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念兹在兹什么意思 念兹在兹 释兹在兹是什么意思

念兹在兹什么意思 念兹在兹 释兹在兹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3-13 09:46:10

相关推荐

念兹在兹什么意思 念兹在兹 释兹在兹是什么意思

下面图片这个字,估计很少有人认识,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不使用了。但是,这个字在山西平定人口中,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人人都在说,人人都要说。

斅,普通话读如xiào,四声;平定方言读如xiāo,一声。

斅,是一个上古汉字,殷人常用。

如《尚书·商书·盘庚》,其上篇即用“斅”字。其文云:“盘庚斆(同斅字)于民”,这句话的意思是商王盘庚教导百姓。

《尚书·商书·说命》云:“惟斅學半”,这句话的大意是:教是学的一半。

“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释为“觉悟也”;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教也”。

战国时的《学记》曾引《说命》语云:“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斅,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學相长也’。《说命》曰:‘學(斅的省略写法)學半,’其此之谓乎!”

咦?“教学相长”,这个成语好熟悉!没错,这就是我们中学语文教科书里面的一篇课文。

这段话的大意是:通过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过教,然后可以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就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就能够自我奋发进取。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命》中所说的:“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上文所引经典,有三个字出现频率最高:學,斅(斆),教。这三个字在上古汉语中,读音和意义基本一致。也就是说,这三个字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在写法上略有差别。

清人王筠《说文释例》就认为教、斅(斆)、學,是“凡正文四重文三,当为一字。”

有些学者考之于甲骨文和金文,从其字形上认为,“學,斅(斆),教”这三个字,实系一字之分化,都来源于“爻”。

“爻”,是算筹相交之形,算筹是古人算数的工具,就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古代儿童学习算术,离不开算筹。

學,是篆文“斅”的省略写法,《尔雅·释诂》云:“學,斅也。”到了今天,“學”简化为“学”,读作xué。

说到这里,应该明白了吧!斅,就是学习,就是教学。

在古代,虽说“斅”字经常省写为“學”,但“斅”字始终存在于历朝历代的典籍文献中。

如南朝齐孔稚珪《答萧司徒书》:“但在始通道则宜然,斅而學者则未可。”

又如,宋欧阳修《与王源叔问古碑字书》:“先生讳寿……以斅學为业。”

直到今天,《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等字词典还收录“斅”一字,谓曰:“教导,使觉悟。后作‘教’。”简化字作:敩。

斅,这个字,在古代一直读作“xiao”。

《康熙字典》解释说:“《说文》本作斆。今音效。而学校字但作斅。”

没错!学校,在平定人口中就称作“斆房”。

平定自古就被称为“文献名邦”,乡人历来看重文化,企慕科举登第,州学、书院、义学遍及县城、乡村。据《平定州志》:“至明清之时,仰依寿善,士习涵濡既深,故人文科第之盛,往往甲于山右。”

自有科考,平定先后出了100多名进士,明代40人,清代75人。在清代嘉庆十六年(18)辛未科,平定连中三名进士,为全国首屈一指。尤其是清代的中式进士(即贡士)人数,平定县是全山西省第一。

上斅、斅房、斅习,这些雅致的词语一直让平定人念兹在兹,口口相诵,代代相传,古音不改,古训不忘,寄托着乡人对美好未来无限的希望。

#国学新知识##阳泉头条# #本地达人计划#

老实学习《三字经》(105)

口诵心惟 念兹在兹

《三字经》云:“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这几句话很重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三个关键,就是《弟子规》中说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三到读书法”是宋代大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经在《童蒙须知》中对他的学生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者乎?”

