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脱贫攻坚 贵州科学院与水城县通力构建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脱贫攻坚 贵州科学院与水城县通力构建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

时间:2024-02-15 16:08:29

相关推荐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脱贫攻坚 贵州科学院与水城县通力构建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

导语

日前,贵州省脱贫攻坚“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冲刺90天、奋战3个月的冲锋号。贵州科学院迅速响应省委号召,整合全院力量,同时间赛跑,与贫困较量,积极组建科技攻坚团队,着眼水城特色农业产业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组织科技队伍重点推进、建立督促机制,以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

靠前指挥 协同联动 精准施策

5月8日,贵州科学院党委书记薛涛一行赴水城县脱贫攻坚一线,现场协调指导工作,并与水城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就科技助力产业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召开座谈会,展开交流研讨。

水城县是我省14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之一,作为贵州科学院定点帮扶县,早在6月,贵州科学院就按照省委的指挥调度,由贵阳市乌当区转战六盘水市水城县,投身水城脱贫攻坚战斗,助力水城县脱贫摘帽。但因水城县贫困人口基数较大,实现贫困“清零”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仍然艰巨。

科技扶贫重在“创新”,结合水城县脱贫攻坚任务实际,贵州科学院创新采用“点面结合”扶贫计划。

“聚点下针”,在去年组建定点帮扶水城县脱贫攻坚工作队的基础上,建立挂牌督战机制。贵州科学院领导干部靠前指挥,院党委书记、院长带头,班子其他成员亦身先士卒,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队伍多次深入帮扶村和合作项目实施地开展工作,形成党委书记、院长为双组长、4名副职院领导为副组长、院机关13个部门和14个院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等33人组成的定点帮扶领导小组,切实将扶贫工作做深、做细。在此基础上下设6个村帮扶工作组,分别组建了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环境治理、土地整治、农产品检测检验、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科技服务专家团队,定向开展科技服务与智力帮扶工作,带动全院参与、全员参战。

“铸面成墙”,聚焦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紧紧围绕“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采取院县合作形式,按照“水城县所需、贵州科学院所能”原则,开展以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助推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人才培养培训、帮助打造农产品品牌,助推社会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14个具体科技服务和科技合作项目,助推水城县高质量脱贫、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

深入基层 破解难题 精准帮扶

“今年年初,我们工作队所帮扶勺米镇、董地街道共6个村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28户,共471人。”贵州科学院驻水县脱贫攻坚工作队副队长、水城县委副书记瓦文龙说:“奋力冲刺90天,就要抓住‘窗口期’,多发现问题、多解决问题,补齐扶贫短板、打牢基础,确保脱贫质量高、全面小康成色足。”

据瓦文龙介绍,工作队进驻水城以来,积极开展未脱贫户和已脱贫户的“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情况摸底工作,摸清各村各户底数和短板,制定工作清单,逐项倒排工期,逐户查缺补漏;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致贫的动态监测,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存在问题。同时,推动“党员+贫困户”帮扶机制。落实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一帮一联”精准帮扶,各帮扶干部立足工作实际,进村入户精准施策,有效提升了帮扶干部的政治意识、业务水平和攻坚能力。

同时,工作队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对未脱贫户和搬迁群众,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方式,落实巩固提升政策措施。针对个别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安全住房问题,认真分析研判,确保按时解决问题。针对饮水不安全的农户,严格对照标准,认真梳理问题台账,限定整改时间,按期整改,确保群众吃上安全水;对因病致贫的农户,认真排查、研判,多举措多形式帮扶,绝不因病返贫。

围绕产业 培训人才 助推发展

3月27日,贵州科学院水城科技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水城县职业技术学校举行。贵州科学院院长景亚萍,贵州科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周少奇,贵州科学院属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正强,水城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赵庆强,水城县委副书记王崇立、瓦文龙等出席,标志着水城县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培训工作正式启动。

贵州科学院水城县科技培训基地是科学院帮扶工作中“扶智”的重要一环,依托贵州科学院科技、人才优势,结合水城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最后“歼灭战”的实际和产业革命发展的迫切需要,围绕该县“八大亿元级”产业发展科技和人才需求,紧扣“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三变”改革、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的主题,突出培训的政策性和实用性,注重实效,按需施教,缺什么培训什么,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目的。

为巩固脱贫成效,使群众参训后实现就业增收,也为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层骨干人才保障。近2个月来,县委组织部举办了驻村第一书记、同步小康队员、村(居)干部等参加的培训4期640人。以生产现场与课堂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生产技能培训254期次、专家授课68次、受益群众16700余人次(其中贫困人口7884人次),开展技术服务指导累计18546人次、参加培训后的成熟技术工人达28166人。

科技支撑 创新模式 促产增收

“感谢贵州科学院的专家同志,教会我们食用菌种植技术,让我能找到这份在基地的工作,一个月工资3000元,收入稳定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水城县米箩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生产员工杜书娥满脸幸福地说。

在贵州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管辖的食用菌种场,像贫困户杜书娥的第一批参训员工有400多人。据米箩菌种场负责人冉鸿锋介绍,该菌种场在贵州科学院专家团队技术指导培训下,增加菌种,选种黑皮鸡枞菌,建成投产以来一直有着不错的效益,年利润达3000多万。现在正在扩容,增加两倍的生产量,还能再解决数百名周边乡镇农民工就业。

贵州科学院紧扣水城县脱贫攻坚需求,牵手水城县合作新建食用菌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围绕水城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需求,做好食用菌生产和品种研发的技术指导,提供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提高食用菌产量,提升品质,探索食用菌下游产品研发,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当下,水城县已形成以猕猴桃为代表,食用菌、桃花蛋鸡、温氏养猪、刺梨、茶叶、烤烟、精品水果“八大亿元级”支柱产业。以来,贵州科学院按照“水城县所需,贵州科学院所能”的科技帮扶原则,紧扣水城县攻坚需求,牵手水城县搭建了5大科技服务平台,为构建水城县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助力实现农业产业“立体式”、“叠加式”覆盖贫困户,助力脱贫攻坚。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静 段超木

编辑 刘钰银

编审 周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