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 被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 到底怎么了?

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 被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 到底怎么了?

时间:2021-01-05 22:59:49

相关推荐

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 被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 到底怎么了?

“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这是司马迁在《史记·浮生列传》中写下的一句话。它的意思便是,像是“大师”级别的学者都对《尚书》有着颇多的见解。但是,放到如今,能够对“尚书”之类国学经典侃侃而谈的“大师”却不一定真的就能担当得起这举足轻重的二字。

多年以前的一个国庆假期,在“百家讲坛”的讲台前,于丹以极其生动的言语进行了一场解说《论语》的文学盛宴。无数的人被她所吸引,纷纷惊叹于于丹的才学,就这样,于丹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文学教母”,地位水涨船高。

但是,仅仅经过几年的时间,于丹便从神坛跌落,甚至被北大的学子从讲台之上轰下。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于丹为何会有如此的大起大落呢?于丹的问题其实很容易得到解释,“德行不一”四字便能够概括。

福祸相依的“大师”之路

最开始的时间里,于丹的确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论语”和“庄子”进行解读传达给观众,对传播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贡献。当年的于丹在“百家讲坛”的讲座可以说一度掀起了人们对国学的追捧。许多人由此对国学经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国学经典本来应该如同于丹站在讲坛上所讲述的思想那样,带着谦逊低调,有“仁”有“义”有“礼”。但是事实难以预料,于丹掉进了虚荣的陷阱。

于丹渐渐的开始出席各种商业活动,这作为宣传所用自然是无可厚非,但是于丹曾经被人指出因为很小的细节问题便要要求更换住所,甚至在饭局上对他人说“你这样的人没有资格与我一起吃饭。”诸如此般与这位“国学大师”口中高谈阔论的国学的精神内涵背道而驰的行为将她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场舆论风波让人对于丹大跌眼镜,谁能够想到将孔孟的《论语》、《孟子》讲解得如此出色,还是出身文学世家的她,竟然有着极度偏颇的价值观。

在舆论爆发的时候,其中不乏有很多知识分子对其进行“正面”的批判。此时的人们也开始对于丹的“人设”产生了怀疑。有的人纳罕之后给于丹的讲座冠上“经典的复读”这一名称,开始对流于表层的漂亮话持中立的态度。由于于丹后期几乎是沉醉在了“商业化”的蜜罐之中,忘乎所以,当她走进学生的讲堂时,她的内容依旧是空有其表。

不仅如此,后来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讲台,探究其原因还有她浓妆艳抹的登场仪态,显然大家实在是难以接受在国学文化的传播中夹杂着轻浮。

“浮华名利场”与“质朴文学”的胶着

“大师”于丹从高登神坛再到彻底的跌落谷底的过程的确是令人唏嘘。想必有人会问,为什么“虚荣”的名利对一个人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人就那么“脆弱”吗?万千世界熙熙攘攘,这个问题不仅要分人而论,还要从一个人的内心和环境两个方面来看待。

首先是内在的立场,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有着坚定的底线和自我要求其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阻挡住外界的诱惑,使之不必沉沦;其次是环境的好坏,好的大环境能够不断的修正人们的不妥之处,即使有些人出现了德行的损失,也能及时的“悬崖勒马”,进行深刻反思。

这里提及了大环境,它真的很重要。如果于丹不曾受到商业化的影响,或许还能留有一丝理智。国学文化在她进行传播过程也不会掺杂名利。追根溯源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商业化的环境使得人们过于重视利益,万物皆可为“商品”。最终,这样的环境反馈给我们一个假的“国学大师”。说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想起了网络上受万人追捧的另一个“大师”——“流浪大师”。

人们互相传播的视频中,“大师”能够对《尚书》娓娓道来,却是一身的乞丐服。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大师一定是真的“大师”了,不修边幅一心钻研文学。其实也不然,同样的,如今这位“流浪大师”也从一个有着丰富才学的人变成了网络的“流量大师”,一身的乞丐服也随之消失了。

网络直播给这位“大师”带去了巨大的诱惑,或许曾经他真的是喜欢这样不拘一格的生活,即使生活拮据了些,但是还是开心的;但是结果是他并没有抵挡住诱惑,这也说明从根本上,“流浪大师”并没有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浮华的名利场会让人心浮气躁,“文学传播”的商业化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滋生利益的温床。本该是质朴的文学精粹失去了真正的内涵。对于文学传播的受众而言,如果长此以往的看到“文学传播者”一次又一次的失格,那么最终,我们又该如何信服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呢。德行崩坏的过程不单是代表着一个个体的堕落,更为主要的是它会使很多人对一种思想失望。

所以说,现在的人们应该主动地去构建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让商业化的“利益”目的再弱化一些。大环境变好了,那么文学精粹本身和名利之间的关系便淡一些。出现像于丹这样的“大师”的几率也能够少一些。彼时大家可以随心所欲的接受正确、优秀的思想和内容,不必再担心将来的某一时刻会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总结

如今的社会,能说《尚书》的不再是千年以前的“学者”。和之前大不相同,放眼今时的社会环境,人们的学识变得丰富许多,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储备着巨大的知识量。所以对于每一个来说,我们都有摆正对待文学的态度。切忌浮躁,不要让名声利益等外物侵染了文学精髓的纯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