三个关键的第一个是“口而诵”,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要读书而不是看书”。古人读书还有讲究五到的,就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这里说的“口而诵,心而惟”,口和心就代表了这“五到”。读书一定要“口而诵”,不诵怎么能叫作读书呢?我们现代人改了称呼,叫“看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结果可完全不一样。“看”,是泛泛地翻一翻,心不在焉的找点有刺激的东西看看,而“读”的概念则完全不同。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人的大脑是记忆存储器,大脑皮质有不同的分区:有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等不同的功能区。道家早就说大脑有九宫,每一宫都有一个神仙主管,我们听了一直以为是神话,实际上道家说的正是大脑皮质不同的功能中枢。阅读只是大脑的视觉中枢在工作,换句话说只刺激脑皮质的一个视觉功能区。如果眼、耳、口、心、手一起来配合,脑皮质的五个功能区同时工作,学习的效率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好几倍,这笔账我们得会算。

第二个关键就是“心而惟”。惟是动词,有思考和思索的意思,心里面要反复思考,就是“心而惟”。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知识渊博,但是如果没有智慧的思想,所学的东西就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罔就是迷惑、茫然。相反的,有思想有才能,但没有经过踏踏实实的学问的锻炼,自以为是,结果就会自误误人,很危险,这就是“殆”。

第三个关键是“朝于斯,夕于斯”。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时时刻刻,念兹在兹,就像《西厢记》里面的崔莹莹一样,“茶里也是伊,饭里也是伊”。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专一,就像打井一样,选好一个点就要深入下去,如此求学,才能有所得。有任何疑问,先不要在外面寻找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思考的方向,“朝于斯,夕于斯”的诚心诚意问自己,答案也就出来了。这有点像佛家所说的“自悟”,道家说的“无口先生”,这是开发自己智慧的传统治学方法。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谈到:“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来而用之不竭乎?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我们如果能够接受这三点教诲,并且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相信我们的智慧一定能够开发出来。

下面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谈“业精于勤”的道理,我们明天再说。

03 16于合肥亳州路

杨丽萍,一位不被时间定义的艺术家。当年,她以《雀之灵》、《两颗树》、《月光》等作品树立自己独特舞蹈语汇,用肢体语言表达对自然、生活、情感的深层感受。之后,丽萍老师又将故乡劳作于村野田头的乡民带上五光十色的舞台,创排《云南映象》和《云南的响声》两部云南原生态大型舞剧,展现云南少数民族民族风情,轰动一时。但丽萍老师在艺术跋涉之路上从不满足,近年来,她又和新东方美学艺术家叶锦添先生合作,创作中国古典舞剧《十面埋伏》和现代舞剧《春之祭》,再次惊艳世界。而对“孔雀”这一云南傣家文化标志,丽萍老师始终念兹在兹,从艺五十年来,总会在不同时间段,重新审视、思考、演绎,赋予其新的含义。如今,版大型舞剧《孔雀》经历近一年全国巡演,终于来到上海,从今日起,将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七场,而且丽萍老师也亲自登台,演出其中“冬”的部分。剧中两位男女主角则均由丽萍老师亲自遴选,并禀承其美学思想,光彩照人。预祝版《孔雀》上海站圆满成功[玫瑰][鼓掌][心][啤酒][烟花]

【念兹在兹】

很多人不解,不过是充满了市井气息的一碗扁粉菜而已,而我对它的赞誉似乎多过曾经心仪的姑娘,念念不忘,一提再提,有那么好吃吗?

客观来讲,并没有。

只是,世间事物,值得珍惜的,让人念念不忘的,往往只因遥不可及。前几天安阳的表哥发一张扁粉菜的图片给我,便让我心变得躁动,如张季鹰,望秋风起,顿生“莼鲈之思”,唱着“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弃官而归。莼羹、鲈鱼脍,虽美味,并非天物,却让斯人念兹在兹。

又如有些景区的小物件,或许满大街都是,又或者粗制滥造,在别人看来,它分文不值,却被你摆在家里或收藏在某处,无比珍视。其因大致如小王子所说:那朵玫瑰花有别于其他千万朵,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只因我们彼此驯养过。

