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高血压脑病治疗原则_针灸治疗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脑病治疗原则_针灸治疗高血压脑病

时间:2018-09-05 03:45:17

相关推荐

高血压脑病治疗原则_针灸治疗高血压脑病

血压脑病是指血压急剧升高(一般舒张压在17 3kPa)所引起的急性脑功能紊乱综合征。常见于急进性高血压或缓进性高血压伴有明显动脉硬化的人。也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嗜铬细胞等。

1高血压脑病治疗原则

1.首先在于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并及时给予降压药物。

2.对症治疗则可使用除吗啡类以外的止痛药物,如各种解热止痛剂,可根据病情顿服或短期2-3次/d服用,严重者可少量服用可待因,颅痛定或二氢埃托啡等,可酌情加用各种镇静剂或安定剂,对焦虑烦躁者尤宜,有抑郁表现者,加用抗抑郁剂。

3.在头痛的治疗上,也可针对头痛发生的机理进行。例如:①纠正颅内压:如颅内压高者给以脱水,利尿剂;低颅压者,静脉给以低渗液等,②收缩扩张的血管:如偏头痛发作时,及早使用麦角制剂,对非偏头痛类血管性头痛,则常用含有咖啡因的复方解热止痛药,如apc,索密痛,米格来宁等以改善血管张力,③松弛收缩的肌肉:适用于肌收缩性头痛,如按摩,热疗,痛点奴佛卡因封闭等,或服用弱效安定剂如安定,安宁等,既有助松弛肌肉,也有助于解除精神紧张。

2针灸治疗高血压脑病

治疗

(一)刺血加拔罐

1、取穴

主穴:大椎、百会、十宣、委中、太阳,耳尖、耳背降压沟。降压沟(耳穴)。

2.治法:

将三棱针和欲刺部位常规消毒,押手按压欲刺部位两旁,使皮肤绷紧,刺手拇食中三指持针,呈握笔状,露出针尖,刺手用腕力迅速、平稳、准确地点刺穴位,深度 1~2分。先取大椎穴,三棱针迅速点刺出血,用大号罐拔大椎穴,以力大抽紧为度,出血量10~20ml。继点刺太阳出血加拔小号罐。再用三棱针点刺耳尖、耳背降压沟,出血数滴。十宣、降压沟点刺挤压出血,委中点刺静脉缓慢放血,放血量10~15ml。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配合药物治疗,硝普钠60mg加入5%gs1000ml避光、静脉缓注,滴速为每分钟1ml,同时作血压监护;20%甘露醇250ml静脉快速滴注以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安定10~20mg静脉推注以抗惊厥,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3.疗效评价: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及神经系统异常症状、体征消失,平均动脉压20kpa以下。有效:意识清楚,精神症状及神经系统异常症状。体征好转,平均动脉压接近正常。无效: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无改善,加重或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共治65例。按上述标准评定30例,结果: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2]。

其余35例中有13例治疗1次后舒张压降至11.8kpa以下,有8例降至12.4kpa以下;有9例降至13.2kpa以下。[3]。

(二)穴位注射

1.取穴:

曲池穴。

2.治法:

以2ml或5ml注射器抽取安痛定2ml,选准双侧曲池穴,常规消毒,以7号注射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抽吸无回血,每穴以中速注入安痛定1ml。

3.疗效评价:

共治6例,穴位注射后情绪趋向稳定,复测血压,收缩压下降2.0~5.0kpa 5例,未降1例;舒张压下降1.0~2.0kpa 4例,未降2例。注射后半小时内血压均接近脑病前水平,脑病症状基本解除[4]。

(三)头皮针

1.取穴:

主穴:血管舒缩区、晕听区。

血管舒缩区:即运动区向向前3cm作一平行运动区的线段,上自正中线下至发际。

晕听区:在耳尖直上1.5cm处平行眉枕线向前后各伸延1.5cm共3cm的线段,由后向前沿皮下进针1寸。

2.治法:

用28号2寸毫针在双侧血管舒缩区的中点,由上到下沿皮下进针1寸,然后针刺双侧晕听区,沿皮下由后向前进针1寸,以200次/分交替捻转各针(最低不低于120次/分),同时测血压,待血压降至理想水平时停止捻转,留针20分钟,血压如有回升时再次行针,无回升可出针。

3.疗效评价:

治疗评定标准:症状消失,血压恢复到发作前的水平时为治愈;血压有所降低,症状消失或减轻为好转;血压和症状均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共治疗38例,结果:一次治愈36例,好转2例,有效率为100%[5]。

3高血压脑病患者常用药物

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急剧升高导致脑水肿,老年患者易出现脑血管病变,疾病比较严重,产生昏迷,本病及时处理预后良好,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因此应力争早期确诊,卧床休息,尽快降血压,降低颅内压及减轻脑水肿,控制癫痫发作,预防心力衰竭等。

