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反馈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反馈

时间:2018-10-01 20:13:02

相关推荐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反馈

肖然《中医心理治疗》:一个“特定恐惧症”的案例

有句俗语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是人们如果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会害怕。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在心理学上叫“特定恐惧症”。

在《中医心理治疗》这本书中,作者肖然讲了一个久治不愈的“特定恐惧症”的案例。

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位重点中学的老师,他以前一直是学校的教学骨干,上过多次省级示范课。两年前,他在一次示范课上不小心写错了板书,调皮的学生还起哄。

从那以后,他就有了板书恐惧症,上课的时候,站在黑板前,他就是没办法往上写字。学校的领导们并没有过多责备他,还安排他去做心理咨询。

可是,两年下来,这位老师尝试了调整认知,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暴露疗法等,却依然是道理都明白,一到黑板前就不行了。

后来,他找到作者肖然帮他治疗。

作者说,中医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与五脏息息相关,不同的情绪对应不同的脏腑。这位老师最主要的情绪障碍是恐惧,而恐惧这种情绪属肾。

他看这位老师身形瘦小,从体型上就能看出他肾气不足。而老师平时做事谨小慎微,经常会担心害怕,这些都是肾气不足的表现。

另外,作者还发现,这位老师的臀部干瘪,说明来自家族的能量不足。腰椎板结更加阻断了能量的流动,容易引发恐惧的情绪。

作者说,这位老师的腰椎和尾椎处有深深的塌陷,这种体态的人很可能在0到3岁时,有过严重的疾病或经历过创伤性事件,而且他们幼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疏离,缺乏面对自己的力量。

当一个人具有这种形体特征时,会缺乏行动力与生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因为幼儿与父母的联结决定了这个人与自己的关系。

从心理层面看,这样的人通常小时候被严格要求,内在的能量受到了压制,在遇到强烈的情绪的时候,他们的能量不足以支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作者帮这位老师治疗的时候,不断按揉他的腰部、八髎、骶骨,打通肾经,让能量流动起来。

他一边轻轻按揉着这位老师的腰椎,一边引导他去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因为身体的放松会带来意识的放松。

当作者用语言引导这位老师回到小时候,将他被家长用“规矩”禁锢的能量释放出来,让这股能量帮助他克服了恐惧情绪后,这位老师好像松了绑、充了电一样,从按摩床上爬起来,就在白板上写出了字。

通过以上这个案例,作者说:中医心理治疗注重心理症状与身体状态的对应关系,这是基于中医心理观的。

中医心理观,将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生理(形)与心理(神)的完整循环系统。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无形则神无以生”的表述,即没有生理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心理活动的存在空间。

它认为心理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只是大脑或心脏的功能,而是在外界刺激的基础上,脏腑气血活动的产物。

人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不仅仅是认知出现了偏差,不然为什么对相同的刺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呢?

每个人的身体状态不同,脏腑之间的互动也不同。因此,中医心理观注重情绪和脏腑之间的关系,根据生理上的线索,追本溯源,与身体沟通,从而达到身心的整体疗愈。

——摘自肖然《中医心理治疗》

#翻阅#

家长的容忍程度决定了孩子的自愈能力发展

《女孩小猪猪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儿童精神分析师的案例实录。本书用咨询记录的形式呈现了小猪猪治疗的全过程,通过注解向我们展示了精神分析的专业知识,让我更加清晰整个治疗过程中,婴儿的精神人格发展过程。

整个儿童精神人格的发展,就是从“我和世界是一体”走向“我和世界是分离的”过程。

书中的小猪猪,2岁左右的年纪正是开始探索自我独立的年纪,在她还没有形成“我”的概念时,妹妹的意外到来,提前打乱了她内心次序的建立,导致她的意识产生了混乱。其外在表现就是一会说自己是妈妈,一会说自己是妹妹,一会说自己是baby,唯独不是她自己。

心理咨询师温妮科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通过陪小猪猪玩的方式,陪伴、倾听和疏导小猪猪的各种情绪。

另外,父母对心理分析治疗需要有一定的认知,在家庭生活中的配合治疗十分关键。

小猪猪的父母对孩子的一些退行表现展现出了极大程度的宽容。比如小猪猪的爸爸一遍一遍地陪她玩生小孩的游戏。小猪猪在家里偶尔攻击妹妹的时候,她的父母并没有对她进行惩罚。也难怪温妮科特医生会说: “父母才是最具有心理治疗效果的专业人士” 。

小猪猪在心理咨询师帮助下,父母的宽容中自愈成长,终于走出了混乱,建立了新的独立人格。

我家也有两宝,非常庆幸在怀孕的时候读过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给老大的关爱也还算过得去。在生老二的时候,老大多多少少也参与到其中,所以并没有产生书中所说的退行行为。

但是随着老二长大,姐弟俩争抢玩具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老二特别会哭闹耍赖,”为了息事宁人,老大常常被要求让着老二,导致老大的诸多不满。有一次老大哭喊着“妈妈偏心”的时候,突然就击中了我,我小时候也常常抱怨妈妈偏心。