究其根本,也只因万物自带有时间属性,当你把某段记忆镌刻在其中,它,于你,便有了特殊的意义。

时间,原本也是没有意义的,是人的记忆赋予了它独特的含义,甚至成为了“人”这个概念不可分离的属性。

安阳的冬天,动辄零下。围巾、手套、呵出的白气,交替跺着的双脚,热气蒸腾的扁粉菜,是关于安阳记忆画面的简笔线条。

这幅简笔画,在心里已有二十年之久,是以,不思量,自难忘。

向老艺术家致敬

曹可凡主持人 演员

杨丽萍,一位不被时间定义的艺术家。当年,她以《雀之灵》、《两颗树》、《月光》等作品树立自己独特舞蹈语汇,用肢体语言表达对自然、生活、情感的深层感受。之后,丽萍老师又将故乡劳作于村野田头的乡民带上五光十色的舞台,创排《云南映象》和《云南的响声》两部云南原生态大型舞剧,展现云南少数民族民族风情,轰动一时。但丽萍老师在艺术跋涉之路上从不满足,近年来,她又和新东方美学艺术家叶锦添先生合作,创作中国古典舞剧《十面埋伏》和现代舞剧《春之祭》,再次惊艳世界。而对“孔雀”这一云南傣家文化标志,丽萍老师始终念兹在兹,从艺五十年来,总会在不同时间段,重新审视、思考、演绎,赋予其新的含义。如今,版大型舞剧《孔雀》经历近一年全国巡演,终于来到上海,从今日起,将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七场,而且丽萍老师也亲自登台,演出其中“冬”的部分。剧中两位男女主角则均由丽萍老师亲自遴选,并禀承其美学思想,光彩照人。预祝版《孔雀》上海站圆满成功[烟花]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当年毛主席写给母亲的祭文和挽联,至今读来,仍催人泪下,让人敬佩有加!

坦率地说,当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人世间,见到的第一位自己最亲的亲人,应该首当自己的母亲。

而对于自己的母亲,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心心念念的都会有一种难舍难分,相依相偎的情节,而这种情节,会在无形中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一生,直到自己的生命逝去为止。

这一点,普通人如此,就是伟人也不例外。

我们最敬仰和爱戴的毛主席,也是这样的人。

毛主席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

公开资料显示,1936年6月,主席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斯诺访谈时,曾当着斯诺的面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

从主席当年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主席对母亲是怀着一种深深的敬意之情的,话里话外,对母亲表露出了一种深深的眷恋、热爱和敬佩。

这种眷恋、热爱和敬佩,在主席见诸行动的以下几件事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黑白分明:

一是来自主席为父母的扫墓。1959年6月25日傍晚,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冲。在给父母扫墓时,主席伫立在父母墓前,表情凝重,面对父母的坟墓,主席深深三鞠躬,并缓缓说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二是来自当年母亲去逝时,主席不在身边。其实,当年主席在为父母扫墓时,面对父母的坟墓,主席心里可能也很愧疚。当年母亲临终时,主席并不在身边,这让主席久久不能释怀,当他赶回家中时,母亲已经入殓,主席为此扶棺痛哭彻夜守灵。

三是来自主席为母亲写的一篇《祭母文》。当年,母亲52岁因病离开人世。由于母亲去逝时,主席不在身边,这成了主席一生中忘不了,也解不开的一个结。

对此,主席在母亲灵位前,写下了自己一生中最长的一篇诗歌,也是一篇最感人肺腑的祭文——《四言诗·祭母文》,将自己所有的思念、期盼和懊悔,都寄托在这篇祭文中,以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可以这样说,主席当年的这篇祭文,至今读来也同样感天动地,催人泪下,情动人心。

主席当年写给母亲的这篇祭文内容如下: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如今,当人们看到当年主席写的这篇感天动地的祭文时,可以从中品味出当时主席的悲痛和伤感,以及发自内心对母亲的感念和眷恋。

主席的这篇祭文,将自己对母亲病逝的悲痛和哀思之情,表现得一目了然,淋漓尽致。

据说,在主席为母亲写下这篇祭文后不久,主席又在痛苦中给母亲写下了两副挽联: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如今,只要认真阅读主席写给母亲的祭文和挽联,细细品味其中的内容和含义,在字里行间,人们就会感受到当时主席对母亲的无比思念和缅怀之情。

同时,也为主席当年具有的如此杰出才华而佩服和惊叹!深感主席当年真的是无愧于那个时代,无愧于自己的人生年华,更无愧于如今的时代!

