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只需改变1个字 效果完全不同 培训师必须懂的心理学

只需改变1个字 效果完全不同 培训师必须懂的心理学

时间:2020-05-09 03:24:56

相关推荐

只需改变1个字 效果完全不同 培训师必须懂的心理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习的渴望度也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培训课堂也随之而来。

但是,经常会有培训师朋友问我,“为什么我精心准备的课程,但为什么学员现场互动却不是很理想?我给他们讲了很多干货,很多让他们可以直接就能实操的干货啊?”

我听完他们的描述,甚至包括制作的一些课件之后,我也觉得很奇怪。但在看过一些的课堂视频后,我终于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为什么培训师讲得很兴奋,但听众却反应平平

我的一个朋友,讲课的水平还是蛮不错的。无论是自身的情绪状态,课件的准备,甚至包括暖场音乐、互动环节的设计都做得比较好。但无论他做得怎么好,讲课现场气氛却总是调动不起来。

我在听过他的演讲之后,初期也没有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但总是觉得有哪里不太对劲,在认真听过几遍录音之后,我终于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当他在后续的课程环节中对这个问题进行纠正之后,惊喜地发现之前令他苦恼万分的问题竟然迎刃而解,授课现场效果好得不得了。

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他只是将之前讲稿中的“你门”换成了“我们”!

不仅是讲课,如果我们在日常沟通过程中注意这个细节,就会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忽然变得好了许多。

为什么要把“你们”改成“我们”

我们在电视采访中经常会看到记者采访某位领导的场景“王总您好,请问我们这项工作……”,但很少听到“王总您好,请问你们这项工作……”这样的说话方式。

这样的说话方式会让对方觉得你和他们的距离减少,听起来相对比较亲切,仿佛自己也参与到了这项工作之中,而不是为了完成采访任务而来,给人一种相对比较生硬的感觉。

我们在讲课(演讲)过程中,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我们换个称呼的时候,就会拉近我们和听众之间的距离,让听众觉得我们是站在他们一边的,这样才会对所讲的内容产生共鸣,而不是从内心隐隐产生抵触的情绪。

比如:

当孩子写作业磨蹭、拖延时间的时候,你们是不是觉得很生气,恨不得把他揪起来痛打一顿?如果换成:当孩子写作业磨蹭,拖延时间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觉得很生气,恨不得把这熊孩子揪起来痛打一顿?当我们听到第一句话的时候,虽然不会说什么,但在内心会有一种潜在的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有一种别人在指责自己的感觉?但听第2句的时候,则会有认同感产生?

如果觉得这样的语句感觉不够强烈的话,我们举一个新的例子:

当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时候,你们动手打他们是完全错误的!这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你们应该分析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当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时候,我们如果动手打孩子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我们可以反复揣摩这两句话,将自己代入到讲师或者听众的角色中仔细体会,我们就会发现:第二句话会让听众对讲师所讲内容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而第一种则会产生抗拒感。

这就要求培训师想要收获听众更多的认同感,就必须在准备环节代入到听众的角色中,仔细推敲自己所准备内容,并加以修改。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同理心。

同理心很重要,无论是大人或者孩子

《三十而已》中的顾佳(童瑶饰演)在和孩子沟通方面就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入学测试中,将老师的问题“首都在哪里?”,听成了“手,都在哪里”,并且回答老师“手,都在胳膊上!”还咬了老师的胳膊!

这个时候,顾佳并没有指责孩子,而是直接将孩子抱离这个让他觉得不安的现场回到家中。

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顾佳先表示对孩子在幼儿园面试过程中的认同,将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

儿子,你没做错。你今天表现得很棒。妈妈没教过你的那些内容都答上来了。

接着给孩子说“小狗才咬人呢~”,孩子回答妈妈“我才不是小狗!”

这时,顾佳用商量的语气和孩子说“那你答应妈妈,去给老师道歉,好不好?”

许子言含着眼泪答应了顾佳的要求。

这个看起来是一个家庭教育方面的案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又何尝不是一个成功的培训案例——培训师和学员,在某个问题进行沟通,并且达成了一致意见。

结束语

培训,也是沟通形式的一种体现。

我们需要在场景、语言的营造上,让学员和我们尽快消除隔阂(甚至是对立感),产生认同感。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将“你们”改成“我们”,就是一种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方式!

对此,大家觉得如何?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欢迎进一步的探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