,如实看到事物的样貌、现象、物质特征,不以自己的主观来变更事实,它所有能被看到的样子、姿态等等是什么就是什么、在什么时间和空间下、它与环境如何互动等等。

内在观察中,我如实的感知这事物,它当中存在什么特质,引发了我什么样的感受(非判断)和反应,给我带来了什么影响。进而尝试深入去感受事物的整体存在,它的存在对它周围环境、对我们、对世界具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种介乎“感官”与“超感官”之间的观察方法,让自己成为一个容器,事物自身在我们这个容器中呈现他们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清晰的眼睛和一颗温暖开放坚定的心。同时这种观察方式的持续练习也会帮助我们锻造敏锐清晰的眼睛和温暖开放坚定的心。

也许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这双眼睛和心还在沉睡,如果可以持续地去做练习,慢慢的你会发现,我的眼睛和我的心被唤醒了。所以歌德式观察法中,我们不仅仅只看事物的表面,而是借着内心直觉式的参与,连接到事物的本质,因为与本质的连接,进而进入事物的内在,去捕捉事物心魂试图告诉我们的:无形的,可以有形,无限的可以有限——这样一种隐然的、神圣的宇宙秩序——然后在其中我们会发现,我们观察事物的同时,也是在事物中看到自己,回到自己的内在。

2

为什么要进行植物观察

植物观察可以带给我们什么?

那为什么要从植物开始呢?因为植物会安静的听我们诉说,不会反抗不会发火,更不会产生激烈的情绪,也不会躲着我们。无论我们如何对待它,它都会安静的接受。而孩子就不一样了,他很容易勾起我们内心的那个小按钮,情绪可能瞬间就爆了,或者强忍着那些波涛汹涌。

他居然还在玩儿不写作业,还说自己没玩够!!我明明待他和妹妹一样亲,他居然说我更爱妹妹不爱他!不就没答应他买玩具嘛,他直接在超市地上开始打滚!这时候还要观察他,还要清空自己,倾听孩子?这简直是开启HARD模式,不要太困难啊!所以我们让自己不那么难,从简单一些观察植物开始。

那植物观察还可以带给我们什么呢?

歌德认为人类的天赋之一就是参与性的观察能力。这一点在生活中孩子的身上可以明显的看到。他们可以看一下午蚂蚁搬家,会在雨中发现小蜗牛,看到在树干上攀爬的小虫子、飞翔的蝴蝶,他们会模仿我们做出来的任何事情,他们知道叶子飘落的时候是什么轨迹,他们会在雨前闻到雨的味道。这些都是我们天生的观察能力,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地沉睡了,需要我们唤醒它。

3

来自泰国普吉岛的案例

大家记得,泰国普吉岛发生的那场海啸吗?那大概是在04年12月26日,英国一位十岁的,叫蒂莉·史密斯的一个小女孩儿,她在普吉岛的海滩上,穿着泳衣游泳,突然间发现大海的远处涌现出了一波白色的巨浪,这个巨浪明显和其他的浪是不一样的。这个巨浪把蓝天和大海明显的隔成了两半儿,那这个小女孩儿她本身就是一个观察力很敏锐的孩子。同时,他们在学校里边还进行过有关这方面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他们那个地理知识的学习,并不是说老师告诉我我来听就好了,她是真真正正的去找过资料来研究的。当时她看到这些的时候,她就意识到这和一般的惊涛骇浪是不一样的,这个巨浪下面肯定发生了一些危险的事请。她就和他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动员这些沙滩上的游客去撤离这个危险的地方。

当这个游客们抵达安全地方的时候,白色的巨浪是像排山倒海一般奔涌而至,瞬间就把原先热闹非凡的海滩给吞没了,而小女孩儿的提前预警拯救了很多人。如果这个孩子只有知识的话,她的观察能力已经沉睡了的话,她观察不到这些,她不会感受到这个巨浪的变化会带来什么,也许感受到她也可能会忽略过去。当我们找回或者是唤醒我们自己观察的能力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做的一些事情,其实就是在敏锐他自己的观察,也就不会在那个时刻去打扰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保护了孩子的观察能力。

