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五运六气之天元纪大论(五)

五运六气之天元纪大论(五)

时间:2019-04-09 21:32:52

相关推荐

五运六气之天元纪大论(五)

既然已经确定了《黄帝内经》以斗纲建月,以斗纲定24节气,以斗纲定二十八星宿,也就相当于可以确定五运六气的起始时间了,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十二辰次的这种说法呢?看一下这个图,我们再详细的进行解释。

上图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月,是根据北斗七星所指的位置确定的起止时间,也就是基本模型还是斗纲建月。而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沉、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十二次则是按照日月相会的时间,确定的空间方位,而这一空间方位无论在哪一个方向都会与二十八星宿相对,也就是所谓的十二辰。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所以冬至一阳生,天气建于子。天气建于子而后才有日月(阴阳)之会,所会之时为丑中,也就是大寒日。所以才有了地辟于丑之说,这个辟就是开的意思,正所谓开天辟地。

这就是十二辰次建立的意义,就是为了说明天地之气分别始于何时。有了这个开始,就有了接下来的变化,天左行,地右转,所以才有了天地之气,建于子而会于丑,建于丑而会于子,就是因为一个正行,一个逆行。

在前两天的文章中提到过,这个日月之会,按照一年12次,也就是月亮圆缺十二次计算,一年时间是354天,于一年365日25刻相差11天。那么为什么上面的同心圆还成立呢?就是因为闰月的出现,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对应。闰月的当月只有节气,所以这一个月的日月之会时,天地之气未会,所以不做记录。

我们再来看一下《黄帝内经》之中对五运六气起止时间的介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覩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信息:

1.判断六气至与未至的时间点是在【正月朔日平旦】

2.决定六气至或者未至的主要因素是五运,所以叫做【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

也就是五运太过不及,可以判定六气何时而至。六气之至,亦可以反推五运之有余不足。而无论是五运还是六气,都有一个起始点,是什么时候呢?就是正月朔日平旦,也就是天地之气相会之时。如果是子年,那么这个会就在丑会,具体是什么时辰呢?

看一下这个图,这个图是丙申年六气图,与甲子年六气图相同,这个图是根据什么来的呢?就是《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这段文字。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

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也就是说,岁运每五年复行如初,所以是每隔四年后便重新开始,所以申子辰年的六气相同,寅午戌年的六气相同......

而在《素问·六节藏象论》。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

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

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岐伯和黄帝的对话看似讨论五运之气,实则讨论阴阳二气。。五运之气何时而至?岐伯给了答案,皆归始春。那么什么时候是春季的开始?就是立春,而立春之时要看什么呢。立春之时对应的卦象是泰卦,也就是看阳气是否如期而至。所以,这段话是从侧面在说明一年四季之首,春也。也就是斗柄指向正月节——立春。

岁差

可能上边的斗纲建月,二十八星宿,二十四节气以及十二辰次好多人还是不能够理解,那么我们给出一个模型,就是赤道平面于黄道平面。

所谓的赤道平面就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平面,这个平面正上方对应着北极星。

所谓的黄道平面就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形成的平面。

而我们所说的斗纲建月都是以赤道平面为基准,以北极星为坐标,周天旋转,建了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

这套标准是建立了,然而天道常变易,以斗纲建月的模型在不断发生改变。原本斗纲建月之时,以赤道(天道)为模型建立的二十四节气和以日道(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行出现的气候现象可以合二为一。

中国古人非常聪明,从那时候起,他们以天上之星辰为坐标,观察一年之中二十四节气的差异,观察到了岁差的存在。什么是岁差?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也就是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差,称之为回归年。

同时古人找到了另外一条坐标系,就是被古人称之为中星的一颗星,如果用这颗星为标准,来计算两个冬至日的时间差,发现这个时间与第一个时间有差异。现代天文学称其为一恒星年,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地轴进动。至于为什么会产生地轴进动的现象呢?看了这个视频你就知道了!

天元纪大论

皇帝曰: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我们通过前边的几篇文章已经讨论过五运六气皆始于甲子,并且定了时间是在大寒日,而不同的年岁运气起始时刻略有不同。

这里继续看原文,何为三阴三阳之合?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五运阴阳,乃天地之道。而天地之道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先看一下阴阳变化,也就是三阴三阳之合,这里的合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这个用就是五运六气之变化。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这里的神指的就是:

厥阴在天为风化,在地为木化;

少阴在天为热化,在地为火化;

太阴在天为湿化,在地为土化;

阳明在天为燥化,在地为金化;

太阳在天为寒化,在地为水化;

少阳在天为暑化,在地为火化。

金木水火土在地成形,是为五运。寒暑燥湿风热在天为气,是为六气。这就与下文鬼臾区所说的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相互对应了。所以天地之化,有气化形化,形气相合,则万物由此而生。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上下左右指的是什么?水火金木指的又是什么呢?从上文提出的神之变化,才有了五运六气。正所谓天左旋,地右转,天在外而地在内。所以这里提到的上下左右就是六气在外左旋;而水火金木则是五运在内右转。天地相应,在天之气多,则在地之形盛,上下相召则益;在天之气少,则在地之形衰,上下相召则损。

如果联系后边几篇,你会发现五运六气的损益各有不同的称谓。反过来再理解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会发现,这里的生化如果用到五运六气,就与后边的文章相互映衬了。

如果你在后边发现平气,太过,不及等词语,那就是讲五运。如果说六气则用常化、淫胜、反胜、相胜等词汇。如果再继续总结,机会发现,五运太过,则六气淫胜;五运不及,则六气反胜、相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