再后来,他们俩再因为类似的事情争吵,来找我理论的时候,我就把问题再丢回给他们,让他们自己解决。他们经常前一秒还哭得撕心裂肺,下一秒两个人就又开心地凑在一起玩了。

很多时候,做父母的总是会担心孩子还小,无法处理这些问题。其实孩子是有自愈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只要能够给予足够的宽容,允许他们哭闹,给他们机会学习如何跟同龄人相处,很多时候他们会做的出奇的好。

父母是陪伴孩子成长的第一人,家长的容忍程度决定了孩子的自愈能力发展。

第135个咨询个案。来访者:高三复读生(曾休学一年,复学未成功)和妈妈。因刚上学一天半,今天早上又突然心里难受,不想上学,孩子紧急信息求助来访咨询(如图)!

很庆辛的是,很多如他一样的孩子每当最难受痛苦的时候,都会先想到我,并主动求助赋能!

今天上午咨询结束时,孩子主动双手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似乎想多充一会电,让我倍感欣慰,更感责任,使命与担当。这也同时治愈了我一早起床即收到求助信息的共情之痛和今晨第一次尝试适应性的跑步之累。哈哈哈!

#树云说育儿#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都需要温柔以待。

教养的秘诀不只是去做什么,而是在孩子心中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很好的状态,我们就要从看见自己、爱自己、感受自己开始。

冰冷冷的要求无法治愈原生家庭的创伤,也没办法让一个人由内而外出现好的改变。

感受到爱,才会被治愈;得到尊重,才会放下;真正被看见,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

#育儿育己,不忘初心# #倾听孩子的声音#

凤一小开展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讲座活动

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月9日下午,凤一小特邀蚌埠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吴松年老师为家长们做了题为《五六年级孩子的特点及养育策略》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讲座中,吴老师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与家长们进行交流互动,详细解析了当代小学生在学习、生活、青春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让家长们懂得了平时要真正了解孩子,爱要得法,要多从孩子的心理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情。

讲座结束前,家长们纷纷向吴老师反馈了孩子近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就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学习方法及成绩、家庭教育等问题进行咨询,吴老师一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此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教育指导平台,使家长们受益匪浅,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案例故事】“管不住”的“惯坏了”的孩子

17岁的男孩儿,高二。从高一的时候开始吸烟喝酒,一年来接连换了六所学校。最近一个半月来不愿意去学校,天天在家睡觉玩手机,家人一劝他就发脾气,还以不吃饭威胁父母。父母说家里就这一个孩子,平时就惯着宠着,要啥有啥。小时候挺聪明可爱的,还讨人喜欢,没见有什么坏毛病,现在感觉越来越接近不了他了,怎么都管不住了,看着他在家一天天睡过去,离高考一天天近,我们急得不得了,这该怎么办啊?

【专家点评】

这肯定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现在被惯坏的孩子远远多于有心理创伤的孩子。但家长却不知道惯坏了的孩子也需要做心理咨询来长时间矫正。孩子小时候总是接受父母的帮助,父母也总是帮孩子做好一切,帮到孩子离开家,走到高中,大学,甚至工作岗位。但是问题却越来越多,父母也越来越无力,这时候孩子自己也会有很大的无能感,因为他们真的缺少了很多能力,会感觉这个社会在“拒绝”自己。

现在有了太多“问题孩子”,“问题父母”,“问题家庭”。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来自“溺爱”,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天天要父母“哄”着才起床,“哄”着才吃饭,“哄”着才学习,这样正常吗?难道以后工作了,领导会“哄”着他们上班吗?

问题越早发现越好,越晚治疗需要的时间越长。这个少年在长达两年的心理咨询中完成了二次成长,第二次高考考到了上海一所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学临走前给他妈妈一个深情的拥抱,告诉妈妈自己是可以的!

第56个咨询个案。来访者:高三女生和父母。因孩子“最近情绪很不稳定……今天凌晨三点多,女儿穿着睡衣,披散着头发走进我们屋喊醒我们,问我们今早能不能不去上课……”来访求助。

孩子足足倾诉了三个多小时,期间数度的崩溃,痛哭流泪,让我心痛!

说来,她第一次把自己内心的所有痛苦、困惑、迷茫向人倾诉。也是第一次有人这么用心的倾听,帮助分析疏导。

孩子说,自己也曾多次在遇到困惑、挫折、迷茫的时候,试图向父母求助,希望他们能安慰自己,希望他们能先和自己站在一起,然后帮助她一起去分析解决问题。

然而每次得到的更多的都是责备、批评和指责……都会责问是不是又因为你的朋友,你的社交问题……?你怎么总是这样会被影响,总是那么玻璃心?