同样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越来越信任他,我们会理解他这样做背后是有一个原因的,并不是他故意在为难人。我们会发现孩子每一刻的不同,我们会看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时间上的整体。而不是说他今天这样子他一辈子就会这样子。当发现这些之后,我们就不再紧紧的揪着这一小点儿芝麻不放手了。因为当我揪着一点儿芝麻不放手,我死K他这个芝麻的时候有可能孩子都往前走了好久好久了,然后我看到的还是一个过去的孩子。

4

我与植物观察的小故事

植物观察还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开放性,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进入一间屋子,这个屋子的门开着的时候才能进去,如果这个屋子的门是锁着的,那这时候我们是不可以进入的。同样的,我们人的心门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的心门是打开的,那其他人的心才有可能跟我们有碰撞,有连结,有相遇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心门是锁着的,那无论我怎么渴望和他人交流,打不开这扇门你就不会去遇见。

我第一次观察植物的时候,对我来说是我的一段黑历史,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植物观察,我的老师让我们去看植物,然后去观察植物,她告诉我们观察完之后可以以写生的方式来辅助自己,如果觉得不看植物画下来太难,还可以坐在这株植物面前一边画一边看。

那时候我观察的植物是我们家养的一株罗勒,起初我真的是看不下去,觉得就一个光秃秃的杆儿,没什么好看的,不知道它能告诉我什么,因为这时候我自己是关闭的,我的内在就不会有一个空间去容纳这个植物,我想我可以按照老师的建议去画一画。

这是我第一次画下来的那个植物的叶子。可我画的时候是很心烦的,因为罗勒的叶子是立体。我想既然要画就得画得特别像,我尝试着想画出罗勒的立体感,可是越想画出来就越画不出来,越画不出来越烦,心想怎么可以这样。

这个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是我关闭的空间还没打开。接下来我做了一件直到现在都很震惊我自己的事情,我从有凹凸感的地方分别给它撕开了一些口子,这样罗勒叶子就可以变成平面了。我想只要我把你撕开,平铺在纸上,就可以照着你画了。但当我把这个小罗勒叶子给撕开一个口子的时候,它就在慢慢地发,很快就萎缩成一小团。

那一刻我突然间发现我的控制欲好强,我希望这个世界的每一步都按照我的想法来做,我希望这个地球是围着我来转的。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有一个想法进来了:也许在这个植物上真的存在很多秘密,只是我没有看到而已,因为我不想看它。而当我有了开放性的时候,我才会想去看这株植物,在观察植物的同时,我也在观察自己。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小例子。

比如说在植物观察中第一天看到这株植物开了三朵花,每朵花有三层花瓣,每层花瓣有五片,在另外一个枝干上还有三个小花苞,我把这个图景留在我的心里;第二天再去看这株植物,看到了和昨天不一样的景象,这株植物有了五朵花,三朵比较大的,两朵刚刚开放的,还有一个小花苞。这时候我说这绝对不是我昨天看的那棵植物,我那棵明明只有三朵花、三个花苞。我们都知道这时候的我的心门是锁着的,没有空间让这株植物来呈现它自己。

那第二天我看到了五朵花、三朵比较大的,两朵刚刚开放的,还有一个小花苞这样的景象,我就立刻有了一个结论:嗯,花苞萌发出的第二天到第三天就会次第开放,明天这个现在还没开的小花苞一定就会开了。过了两天或者三天,那几朵大的就要谢了。如果我坚信这个结论,并且认为昨天和今天的植物就存在着这样的联系,后面一定会按照我预计的来发展。后面第三天那朵小花苞确实开了,第五天左右确实大花朵谢了。我对着花朵说:看吧,我早就知道了。那这时候心门是打开的吗?其实也没有,我还停留在我自己这里。我是为了证明我的推理是对的。而不是在真正了解植物的成长规律。

