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王德峰:中国哲学的主线是什么?

王德峰:中国哲学的主线是什么?

时间:2019-08-27 07:33:14

相关推荐

王德峰:中国哲学的主线是什么?

1月5日,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老师,在三智书院举办的主题讲座上,以“哲学与人生”为题,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实际上就是人生哲学。在昨天的推文中,我们从“中西哲学的面相”、“人生何以成为问题?”、“人的毛病”三个方面了解到人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命,变成了中国哲学的主线。那么中国哲学的主线该如何定义?今天,我们继续跟随王德峰老师,梳理中国哲学的主线。

中国哲学的主线

中国哲学的主线始终指向人心。心是什么?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而不是逻辑思考的居所,逻辑思考在头脑中。我们要了解这一点,就不要忘了《中庸》开头的一段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段话是需要我们特别加以体会的。儒家讲的“中”是指我们的心,这个心就是生命情感的居所。喜怒哀乐没有发出来,就是我们的心;它一旦发出来,就是跟人打交道,人与人的关系其实从根本上就是情感关系,除非你跟机器人打交道,人与人打交道都是情感关系,所以一定会发出来。但问题是什么?“发而皆中节”,就是合适,不过分,这叫“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人心是天地之本。如果发出来都和谐、合适,那叫“天下之达道”,倘若如此叫“致中和”。“天地位焉”,天在上,地在下,他们之间的位没有颠倒;“万物育焉”,万事万物都生机勃勃,文明是繁荣的,这是《中庸》首章的后半部分。

二祖慧可大师

我又想起来禅宗二祖慧可当初去寻找印度的达摩。达摩来到中国来传心法,当时没有几个人相信他。一次达摩与梁武帝相见,梁武帝就问达摩:“我这辈子不知道造了多少庙,供养了多少和尚,你看这功德大不大?”达摩认为这不是功德,于是梁武帝就很不高兴。两个人话不投机,达摩也就放弃了度化梁武帝的愿望,两个人各自分开,彼此也不互相干扰。后来慧可去找达摩,一开始达摩也不见他。慧可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后来达摩终于见了他,慧可就跟达摩讲“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希望师傅帮他来安心。达摩回答说:安心?好啊,把你的心交给我,我与汝安(我来帮你安)。慧可就说“欲求自心,了不可得”。意思是我想要把自己的心找出来交给你但是找不到。他这句话刚说完达摩又说了一句,“与汝安心竟”,我已经帮你把心安好了。

这是禅宗公案当中非常著名的一条,我们大家都来参一参这组对话。慧可跟达摩讲,“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很真情的愿望。达摩就跟他讲要安心可以,你要把自己的心交给我,我才能帮你安。那个不安的心在哪里?慧可突然发现找不到了,因为他要安的其实不是心,而是念。再比如,一对男女当初爱得死去活来终于结婚了,后来他们又要死要活地离婚。请问他们的过去心在哪里?那么未来心是不是等于现在这个心?不是。所以《金刚经》说得很恳切,过去、现在、未来的心全是假的,都是念而已。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不要把念误作为心,念是由心起的,心起念,起念的那个心是本心。

“本心”这个概念是从佛学进来后才有的,后来儒家也说“本心仁体”,简称本体,都是从佛教中借用过来的。本心是什么?它不在时间中,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分,不生不灭。深受佛家启发的宋明儒学家陆九渊有一段话:“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无论是过去、以往,不管是历史上种种圣贤的心还是我的心,或是朋友的心,以及将来也有圣贤他们的心,都只是一个心。心之体甚大,大到只要能够尽心,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每个人都有心,这个心跟其他人的心而言是一回事。

若能尽我之心,便于天同,心和天一样大。为学只是理会此,中国人讲的做学问就是讲养心,要把心养得和天一样大。心如何和天一样大?同样是陆九渊讲的那句话——“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就讲了本心的含义,这一思想来自孟子。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我们怎么知道人性?不是用头脑来认识,不是用哲学的一整套学问。每个人尽自己的生命情感,充分地展现本身的生命情感叫尽其心,自然就知道人性了,而人性从天命而来。《中庸》有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孟子的思想是中国心学的萌芽,孟子的思想比孔子的思想更进一步,是因为孟子把孔子说的“仁”阐发为本心,人皆有恻隐之心。天理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天理乃是本身的生命情感的调理。我们本身的生命情感,没有被小我所遮蔽;如果被小我遮蔽了的生命情感就不是本真;把这个小我的弊去掉,那本身的生命情感就自然出来了。本身的生命情感自有条理,这个条理就是天理,天理乃是本身的生命情感的条理。条理在哪里?孟子有一句话就是条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你对自己的亲人能亲亲,因为这是你的生命情感。父母是你的亲人,你亲身感受过父母给予你的恩典,于是你就想要报答,这叫亲亲;亲亲如此真切,以致于没有半点虚假在里面。倘若我们不去回报会心不安,生命情感不安,所以叫亲亲。一个素昧平生的人你要去亲他是亲不了的,因为那种情感没有。遇到他人却不是你的亲人,因此你要推而广之,这叫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于是“仁”字来了。民不是你的亲人,你由亲亲而能够仁民,因为你能够仁民,而后还能够爱物。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中,凡是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东西,我们都要爱之,我们的情感会推广到草木、瓦石,人心感通万物,这就是条理了。

