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的风格 围龙屋的全貌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的风格 围龙屋的全貌

时间:2021-03-06 01:55:26

相关推荐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的风格 围龙屋的全貌

首先我们来了解客家围龙屋的风格!客家围龙屋的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源于中原贵族的遗风。因为客家人的祖先大都是中原汉人,而且多是来自中原的大族人家。在这一点上,可以从各姓氏祖堂的堂号和楹联中得到佐证。

中原汉人

如梅州元城路李姓(进士第)的堂号楹联是“犹龙世泽,旋马家声”;又如陈姓的堂号楹联是“颖川世泽,太史家声”等。诸如此类的楹联,每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见得更多。由此而表明,客家人的祖先,在中原时候,因为生活比较安定,文化生活和居住条件比较优裕,于是对于忠君爱国的思想和宫廷制度的习俗、生活、文化等方面的追从,都是采取保守态度的。尽管经过漫长岁月的避乱南迁,依然怀恋故巢,不忍舍弃,因此,来到南方定居之后,在营建新窝时,仍然不失中原大族遗风,仍仿照宫殿式遗风,建造适应新环境的大围屋。

大围屋

二是源于血统亲悄的伦理道德观念。因为自夏朝“家天下”后、至殷周始有完整的国家组织形成以来,民族的意识比较浓厚,在政治方面,已经确立了一种传子的制度。而在理论方面,则因血缘亲情,又是人性本能的天赋,也是群体结合与环境抗争求存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客家先辈在避难南迁中,对于这方面的体会最深。因为在当时,往往是举家举族同逃的,于是受礼教影响较大,加上族大人众,方能互助相守,抵抗外侮,以利竞争生存;不然,便将被当地主户或土著人户欺侮,难得安身之所,因此,自古流传有“打虎要靠亲兄弟”的俗语,而对其每个家庭成员来说,则一般都能忠于自己的家庭,所以,为了便于血亲族众聚居、生产、议事、抗击外侵等的濡要,于是便设法营建适应上述要求的大围屋。

礼教

三是源于适应环境的需要。因为中原汉族的南迁避难,其初,往往不可能有预定的目的地,一般都是随遇而安,走到哪里安全,哪里有寻食之地,就在哪里住下来。这都是由于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民不聊生,随时随处都有可能遇到各种危险,或遭到抢掠。

兵荒马乱

加上,在宋末元初,又遇元兵的大屠杀,以及明、清之际的战祸频仍。于是,便产生了在居住条件上必求其安全,以防万一的思想,所以‘安全第一”、“百年大计,便成了营造屋宇的指导意识和首要条件,以至在屋内配套水井,池塘等,以备日常的生活用水,或遇意外遭敌围困,或因发生火灾等均可使用,所有这些,都已表明建造封闭式大围屋住宅,确是在辗转南迁时与环境搏斗中逐渐创造和完善的好办法。

客家人南迁

四是源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和家族制度。因为中国历来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所以人们的生活,亦是依靠农业经济来维持。因此,人们在定居建造屋宇时,便首先考虑:在屋基周围,要有种植谋生的耕地或山林;能建独门大院,能有更多的余地,留给子孙世代作为休养生息和繁衍之用。于是,在后来有好些地方,出现一个村落只聚居一个姓的,或以一个大姓为主的乡村。像这样的村落和乡村。

围龙屋周围景观

在今吾梅之客家地区仍有不少。如“隆文一树李”“高思二锅汤’、“坑美一肚黄”、“横径一段萧”之说,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过,根据多方的考证:也有好些南迁的汉人,他们在新的地方安居之后,初期仍以客为名,但是,在久居之后(大约在北宋以前),便以其越海系、闽海系、湘赣系和南海系等自居为主,号称为本地人”。而客家却不为他族同化,仍自成一系,当客家民系(在北宋中后期)逐渐形成之后,倒反而成为同化他族的主体。这便成为客家人最重视族谱的原因,而族谱之为体,必溯自上世之源流。按照客家姓氏族谱的记载,尚有不少是古代的贵族,其祖先大都曾经做过一官半职,甚至有做古代帝王的,如:李姓的李渊、李世民就是一个例证。因此,客家人的屋宇正堂,大都供有历代先祖神位,尤其大族还另有专供祭祀或议事的祠堂。

祠堂

这在目前吾梅之地方,较为广众的祠堂有隆文的李氏公祠。它还涉及到省外各地,其最大的主祠堂火德公祠设在福建龙岩上杭(据说现在台湾李登辉和新加坡李光耀的祖根就是本公祠的李氏宗人)。其分祠堂单隆文就有2个,规模颇大,额刻为“光裕李公祠”,即光前裕后之意。其楹联云:“光华日月,裕展山河。”表明了他们原是出于古代帝王的子孙,炎黄裔胃,衣冠望族,名门显赫的声威。

以上便是学者们对围龙屋风格的总结,不知道你在阅读完之后是不是有所启发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