那当在第二天看到五朵花、三朵比较大的,两朵刚刚开放的,还有一个小花苞这样的景象的时候,我也许可以这样看:嗯,昨天是那个样子的,今天是这个样子的。看来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样儿的内在联系呢,也许这时候隐约看到了一些它们之间的连结。我可以选择画下来,或者回到房间记录下来我看到的这些以及我觉得他们之间可能会有的内在联系,但不做为唯一的答案和永久的结论,而是带着纯然的好奇继续观察,我很好奇这株植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又是什么在影响植物变化,我想了解这个生命。这样的状态下,我们也许会看到植物呈现出来的更多的细节,进而真正发现他们的内在规律,对植物也会有更多的理解和了解。当心门卡开的时候,兴趣也在这中间生长出来。

在之前的观察课中,大家的记录中经常出现类似这样的话:我昨天以为这朵花的五个花萼是完全一样的,今天却看到有的花萼是长了“须”的,有两片是两边都长了须,有一片是只有一侧长了;昨天看到的是叶子对生,没想到是三片一起萌发出来的,只是第三片被那两片夹住了,没有打开的时候很难看到;大家会发现我以为的和真实的植物之间有时候会存在一些落差。

那其实我们看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是这样。当我想问某个专家或者想问某个老师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这个专家或者我给这个老师描述的这个孩子,他是我真正的孩子吗?我描述出来的那个孩子就是我孩子本身吗?或者说其实我描述的孩子和真正的孩子之间是有落差。那个老师给我提供的那些方法也是针对我描述的那个孩子,而不是我真正的孩子,这种方法我拿回来它很可能会让我纠结、让我焦虑、让我疑惧。

比如晚上孩子哭着闹着说明天不去幼儿园,P.E.T.说了这时候要倾听孩子;P.E.T.说了,孩子这时候肯定是有一个内在原因的。老师还说了,我要重复他的话。那我重复两句吧,可为什么我一重复他的话,他就会说:妈妈,你别重复我的话。这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P.E.T.的做法是不适合的?可是别人家的孩子被倾听后就没事儿了呀。

所以说,我们先借助植物观察帮助我们把脚步慢下来,去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唤醒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兴趣。孩子他的确发生了一些行为,当他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确也需要去倾听他。如果我为了倾听而倾听他,孩子也能感受到的。所以,我把那种为了倾听而倾听他的姿态,调整成我很好奇他在那段时间经历了什么、发生了什么,让他出现了这样的行为。这时候我的心门就是敞开的,我没有了那些倾听的公式,我就会跟孩子之间感同身受,我就会感受到他行为背后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涌动,那我可能就会更多的去理解这个孩子。

我们赞同、反对、辱骂、批评、打击他、命令他、建议他、给他解决方案,这些都很容易,我们很容易想到,也很容易说出来,可是最难的是理解。他需要我们带着好奇,需要我们带着我们对这个生命的兴趣,去理解她。

当我们带着理解去看这个孩子的时候,就好像有一束光照进了我们自己,也照进了孩子的心里。那一刻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有一种东西在我们之间流淌,可以把它称作为爱。同样的,这个好奇也会引领我们去观察、去寻找答案。

5

植物观察有哪些方法

我们可以怎样开始观察

因为网络的限制,我们不能同时观察同一个地点的植物,所以我们用静态照片来做小练习。先看一看这个静态画面里面我们可以怎样去观察,我们都说观察的时候要客观观察,什么样子是客观呢?真正做到客观就是去看。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成为一个容器,成为一个载体,让这个事物或者这株植物在我们这个载体里,在我们这个容器里去呈现它的样子。

现在先来看看照片,大家之前的观察记录中有的人写到:这个白色的盘子上有十一个小贝壳状蛋糕,它是金黄色和焦黄色,有的典型凹凸不平,有一个叠在另外三个之上,静、念两个字浮在画面上。