#《道德经》日课# 275天·十六十七章

这两章都很有意思,今天只说十七章。

此章讲不同境界的人对“道”的态度。

最高境界的人,根本不知“道”的存在,但是却能不离道之轨辙、不违道之精神。

境界稍逊一筹者,亲近“道”,赞叹褒扬“道”,学习道、推崇道。

更逊一筹者,不太懂“道”,敬而远之。最差的是,不但不信服“道”,还侮谩道。

其实,老子在四十一章,也作了类似的区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是四十一章中,略去了最高境界者——无知无为者。

魏晋之际,士人极度崇奉老庄,几乎言必称老儋庄周,对孔子甚少语及。只是,孔二哥地位崇高依旧,除了嵇康等敢于薄汤武而非周孔,其他人都不敢造次。

比嵇康略早的何宴王弼时代,有人对何王常赞叹老儋心生疑问,问他们是不是认为老儋境界高于孔二哥,据说,何宴不知如何应对。天才少年何宴却两句话化解——孔子是行道者,老子是体道者。

啥意思?孔子的行为思想已经完全符合大道,根本无须费言,口不离“道”,而老子呢,对“道”的体会较深刻,但是,还未达到完全符合道的境界,念兹在兹,足见其只是“亲而誉”道者,而非已行之于身而忘怀“道”者。

王弼对孔子老子高下的评判姑且不论,他划定两者优劣的理由,却完全从《道德经》十七章来,也符合全书对“道”理解之最高境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教育】

万事万物都在说法

◎宣化上人开示

我们信佛的人要在各方面都明白了,不是在一方面的,你能在这个不好的里边,找着好处,这才是修行呢!

我们自己在健康时候,应该好好用功修行,“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

修行不要说等我老了,七八十岁没人要了,儿子也不养我了,我到庙上去出家,可是等到七八十岁,庙上也不要了。

所以这不是好办法,那么怎么办呢?

要在青年的时候,就要用功修行了,不要等到老来再修行,所以说莫待老来方学道:你不要等老了的时候再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你看那一个一个坟孤伶伶的,都是没有配偶的,没有子女的,都是很年轻的人就死了,所以我们见到这个孤坟的地方,不要再等了,能以触景伤情、触情发道心了,这都是给人说法。

世间万事万物,好的一方面,不好的一方面,正确的和邪的,都是在说法!

我们人是要很小心的做人,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要随便粗心大意、就不守上天的纪律了,我们要时时刻刻都知道,天有天律、地有地律、人有人的法律,各有各的法律,三界里头的天、地、人,我们并列为三,我们要“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你见到事,就明白这个事情,这就出世间了,你见事要是不懂得,被这事所迷了,那就堕落了,堕落了就沉沦,你们大家就细玩一玩这个意思,万事万物没有不是在说法的。

这个说法都是为什么说呢?都是对治我们的毛病的,对治我们的习气的,我们要能对境界不被境界转,要人转这境界,境界不能转人,你能这个样子,这就是一个修道的人。

要有志气、要有定力、要有慧力、要有戒力,你想要有定力。

先要修戒,“诸恶不作”这就是戒。

“众善奉行”这也是戒,诸恶不作,防止诸恶,众善奉行,奉行众善,你能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然就“自净其意”了,心里没有痴心妄想,狂心野性,没有这个也不会做财迷了,也不会做色迷,也不会这个名利的迷了。

财、色、名、食,也不会被吃东西所迷了,睡,也不会被睡眠所迷了,睡眠太多了,就愚痴。

所以我们要“勤俭治家,家业富,私淑教子,子孙贤”我们每一个家庭里头应该把这个子女能教好了,子女要教好了,这家庭才能兴盛,家庭兴盛了国才能兴盛,国兴盛了,在世界上也就能有一个很好的地位。

所以我们要爱惜我们的身,先要把身体修好了,修身先要正心,你心不正,身就不能修,身不能修,国也不能治,天下就不能太平。

所以首先的功夫要在格物上用功夫,格物是什么呢?

