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终篇)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终篇)

时间:2022-07-18 13:20:47

相关推荐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终篇)

导言:今天,苏轼的介绍终于迎来了最终篇,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喜爱,希望通过了解这位文学史上的大家、哲学界的奇家,能让大家对于生活、对于人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对未来的路像苏轼一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歌链接】

蝶恋花

北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人物事略】

◎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救人”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

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地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扬扬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土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衲自愧不如!”佛印答道。

▲核舟记

回到家后,苏轼得意地把早上如何治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帖。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是“風”,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苏轼还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得租房子住。

▲把酒问青天

◎被贬儋州

惠州人民对苏轼敬爱有加,朝中政敌颇感不悦,说:“苏子瞻尚如此快活耳!”于是有了再贬海南儋州的命令。当时,苏轼“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他将家属留在惠州,只身携带幼子苏过过海,全家人痛哭诀别。

儋州生活之苦难,更超过黄、惠二州。初到时,暂租公房蔽身,公房年久失修,下雨时一夜三迁,当地官吏张中景仰东坡,派人稍加修葺,当局得知,将东坡逐出,并追究了张中的责任。东坡在桄榔林中自己动手搭茅屋,自命为“桄榔庵”。在庵中“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面对如此绝境,苏轼没有绝望,他很快把自己融人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与百姓交朋友。当时这里农业还处于原始时代,刀耕火种,苏轼传播中原农耕文化,改善了海南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他办学堂,发展教育,经过苏轼的努力,海南才有了考中进士的历史。苏轼还在当地传播科学。作为被贬蛮荒之地的文人,苏轼一直以满腔的济世热情书写着生命的辉煌。正如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所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书法作品

元符三年(1100),65岁的苏轼遇赦北归,他写下了著名的《渡海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情,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不幸在回乡途中,病逝于常州。

结语:经过四篇长文的介绍,我们终是对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有了一个了解。南宋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可见其诗歌造诣之高,为后世所赞叹。

苏轼的弟弟苏辙曾这样评价他的长兄:“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山林隐逸之气,亦无以富贵骄人之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他愿为自己心中的百姓顶住压力,傲然立于庙堂之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也愿深入人间,体味真正的平凡生活与人间烟火气。他愿为往圣继绝学,也希望可为万世开太平。他对儒道佛三家的深入研究和融会贯通致使他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真正做到宠辱不惊。这种态度决定了他的文章诗词比别人多了一分超然和旷达,并加之一些对人生的感悟。

如今,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为我们提供无尽的精神养料。

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身影,也在人们心中永不褪色。

▲《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