有的人会看到:呀!隔着瓶我都能闻到散发出来的香味,是什么材料做的呢?如果有蛋奶的话,我可不吃。

有的人可能会观察到:这是一个白盘子,盛着是十一枚金黄色的蛋糕,盘子的右下角有两个字:静。念,好像是在一个比较悠闲的下午时光,一边喝茶,一边美美的享受着蛋糕。

还有的可能会观察到:元灰色的背景,白色的瓷碟,金黄的蛋糕,色彩对比,衬托出蛋糕的诱惑,有一份安然当下的恬淡。蛋糕摆放成圆心型,一颗置于其上,云淡风轻中回归了内心。静下来眼里只是金黄的蛋糕,色泽不同,有些金黄,有些奶白,还有些深焦色。因为成功发酵,竟出了一些裂痕,糕不醉人人自醉。右下角的静念二字便道出其中奥妙。

我们会发现,记录里面有很多想法。有关于这张照片内容的,还有一部分跟这张照片的内容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在做植物观察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区分我写下来的记录哪一部分和我自己有关,哪一部分和植物有关。而这个区分没有对错,不分好坏只是呈现了我当下的一个状态。

当我们向其他人描述自己孩子的时候也是,我们是在真的描述孩子吗,还是加了好多我自己对孩子的看法。我们要做的事情也是去区分,哪些是真正和我的孩子有关的,哪些是和我自己有关。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持续观察呢?比如说这株植物整体样子、高度、宽度、树叶的颜色等等,树叶是如何生长的,叶子是如何萌出的,是对生还是单叶生?在这株植物上哪里是新生的,哪里又有死亡。同时植物是生长在环境中的,它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那风出来的时候叶子是如何摇动的,它生活在湿度大的地方还是比较干旱的地方,又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等等都可以是我们观察的内容。当我们持续去观察的时候,也许某一天会突然领悟到一些事情,也会把所学结合起来,真正理解曾经所学知识的意义所在,那感觉就像内在出现了一道光,一道照亮心灵的光,而这时候,真正的思考就出现了。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做不到怎么办?我连观察一分钟都做不到,更不要跟它在一起待10分钟,一个小时。那这个时候我看见多少,能做到多少,做多少,如果观察不了一分钟,那就看半分钟,我看到植物有绿色的叶子,观察不了,我就停下来,我今天看到这个植物它有绿色的叶子。那第二天来看,也许看到在绿色叶子多看到一点,看到开花了,我们记录下来。

当我们开始观察,也许要好久之后才能看到这么做的意义,也许要好久之后得到一些启发。如果你愿意的话,你愿意现在就去观察,那么在某个时间点,确实会有不一样的东西在等待。

所以是否进行观察,这是一个选择。成长也是这样的一件事,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也不知道它会带给我什么,但是这一刻我愿意做这个决定,去做这件事,我愿意去做一个让我看不清的未知,我迈进去之后,一点点走,一点点去做。然后看到原来是这样的,这就是我的自我成长。

说到这里,想起了当时我去上人智医学基础培训时,老师带领我们做植物观察。带我们植物观察的老师是英国人智植物医学医生Michael医生,他教学了几十年年的植物观察。工作坊中他用五天的带我们进行药用植物观察。那是一株可以入药的植物,在我们工作坊里只有很少人知道这株植物叫什么,大多数人是不知道植物是叫什么,我们只是每天去看它。

第一天我们去看植物的整体样子

第二天我们去找一个相对的部位,看看它的叶子,它最底部是什么样子,叶子怎么往上生长的,花在什么的位置,花和种子是什么样的。

到第三天 第四天的时候 老师让我们去尝尝叶子、种子的味道。有人去尝了叶子,发现气流在身体里流动。有人尝了种子,种子去往头部走的,有的人感到给胃部温暖。

最后一天我们整合我们观察到的所有的内容。老师让我们来说一说这株植物可以治疗哪方面的疾病。我们觉得它可能会对咳嗽、对头、对感冒、对一些炎症等等有帮助。我们把所有想到的可能性记录下来。我当时特别奇怪,这个记录有用吗,植物真的是我们观察的那样吗,只是这么观察,真的可以了解植物的药性?

