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古代科举考试作弊花样百出 丝毫不逊于当代

古代科举考试作弊花样百出 丝毫不逊于当代

时间:2019-02-24 04:29:50

相关推荐

古代科举考试作弊花样百出 丝毫不逊于当代

游走在历史的边缘,聊聊被遗忘的民间,请关注聊史补丁

考试作弊,一直以来都是考场问题中的头等大事,也是主政者最为头疼的,大到号称国考的“高考”,小到小学生的平时小测,作弊行为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呀。

当然了,考试作弊也不是现代人发明的,自古有之,可谓是“源远流长”的“光荣传统”。

古代的科举考试,萌芽于汉朝的察举,形成于隋朝。隋炀帝首设进士科,打破世袭传统,以考试选拔官员,科举制度由此诞生。

从隋炀帝(605年)首倡科举考试起到晚清覆灭(1905年),科举考试走过1300年的历史,却只产生了700多位状元。期间,亿万士子走上科考的大路,前仆后继,这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能体会得到。那么,想要从众多士子中脱颖而出,困难不言而喻。于是,种种奇葩手段迭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权的用权,有钱的花钱,没钱的搞小动作……不一而足。

归纳起来,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作弊手段有以下4大类型。

说到这招,想必很多人心领神会,学生时代小作弊多少有点,就算没有也见过其他同学使用这招。这一招美其名曰“袖里乾坤”,至今名列“作弊手段排行榜”榜首。这些小抄均属手工制作,夹带小抄全凭个人眼力和藏功,操作性强,私密性高,还经济实惠,因此被考生广泛使用。

举个例子,唐天宝十年九月,玄宗亲临勤政楼试“怀才抱器科”,考生中居然有人在皇帝鼻子底下“私怀文策”——夹带小抄,真是胆大包天!但当时的学子们主要精力都放在走后门引荐上,“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夹带问题相对而言也就是小儿科了。

到了宋代,考试方式有了革新,废除了权势者的荐举,考试只设在白天,全凭“一日之艺”定成绩,夹带作弊的风气从此日盛。当然,夹带的并非差生专利,许多高材生也爱夹带小抄,目的自然是能考高分数。宋大中祥符五年(10),搜出了夹带的18人被要求重考,结果仍有12人合格。其夹带手段之高明毫不逊色于后世五花八门的作弊手段。

到了明代,对科考的管理开始严厉。据《东方古州》介绍,万历年间的状元赵秉忠,当年参加县考,因为有位同学被查出鞋子里藏小抄,全体考生被光脚罚站,当时正值大雪天,众生惨相可以想象。明朝凡查出带夹带的,当场扒掉裤子杖责,并取消考试资格,令其回家为民。清代更严,搜出夹带,就给你“枷带”,哪里搜出来,就站在哪里,带上重枷示众,情节严重的,还会送边地充军,甚至砍头。

尽管如此,仍不乏铤而走险的夹带高手。最常见的夹带是将必考的四书五经抄在薄纸上,再卷叠起来,藏在笔管中、砚台底、鞋层里;也有的抄在布条上,混扎成腰带;还有的抄在衣服夹里上、夹在特制的蜡烛里、做在馒头里,甚至有的买通守门员,预先藏放,入场再取。较为奇特的是有高手采取了古代的科技手段——用“墨鱼牌显影墨水”搞夹带。我国的读书人早在唐代就已发现,用墨鱼汁做墨汁可以密写。考生把夹带内容先用墨鱼汁写在衣服的夹里上,涂上烂泥,混入场后,把泥去掉,文字就显现出来了。据说墨鱼汁有个特点,用它写成的文字,过一段时间,不用洗,自己也会褪,所以《酉阳杂俎》记载,有些骗子用它写借据赖账。

雇佣枪手其实早已有之,到了唐代就已是公开的秘密,以致有“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的说法。

晚唐时期,诞生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枪手——大才子温庭筠。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代,文思超捷,少年驰名。但他好赌爱嫖,行为浪荡,常把流连于花街柳巷的感受写成“花间艳词”,所以他每次应试,都因人品低下(唐朝科举还附带道德评价)而被踢出局。于是他开始疯狂地做“枪手”,来报复众人的偏见。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会试,考官为了防止小温“出枪”,特地安排他坐在主考办门口。好个小温,刷刷下笔写了千把字后,早早就退了场,监考老师长舒了一口气。但事后让考官大跌眼镜的是,小温同学竟然在监考老师的眼皮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帮八个人完成了考卷!从此小温一战成名,成为“枪神”。只是新旧《唐书》记得简略,其“私占授者已八人”究竟用何手段?至今还是一个谜。