格物就是要格除你一切的私欲,你一切的物欲,你一切的贪欲,格除这一切的欲念,“格物”把这一切的欲念都格出去了,格除你的欲念了。

然后才能致知,致知就是你的智慧,能发挥你本能的、本有的智慧,你能发挥本能、本有的智慧,这个就叫致知,这个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你想要致知、有真正的智慧。

先要诚意,这个意怎么要诚呢?

诚意就是专一不杂、念兹在兹、时时刻刻、一分一秒,都不离开,这叫诚意,你这个能诚意了,才能正心。

你正心才能谈到修身,修身然后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然后天下就太平啦!

天下太平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个世界就没有战争了。

所以只要从我们自己来做起,一开始就要在格物,不要这些欲念,有财欲、有色欲、有名誉欲、有食欲、有睡欲,这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这五欲你要是有了,你就也不能格物了也不能知致了,也不能诚意,也不能正心,也不能修身,也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谈不上,所以那么归根解题,我们根本的说法要在“格物”,格物的功夫你要懂了,你把这一切一切都懂了,你要先不把这个物欲格出去,你先还有很多的欲念,在你的心里,你这个智慧永远都不会发展出来的。

所以我们大家注意这一点,这是儒教所谓八条目、三纲领。

三纲领就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第一.明德:我们这个本来的德行都有的,万德庄严的,自本性都没有明,没有明就没有显现出来,没有显现出来,所以就糊里糊涂的了,糊里糊涂就因为没有明明德,所以第一要明明德。

第二.新民,怎么叫新民呢?

新民就是你自己明白了,然后再把这道理给所有的同胞,令所有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了,这叫新民,新民大家。

第三.止于至善,到这个最好的地步,最好的境界上,最好的果位上,最有智慧的这种程度。

所以你要明白道理的人,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不在说法的,没有不是叫你回光返照,改恶向善的,好好的做一个修行人。

你明白了一切万事万物都在说法,你要没有明白呢,那么一切万事万物种种色色都是令你眼花撩乱的,不知做什么好。

所以大家要是“见事省事就会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

善的也是对你说法,不善的也是对我说法,那么善、不善之中都是对你、我、他大家来说法!

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不一定要到这个讲堂,随时随地都是在学习,随时随地都是妙法,到处皆是,你能这个样子,这是法尔如是,这个一切一切本地风光,不是从外边来的。

毛主席与诗(3)

毛主席没有系统地发表过关于诗词的理论,但从他的创作实践中,从他的一些书信及其他言论中,都可以见出他对诗词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来。他在给陈毅谈诗的信中,一方面大力肯定陈毅诗的“大气磅礴”,同时又指出:“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觉于律诗稍有未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我看你于此道,同我一样,还未入门。”这几句看起来很平常的话,却触及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对这个问题,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已经做了深刻的论述。在同一信中,毛主席又提出了一个创作上的重大问题,即“形象思维”问题。这个问题,古代理论家、作家都提出过,而且用自己的创作示范过,但毛主席当时提出这问题,是有着现实意义的。他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他强调“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几十年来,新诗的散文化倾向是严重的。抽象的说教,直白的道情,使诗失去了鲜明的形象,减却了引人入胜的魅力,读作品时,不能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从诗的散文化,他引申出对唐诗与宋诗的看法。他对韩愈“以文为诗”提出了意见,并评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