记录完之后,老师让主办方把中国的药典找出来,他也告诉我们西方药典对这株植物药性的记录,发现我们观察的一部分和药典上的记录是完全重合的。

我好惊讶,原来我们只是这样观察它,让植物去呈现它自己,用我自己的身体去品尝它,去闻它,去观察它生活在什么环境里,去观察它和阳光雨水,和土壤和风互动的关系,居然就能发现它的本质,居然就能看到它是如何和身体互动的。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去做这样的事情,只要我们开始,就会慢慢走到想要去的地方。

还有一种可能是,如果我开始了,我观察不到别的,记录的全都是和我有关系的。哪又怎么样,我有段时间全都是和自己在一起 。也就是说如果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我自己,如果我的内心从来没有被看到过,它怎么有力量去看到其他人呢?它怎么有空间去承载其他人呢?

在我们观察课上,总有妈妈和我最开始的状态一样,就是我只看到我自己,那就记录我自己。有的妈妈不会画画,画画很难看,那我们用文字记录,看看文字会记录下什么。有的妈妈很喜欢画画,那我们一边写生一边观察。但我们写生不是为了画得漂亮,是为了如实地呈现这株植物。

在我们上一次观察课结束的时候,有个妈妈画了一个绘本。征得她的同意后,我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小蓝和小黄的故事

下拉轮播条即可查看完整故事

这是一个长长的,很美的,很感动人的故事。当我们能做出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是不是在生活里更有自信,我不再认为我什么都不能做,我是可以做事情的。

当然如果我们没有大块时间和植物在一起,我可以观察生活里的其他东西。比如,我们可以做菜的时候,观察我买的菜是什么样子,什么味道。

我吃饭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看手机只跟我自己在一起。网络时代,手机充满了我们整个社会,有那么一会儿,我是不是可以不和手机在一起。和朋友、家人吃饭时,我们就面对面聊天。

我去洗碗的时候,我感受一下水的冷暖。如果我今天恰好用热水洗碗,可以观察一下热水对碗的清洁作用,热水和油之间的互动关系。冷水可能把油凝住,热水把油化开,冲走了它。

这是我们生活里非常小的点,一点一滴地去看到,一点一滴地去发现,它就会不一样的。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参加我和张宁老师的植物陪伴系列课程,我们从四体开始对植物进行观察。让植物唤醒你的感官,帮助你真正看见孩子 | 植物观察陪伴系列(点击蓝字即可了解陪伴系列课详情)

我们有一个月的时间,每天观察记录,会有个讨论,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但是不会把这个观察固定住,而是带着开放的心继续第二天的观察。

我们还可以写生,画一画植物的各个部位,画一画植物展现出来的形状。

歌德说,艺术和科学绝对不是相拧的。艺术可以帮我们更加深入观察。让我们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开始。哪怕我不参加这个课程,但是我在生活里开始观察。

还有亚历山大老师线下的植物观察工作坊,在深圳。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参加线下工作坊,体会观察的魅力。

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是,我去做。

当我在生活里去做的时候,真真正正地给了自己一个机会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我的智慧。知识这件事,知道和做到是有比较远的距离的。我知道不代表我可以做到。我仅仅是知道了,但是在我心灵上还没有什么影响。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我小的时候学习方式,就是等待老师给答案,我抄下答案就可以了。但是生活不是这样的,生活有很多面向,有时候看起来对立的答案其实统一在一起的。当我进入社会,生完孩子,我发现没有人给我答案,我要自己去做答案,这是让我很痛苦的事情,恰好在我的生活里。我遇到华德福、pet ,发现我的生活原来可以不一样。

所以让我们一起去试试、去实践、去做。通过观察得到一些启发性的认识。

这些启发性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变成生活中的智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夜莺的眼睛看世界

夜莺的眼睛看世界

2022-08-25

闭上眼睛看世界

闭上眼睛看世界

2020-05-19

明亮的眼睛看世界

明亮的眼睛看世界

2023-05-26

蒙上眼睛看世界

蒙上眼睛看世界

202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