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千年文化遗产“活”在古城里

千年文化遗产“活”在古城里

时间:2018-10-12 13:01:40

相关推荐

千年文化遗产“活”在古城里

□陈杰 朱志林 特约通讯员 张晓东 莫子君

近日,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实践调研活动在阆中举行。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苏州)中心向阆中颁发“世界遗产培训基地”牌匾,并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阆中文化遗产众多。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皮影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丝毯织造技艺,以及以“巴象鼓舞”为代表的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瑰宝,传承着历史印记;汉桓侯祠、滕王阁石塔、贡院等26处国省文物保护单位风华犹存,映射着“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而阆中古城就是一处活着的文化遗产。用好用活这些文化遗产,是助力阆中腾飞的翅膀。

申遗之路 寻味历史风云

“本次授牌是对西部地区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推进与认可,特别是对古城阆中蜀道申遗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苏州)中心主任朱海俊如是说。

在三国历史的脉络中,阆中占据着蜀汉文化的重要位置。三国名将张飞在此镇守7年,身死阆中。汉桓侯祠——张飞庙内至今埋葬着张飞的尸骸,而瓦口隘遗址依然映射出张飞大战张颌的气吞山河与金戈铁马。

三国时期,阆中是蜀汉的交通隘口。往东有古米仓道,往南有东川古驿道,往西汇入金牛道;往北有利阆古驿道,往东南汇入荔枝道。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成就了阆中的战略地位。在明清时期,设于阆中的保宁府一直管辖川北地区出川入关的全部古驿道。至今阆中遗存丰富,文物众多。

5月,四川正式启动蜀道申报世界双遗产工作,阆中古城是蜀道线路遗产申报的一个遗产点。

风骨留存 塑造最美阆中

周朝时,阆中为巴国别都,公元前3置县,迄今2300余年。现在的阆中,时间在这里赋予了年轻新的定义,璀璨多元的文化脉络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重叠。

阆中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时代更替留下的遗存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唐宋格局,立体的明清风貌,一街一巷、一宅一院,每一处肌理与轮廓都流淌出浓郁的人文风情。建于清代的贡院,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登上中天楼,可以俯览光影分明的古城,感受古城的壮美。

而在古城里,王皮影、丝毯织造等非遗项目仍在指尖传承,张飞牛肉、保宁醋、保宁蒸馍等地域特产在唇齿留香;每年举行的中国(阆中)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更是一场原汁原味的春节文化体验。

倾力打造 传承农耕文化

近年来,留住乡愁情怀,守望心灵家园,成为社会共识和时代呼声。

在阆中五龙村,青山绿水间,农耕文化依然闪耀着绚丽的光芒,成为广大市民游客体验农耕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遗产的好去处。

五龙村以山水田园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主线,倾力打造一站式“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把编织、榨油、泥匠等民俗技艺实体化,把风箱、磨盘、锄犁等农耕器具实物化。,五龙村农耕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分农耕工具馆、丝绸文化馆、书房、婚房、铁匠石匠铺、农家厨房等12个展区,展出物件共有5000余件,再现了川东北地区农村生产生活场景。

传承农耕文化不仅丰富了旅游资源与人文底蕴,更让农耕文化得到了强有力的传承保护。同时,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让父老乡亲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