这样的讲法,似乎不太公允。宋人以文为诗,是有其历史背景、时代要求的。反晚唐情调,戮力独辟蹊径,同时也与宋初的古文运动有关。唐宋诗的长短,至今评价不一,但宋代诗坛上是有大家、名家的。许多优秀作品传之后世,咏诵不衰。今天单凭一本《宋诗选》也可以看出宋诗的轮廓。像北宋的苏东坡,南宋的陆放翁,不能说他们的作品没有形象,“以文为诗”。虽然在评论唐宋诗问题上似乎有欠公允,但毛主席为了救时弊,为了加强人们对诗的形象化问题的注意,提出“诗要用形象思维”,是重要的,也是及时的。

毛主席是写旧体诗词的,对于新诗他看得少些。但是,他很关心新诗及其发展情况。那次他约我们去长谈,结束时,他送出勤政殿正门,立在那儿,向我们挥着大手告别,并遥呼:“把你们的作品送一份给我啊。”

1957年1月,《诗刊》创刊,他应邀允许把十八首诗词发表在上面,一时排队买《诗刊》,成为佳话。在创刊号上,还发表了他给我(臧克家)和编委们的一封比较长的信,祝《诗刊》成长发展。另外还谈到,“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看,他自己写旧诗,但不主张青年人学写旧诗。他对新诗看得不多,也从来没写过,但他主张现在写诗应以新诗为主体。

这种不凭个人意气与偏好的科学态度,大大值得我们学习。他在与我们谈话中,虽然没有正式批评新诗的缺点,但从他的口气中感觉到他对新诗的散漫,太自由化,是不满意的。相反的,对于民歌则大有好感。他说,从《诗经》的四言,后来发展到五言、七言,到现在的民歌大都是七个字,四个拍子,这是时代的需要。他说新诗应该精炼、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

也就是说,应该在古典诗歌、民歌基础上发展新诗。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以求得新诗的发展。他还说过:新诗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找到一条大家认为可行的主要形式,确是难事。一种新形式经过试验、发展,直到定型,是长期的,有条件的。譬如律诗,从梁代沈约搞出四声,后又从四声化为平仄,经过初唐诗人们的试验,到盛唐才定型。形式的定型不意味着内容受到束缚,诗人丧失个性。同样的形式,千多年来真是名诗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并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

对于新诗的问题,毛主席在给陈毅谈诗的信中也谈到了,可见他对新诗的现况及其发展前途是极为关注的。信中说:“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从毛主席这些话中,我个人觉得他注意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广大读者”,也就是诗歌的群众性,要新诗挣开知识分子的圈子;另一个是他一而再地赞扬民歌,这与民歌形式的比较齐整、口语化、大众化有关。总括他老人家的意思,是希望新诗的形式民族化一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营养与形式,在思想内容方面反映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伟大现实,最终达到新诗的大众化、民族化。你看,他说“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而不是说“新体诗”,添了一个“歌”字,大有意味可寻。

毛主席是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他用自己的诗词,抒发壮志与豪情,鼓舞起我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斗志。他探讨、评论古典诗词,留心新诗的现况及其未来的发展。念兹在兹,用心良苦。他一生与诗结下不解之缘,虽日理万机,而胸中始终有个诗字在!

(摘编自臧克家著《毛泽东与诗》,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3)#诗词# #我上头条##我要上 头条#

象甲首战落幕,各队再点兵——

四,河南队:

风油精狂魔➕中原饮水机党斐教练,对输给孟繁睿的那盘棋念兹在兹,无日或忘:“我没转过弯来,没想到他还是长兑车——”摆棋给师父柳大华看。

他开局就狂抹风油精,不放过脸上任何一根毛孔的一幕,宛在目前......