高血压脑病临床常用药物

1、硝普钠(Sodiumnitroprusside)

可同时使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左心室前后负荷均降低,适于伴左心衰或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患者,50mg加入5% 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滴速1ml/min,每2~3min测1次血压,调整滴速及用量使血压维持在适宜水平;此药降压迅速稳定,无不良反应,但理化性质不稳定,配制后须在12h内使用。

2、硝酸甘油(Glyceryltrinitrate)

25mg加于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根据血压调节滴速,降压作用迅速,监护较硝普钠简单,副作用较少,有人主张用它代替硝普钠,尤适宜合并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和心功能不全者。

3、利舍平(Reserpine)

可耗竭交感神经末梢儿茶酚胺贮存,扩张血管及降低血管周围阻力。1mg肌内注射,1.5~3h起效,必要时每6~12h可重复注射,适于快速降压后维持用药。副作用为鼻塞、口干、心动过缓、嗜睡和帕金森病样表现。

4、卡托普利(captopil)

主要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系统)的特异性竞争型抑制剂,抑制RAA系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阻止血管紧张素-Ⅰ 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12.5~25mg口服,3次/d,60~90min显效。可见胃肠道反应、失眠、口干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心衰患者不宜使用。

5、降压后可用硝苯地平(nifedipine)

10~20mg舌下含服或咬碎咽下或直肠给药,3次/d,也可用气雾剂喷入口咽部,每次0.5mg,连用6次;本药为钙通道拮抗药,20~30min起效,1.5~2h降压明显,1次用药后奏效达80%,可使平均动脉压下降25%。对高血压脑病合并冠心病,病情不太严重患者最理想,是较安全、迅速的降压药。

癫痫频繁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首选安定10~20mg缓慢静脉注射。若不能控制可用安定40~50mg加于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应注意呼吸情况。也可用苯妥英(苯妥英钠),常与安定合用作为维持用药或用于出现呼吸抑制者,首剂5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300~500mg/d维持疗效。随后成人可用苯巴比妥0.2g肌内注射,与10%水合氯醛30ml灌肠,6h交替使用;控制发作1~2天后改用苯妥英(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口服,维持2~3个月以防复发。

温馨提示:高血压脑病发作时应在数分钟至1h内使舒张压迅速降至110mmHg(高血压患者)或 80mmHg以下(血压正常者),恢复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但降压不要过快、过低,以防发生脑血流灌注不足,诱发脑梗死;老年人个体差异大,血压易波动,用药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以免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引起心肌梗死等不良后果。

4高血压脑病的诊断与鉴别

高血压患者突发急骤的血压与颅内压升高的症状,临床上称之为高血压脑病,患者出现以颅内压增高和局限性脑组织损害为主的神经精神系统异常的表现,如突然剧烈的头痛,常伴有呕吐、黑蒙、抽搐和意识障碍,一般在血压显著升高后12~48h内发生。检查要突出重点即根据问诊材料考虑到最大可能的某种或某几种疾病后,首先加以检查以求尽快肯定或否定某些诊断,在明确头痛病因后,有时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除非伴肾病或尿毒症,尿常规通常无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等,血尿素氮正常。

2、CSF压力多数增高,偶可正常,细胞数正常,极少数患者有少量红细胞,蛋白轻微增高。

二、影像学检查

头颅的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脑部CT

出现局限或广泛的低密度灶脑水肿表现,主要累及皮质下白质,偶尔累及皮质。Schwartz等发现,在高血压并发的高血压脑病,脑水肿常为双侧性,主要位于枕叶,也有位于顶叶、后额叶、小脑胼胝体的带状结构等处。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的高血压脑病,脑水肿位于手术同侧的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域。高血压脑病缓解后,CT异常所见消失。

2、MRI

脑部MRI与CT改变相似,MRI上T1下降、T2上升。

3、SPECT

在CT或MRI显示异常的部位,可见血流灌注增加。

4、眼底检查

视网膜动脉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强烈的痉挛、硬化或有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

5、脑电图

出现局限性异常或双侧同步锐性慢波,有时表现为节律性差。

三、高血压脑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出血性卒中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均可出现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如高血压、剧烈头痛、呕吐、癫痫发作,甚至昏迷等。高血压脑病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为一过性,脑出血神经功能缺失体征固定并可加重,SAH可见脑膜刺激征,CT检查有肯定的鉴别价值,高血压脑病显示弥漫性脑水肿,脑卒中可见高密度或低密度病灶证据。

2、尿毒症性脑病

尿毒症合并高血压并出现脑部症状时,须鉴别为高血压脑病或尿毒症脑病引起。高血压脑病常伴癫痫发作和黑矇,降压后症状迅速好转;尿毒症肾功能障碍严重,常伴扑翼样震颤或肌阵挛,血尿素氮或肌酐增高,透析治疗后症状可缓解;尿毒症患者很少发生癫痫样发作和黑矇,有助于鉴别。