说他们好像觉得自己除了一门心思在忙社交,就不学习!然后就会告诉自己应该干嘛,应该……而他们成人的方式放到自己这里根本行不通……

再后来,她宁愿一个人憋着,或者找其他的朋友,也不想与他们诉说。自己更不想被爸妈认为是“交际花”的那种感觉。

孩子还说到,自己的朋友并不少,只是别人对自己好一点,自己就会真心付出,但又极容易被甩,非常难过。

其实,其内心是极度孤独、痛苦的。而在父母眼里,她一直是一个乐观开朗,能够处理好事情的人。

她说,其实,内心极度渴望被爱,因为在自己的家庭,很难获得父母的爱。尤其妈妈的的爱,是极度奢侈的,她很难获得………

觉得妈妈太强势,控制欲特别强,心情好时特别好,不好时,她和爸爸都会倒霉。妈妈有时虽然不打她,但是眼神能杀人,似乎自己就是她的仇人,对她的管控、要求非常严厉。

而妈妈在外和在家却如同两个人。

关于倾诉妈妈的众多事情当中,两件事情让我特别震撼:

1.自己非常喜欢一家三口外出,因为在外,妈妈对她特别温柔,而在家里似乎就变了一个人。因为在外,自己还可以“胡闹“,还可以释放一些自己的本性。

但是即便如此,自己也不希望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否则自己就会被忽略。妈妈对别人家的孩子会又夸又赞又摸,还会夹菜给人家,而自己却成了局外人。

2.自己幼时姥姥曾经给她一个玩偶——小猴子。有次,妈妈要洗,自己不给,妈妈就强行与她拉扯,结果把猴尾和猴身扯断了,让她极其伤心,至今不能释怀。

而在自己的眼里,那个小猴子是姥姥给她的,因为跟姥姥很亲近,她觉得这个小猴子是有生命的,是能沟通的,哪怕全世界的人都死了,有小猴子在,她就安心。但是妈妈却不懂这一切。

还有很多很多……孩子数度崩溃,痛苦至极!

而在向父母反馈的时候,妈妈却一直以为自己是如何如何的爱她,如何如何的重视她……现在才知道原来一直活在自己认知的爱的世界里,何其可悲。

比如妈妈之前的部分求助:

“说实话,她说的并不是所有的内容我都能理解,觉得不至于此,但在她那,就成了天大的事。我们也尽我们所能安慰了她,但基本没什么效果。她今天主动提出让我们带她看心理医生,说感觉自己有病,我第一个就想到了您!”

“她还有个缺点,不管发生什么事,她只责怪自己,觉得都是自己不好,经常把自己说的一钱不值。而且过度照顾别人的感受,哪怕这样做自己心里不舒服,也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别人。最近还有两个男生跟她表白,让她心里也很烦恼。她说她是把他们当哥们的,对他们没有那方面的感觉,就果断拒绝了。但拒绝了后,觉得很尴尬,很喜欢以前好朋友相处的感觉,又怕自己这样继续下去,对男生不好,就干脆不讲话了。但这种改变让她心里很难受。”

“还说觉得最近学习很乱,也不知是会还是不会,说自己社恐。被别人伤害后,就想关上所有门,不和人来往。也不想步入以后的社会,觉得社会上的人可能比现在更甚……”

#树云说育儿# 当我们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行为时,会感到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于是就冠以“爱”的名义气急败坏地打骂、数落孩子。然,这只是父母对自己无能的恐惧和情绪的放纵。

我们自己像婴儿一样放纵自己,却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样成熟、理性、负责?太多没长大的父母,以伤为爱。 ​​​

从小没被爱过或被以错误的方式爱着,长大后呈现的更多是爱无能!不会爱自己更没有爱别人的能力!

认识到自己没有爱,才是迈向爱的第一步。现实中,越是不爱(更多是不会爱)孩子的父母越喜欢说自己对孩子的恩、爱和好。因为无能爱的前提下,每一丁点的付出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辛苦和吃力的。所以他们深深记得自己有限的付出,并以此居功自傲。 ​​​​

爱,是父母的自我管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欲望和言行。

爱,是明确自己和孩子的界限,负起各自的责任。

爱,是在尊重孩子身心发育规律和情感、尊严的基础上,预先设定规则,并温柔而坚定地执行。

​爱,是了解孩子的内心,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力,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在我这里咨询的大多是初高中生。他们处于学业和心理发展的冲突时期,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们对那些问题都很焦虑。只是个案多了,我常总结到:问题少年的问题大多源自于家庭。孩子们所受到的伤害,常源于他们的父母……#一句话说出人生感悟#

将心比心!父母恨不得将自己童年的缺失全部施加到孩子身上!可结果往往却适得其返!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案例举不胜举!莫到产生不良后果时才追悔莫及!每一个人(包括父母,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亲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能也不要强加干涉!在事情刚出现不好苗头时,进行引导,劝导!与孩子像朋友般相处,随时与孩子沟通!碰到某件事,代入角色问他如何处理?慢慢地就会相处容洽!畅开心痱!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门初当父母们的崭新课题!愿与天下的父母共勉!

Amy绘画心理分析

【Amy老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