生命情感的条理就是天理,而天理不是德目。中国人不以上帝立信仰,而是以本心立信仰。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有信仰,没有信仰这个民族就没有文化生命。那么信仰在哪里立?以上帝立信仰,或以真主立信仰,那是欧洲人或阿拉伯人的道路,以本心立信仰只有中国人。本心如何发现?我们还是围绕着人生的问题,而人生的问题就是如何安顿无限心的问题。无限心如何安顿?这个问题我前面提出来了,后来被达摩否定了。达摩认为无限心不用安顿。所以我刚才用了达摩的话,否定了我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人生何以成为问题?如何安顿无限心?心要安吗?不用安,你想安的其实都是心中所起的种种念。所以不是安顿无限心,而是让无限心被发现。本心如何发现?这是问题的关键。

禅宗如何修行?中国佛教有八大派别:三论宗(法性宗)、法相宗(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其中有四个派别: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的中国化程度很高,而中国化成果最高的是禅宗,禅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佛教。禅宗如何修行?禅宗的十六字大纲就说明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作为禅宗第一条原理,打破了对文字概念的执着,不立文字。如何修?直指人心。人心如何直指?全部问题的关键在这里。我们通过一个例子以领会禅宗的思想。假如这个屋子一片黑暗,看不到任何东西;如果某人进来,打开了手中的手电筒,那个小电珠就放出了光芒,这个屋里的东西就都被看见了。我们以这个小电珠比喻我们的心,心放出它的光芒于是事物成相,“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即心即佛。”万事万物都是心让它成相。我们的心照出相后就跟着相走了,这叫住相;这个相是二相,一个是钻石,一个是臭石头。我们把所有的事物都放到二元对立当中,以高低、贵贱、贫富、利弊、得失、顺逆、苦乐、是非、善恶如此等等无限排列下去,产生二元对立,这叫二相。心成相后就做了一个区分叫二相,二就是二元对立,二区分了高低、贵贱、得失、苦乐、顺逆,于是我们就开始趋利避害、趋高避低、趋乐避苦、趋顺避逆,这就叫妄念。念并不一定都是妄,但是有些念真是妄念。妄何从言之?从二相中来,因二相而起妄念,这个妄就是趋利。

如何破二相?我们的本心就像小电珠放出光芒成了一切相,然后我们的心跟着相走了,本性无法发现它自身。于是禅宗修行的一大目标就是回光返照,发现本心。我们现在用“回光返照”这个词语来表示一个人临终时突然面色红润,还能开口说话,其实这是对禅宗语言的误用。回光返照本初的意思是我们的心向外投射的光,能否逆反它的方向来返照本身的自心。从物理学而言,我们能让小电珠向外照射的光芒折回180度照向它自己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是禅宗还是说返照,我们不免想知道如何返照,如何达到本心之发见?只有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叫断念。我们的心放出光芒成一切相,相一旦成我们的念就起来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起心动念。这个念指向相,是好的,我一定要得到它,这块钻石千万别被人拿走了,这块臭石头赶快扔掉。

念来了禅宗怎么修?不跟着念走,要断念。断念的意思是心不跟着念走掉,不随念。断念意味着发现本心的机会来了。打坐就是打禅心。道教的打坐要调息、意守丹田;佛教打坐是发现本心,人不可能什么念头都没有,因为你的心是活的,如果心不起念就已经死了,叫心如槁灰,所以断念不是绝念。

心起念没有问题,但不要压它。就好像你可以拿一块石头把草压住,但是把石头揭开后草还在那里。所以千万别把禅宗的修行看成对我们念头的压制。全部问题的要点是念可以起,但是不跟它走叫断念。前念已断,后念未起,这一段就是本心的发见。“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合起来就是四个字:“于相离相”。相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你的心是活的,没有死就一定成一切相,心有光,心的灵光照射事物就成相了;心不跟着相走叫离相,能离相就是佛,于是即心即佛,这是禅宗讲的本心自发见。

我们打坐是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养成打坐的习惯,前念已断,后念未起,见本心。到后来就不必打坐,而要坐亦禅,行亦禅;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念念修禅,事事空行。禅宗的目标是指引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禅定,尤其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身忙心不忙的时候如何修?什么叫念念修禅?无论什么念头起来,我们能断,随后后念起来,一定是真如自性。“事事空行”是我们不断做各种事情一定要空行。空行不是不做事,而是认真做事不求结果,最好没结果。因为佛家告诉我们做事就是消业。你有你的事要做,我有我的事要做,你我要做的事不能交换。佛家认为我们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先前来过多次,累世累劫。每一世都带着业来,这些业汇聚成力量叫业力。做人就是做事情,这个事情就是你要消的业。但是做事情总有结果吧?哪有事情没结果?我们只有一个办法,让这个结果与我们没关系。什么情况下这个结果与我们没关系?我们的心从来被没牵挂在结果上,这个业就不是你造的新业,这就叫事事空行。可我们现在做事情都很认真,认真在想要得到一个有利于我们的结果,这叫事事实行了。所以禅宗教我们除心不除事,事情不能推托。你该做钟点工就做钟点工,该送快递就送快递,该教书教书,世法平等。一切世法都是佛法,于是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坐禅。

未完待续......

(文章为王德峰教授于1月5日在三智书院举办的主题讲座上的演讲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