3、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的肺水肿需与高血压脑病鉴别

前者有明显肺水肿症状体征,纠正肺水肿后血压下降,可资鉴别。

4、颅内占位性病变

虽有严重头痛,但为缓慢出现,非突然发生,其他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灶性神经体征亦是进行性加重。血压虽可升高,但不及高血压脑病的显著增高。

温馨提示:高血压脑病与高血压危象都是高血压的特殊临床表现,共同特点均表现血压急剧升高,但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不同。可通过脑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等检查加以确诊。

5高血压脑病与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患者,由于动脉太突发急骤升高,导致脑小动脉痉挛或脑血管调节功能失控,产生严重脑水肿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脑病亦为内科较为常见的急症,是指脑细小动脉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痉挛或广泛微血管栓塞,脑供血发生急性障碍,也可能脑内小动脉因血压极度升高而被迫扩张,从而使大脑过度灌注,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尤其是伴有明显脑动脉硬化者;在妊娠中毒症,肾小球肾炎,肾血管性高血压和嗜铬细胞瘤等继发性症状性高血压患者中亦时有发生.发病常先有血压突然升高,头痛,恶心,烦燥不安等症状,然后发生剧烈头痛,呕吐,心动过缓(个别亦可心动过快),脉搏有力,呼吸困难,视力障碍,黑蒙,抽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也可有暂时性偏瘫,半身感觉障碍,失语等.

血压升高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而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其蛋白含量增高,视神经乳头水肿.发作短暂者历时数分钟,长者可达数小时甚至数日之久,高血压脑病可以看作是发生在脑部的高血压危象.祖国医学认为这一情况是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指导意见:高血压脑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以脑部损害最为突出,必须及时抢救治疗.凡高血压者有血压急剧升高伴剧烈头痛,甚至有意识和神志改变者,均应立即到医院急救治疗.迅速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防止或减轻脑组织水肿与损伤是治疗的关键.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血压下降过度而使脑,心,肾的血液灌注发生障碍.系统治疗高血压和原发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将有助于降低高血压脑病的发生.病情稳定后应逐步向常规抗高血压治疗过渡并坚持长期,正规治疗.

治疗高血压,预防脑中风:

高血压病很容易引起中风, 这并非危言耸听.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而在脑出血患者中,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的占93%;脑梗塞患者中,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的占86%.可见,出现中风的危险程度与血压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

高血压引起中风的主要原因是其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结构的改变.当血压升高时,会引起全身的细小动脉痉挛,如果血压长时间升高,动脉也会长时间痉挛,血管壁因缺氧而发生变形,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弹性减退,从而形成或加重动脉硬化的形成;再加上高血脂,高血糖,血粘度增高等因素更易加速血栓的形成.

如果降压效果不好,或患者不按医嘱服药,使血压波动幅度过大,引起动脉反复痉挛,引起脑组织出血,水肿或动脉壁透明变性,形成夹层动脉瘤,引发脑出血.

就高血压病患者而言,并不是血压高就会引起中风.相反,未按医生嘱咐服药,以及不正确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才是致病的根源.比如:长时间的高血压,未作适当的降压治疗;虽然按时服药,血压仍长期在较高的水平;或间断降压治疗,血压时常突然增高;不注意气候情绪变化及身体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的影响;过分降压往往因夜间血压过低而引起缺血性中风;此外,合并有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病更易引起中风的发生.

事实上无论是轻型或中重型高血压患者,无论预防脑中风的首次发生还是再发生,也无论在缓解中风病程或减少致病性中风上,严格的降压治疗都是非常有益的.降压方法并不难掌握,只需耐心,认真和持之以恒.不妨把降压的注意事项抄录在显而易见的位置,遵照执行.

1,严格控制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年龄越小,控制越严,最好每天监测血压变化,至少每周测一次血压.

2,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不可随意停药,应按医嘱增减降压药物.

3,24小时稳定控制血压,使血压波动较小,不可将血压降得过低.

4,控制血糖,血脂,血粘度.

5,减轻体重,达到正常标准.

6,戒烟酒,要低盐低脂饮食.

7, 坚持有氧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骑车,练太极拳等.每天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5次.

[1]高血压脑病饮食治疗原则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名脑卒中, 中风,是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流入脑实质内,则为脑出血.由于脑血管狭窄,闭塞而致相应供给脑组织缺血,梗阻,症状持续不超过24h者,称为短暂脑缺血性发作;症状重持续24h以上者,称为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临床表现有一定局限性神经症状,发生在一侧大脑半球者,有对侧三瘫,即对侧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症状,或同时有失语. 发生在脑干,小脑者则有同侧脑神经麻痹,对侧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严重病例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发生脑疝或死亡.

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冠心病,其中脑出血发生比例较高;而西方国家则相反,冠心病的发病率高.究其原因,除种族,遗传,环境等因素外,饮食结构和营养因素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纠正营养失调和进行饮食营养治疗是防治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