明清时期,便诞生了一条龙代考服务,包括提供枪手在内,就是瞅准了当时还没有身份证和照片出现,容易做手脚。他们从县试开始,府试、院试都一人包办,江湖学名“一炷香”,因为古代的科举时间都很长,通常不止一日,而这一炷香就是专门形容枪手考试速度神速。

贿赂主考官,这也是当时作弊的一种手段,当前,前提是家里得有钱。举个例子,唐朝高宗时期,知贡举(主考官)董思恭受贿一案震惊朝野。长安甚至出现了专门向主考行贿的巨富,举人们为了科举成功,不得不成为这些巨富的“豪友”。当时的顺口溜是“未见王、窦,徒劳漫走”,王崇、窦贤是当时专门干预科举的长安大款。

到了唐后期,局势更动荡,国家穷得掉裤子,科场腐败却日益嚣张,主考不等你来行贿,政府就先出了“红头文件”买卖文凭。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七月,政府明文规定:举子只要纳钱百千文,就可以给予明经出身(相当于现在的自考文凭)。其中还有些区别:比如有念过书,并且有点来头的,可再酌减20千文;考过省试落榜的,凭准考证明,可减50千文;精识文字者,按原价出百千文;若是文盲,”未曾读学不识文字者,加三十千”。

行贿主考官当然也有失败的,举一个比较著名的清朝的例子吧。周福清先生,看这名儿陌生,但说起鲁迅,那就是无人不晓了。周福清就是鲁迅的爷爷。

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的进士。光绪十九年三月,鲁迅曾祖母去世,周福清回乡。这年八月浙江乡试,主考官殷如璋正是他当年的同学,周先生便想为儿子高考走个后门。七月底,殷如璋乘船到苏州。周福清暗派家奴陶阿顺登船送密信,信内写明需关照的鲁迅他爹周用吉及其他六位考生的名字,还暗订了“宸忠、茂育”四字“关节”(文章中的“接头暗号”),另写明劳务费“洋银一万元”。但这位陶阿顺大概是闰土他爹的原型,笨得连塞红包都不会,以至于密信竟然在考官船上当众败露。殷如璋当场翻脸不认人,把“闰土爹”捉去审问,信内提到的鲁迅他爹以及其他举子,通通被取消考试资格。周福清逃跑到上海躲避,无奈后来朝廷严厉通缉,他只好回乡自首,最终坐了八年大牢,周家也正是从此之后开始走向衰败。

这类人不是寒门子弟,一般出生于权贵之家,甚至是当朝一手遮天之人物。这类达官显贵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通过对主考官施加巨大压力,逼迫主考官选录其贵族子弟。这里说的是达官显贵们对主考官的施压,当然也不排除主考官的主动献媚。

这里举一个因主考官而高中进士最后败露的著名例子。

唐天宝二载(743年)科举,吏部侍郎苗晋卿、宋遥被李林甫委任为主考官,在苗、宋二人的张罗下,64名贵族干部子弟都中了进士。但事情搞得太大了,因为这中间有个名噪一时的大笨蛋——宠臣御史中丞张倚之子张奭,竟被录为甲科第一!这事儿碰巧被安禄山知道了,安大人立刻向皇帝打了小报告。唐玄宗闻听,立马亲自主持复试,果然高干子弟几乎全军覆没,幸存者“十无一二”,而张奭更是“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交了白卷,成了唐朝“张铁生”!玄宗大怒,把张奭他爹和主考的一帮人全部降了职。

以上是最主要的四种作弊手段,此外包括给试卷做记号,提前泄露考题、仿造名人风格出“模拟试卷”等,不一而足。看来古代科举考试作弊手段真是层出不穷,但不要以为古代考场很乱,那时的考场纪律是相当严格的,至少现在看不到作弊被“带枷”、坐牢甚至是被砍头的。

当然,古代科举也有诚信的好榜样。比如晏殊,沈括在《梦溪笔谈·人事一》中提到“晏殊质朴”。这位晏相少年时,被人推荐到皇上御前殿试,拿到试题看过后,竟然说:“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晏殊当官后,同事们都在“择胜燕饮”,就他在家和兄弟们读书。皇帝招他来问,答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皇帝对他的诚实很满意,到了仁宗朝“卒至大用”。

游走在历史的边缘,聊聊被遗忘的民间,请关注聊史补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