汪大师替换曹岩磊,党斐自以为占了便宜——他忘了没有曹石头,就没有去年撞天之运拿到的亚军。

汪大师6胜2负,战绩尚可——师兄洪智敢于在乱军之中空手夺槊,取敌将首级,他却养尊处优俨然以名门正派自居,渐渐失去了血勇之气。

他的加盟,好比队中多了一位中场球员,却少了一位关键时刻,一剑封喉的前锋。

赵金成6胜2负——功夫熊猫不只是国宝,还是快棋制胜的法宝。

武俊强6胜2负——武大郎的表现可圈可点,值得尊重。

何文哲2胜6负——2胜,赢了谢岿和郭中基。

党斐:“我们只要保持团结协作的这股拼劲,还是很有希望的......”

他隐含的意思是,既然去年能拼下亚军,今年未必不能冲击冠军——我滴天呐!

大师的排兵布阵图是:

汪赵武三人如能三战全胜,何文哲自可忽略不计;三人两胜,大不了和对手打平——不行俺就上,俺去年不是赢了吕钦?

大师还是把这件事忘却了吧,忘得越干净越好——换位思考一下下先,敌军遇到你是高兴呢还是高兴呢?

象甲海陵首战,河南队四胜两平两负,阵容存在着莫大隐患——

如果奇迹出现,他们或许勉强能打进前六,再进一步几无可能......

真题解析|江苏A卷真题(八)

36. 旅行实际上可以让“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同时实现。行万里路会________我们读更多的书, 所以旅行是生命中________的内容,也是人生不断自我释放、自我重构的________。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激励 念兹在兹 机缘

B. 引领 多姿多彩 场合

C. 引导 无与伦比 场域

D. 激发 不可或缺 契机

37. 回顾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正是一代代航天人________、顽强拼搏,________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 才有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正是因为________了深海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才能使“蛟龙”“潜 龙”“海龙”遨游深海,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考察,使中国在世界深海科学事业上拥有了发言权。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筚路蓝缕 攻克 突破

B. 锲而不舍 钻研 掌控

C. 披坚执锐 解决 攻陷

D. 身先士卒 破解 控制

38. 一个人走在森林里,膨胀的暖流扑面而来,仿佛热气从暖炉中________而出。随着森林的浓密稀疏, 温热的空气或膨胀或减弱。湿润的凉意令人感到河道的存在,它们虽早已________,但泥土中仍________ 着湿气。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流泻 干涸 残存

B. 汹涌 断流 留存

C. 肆意 枯竭 保存

D. 奔腾 湮灭 残留

参考答案

第 36 题 【答案】 D

【解析】 考察实词和成语的运用。

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根据“行万里路会________我们读更多的书,所以旅行是生命中________的内容” 这个因果关系可知,该空形容的是旅行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A 项“念兹在兹”泛指念念不忘某一 件事情;

B 项“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C 项“多姿多彩”意思 是形容颜色形态多样。三者均不符合语境。

D 项“不可或缺”意思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 不能少一点,符合语境。答案锁定 D 项。验证第一、三空。“激发”我们读更多书、也是人生不断自我释放、自我重构的契机均符合语境。因此本题选 D。

第 37 题 【答案】 A

【解析】 考察实词和成语的运用。

第一空选择的成语应与顽强拼搏意思相近。C 项“披坚执锐”是指将领亲赴战场打仗、形容全副武装, 不符合文意,排除 C 选项。D 项“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也指领导带头, 走在群众前面,不符合文意,排除 D 选项。

第二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体现的是成功掌握了关键技术。A 项“攻克”指战胜,占领、胜利,符合文 意。而 B 项“钻研”指深入研究,不符合文意,排除 B 项。将 A 项带入第三空验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搭配恰当。因此本题选 A。

第 38 题 【答案】 A

【解析】 实词辨析题。

先寻找提示性信息,再对比选项。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所填词语修饰“河道”,A 项“干涸”,B 项“断流”,C 项“枯竭”语义均可, 而 D 项“湮灭”指埋没消灭,与“河道”搭配不当,排除 D 项。第三空,由“他们早已”可知,河道早已没有水,故湿气很少。A 项“残存”指残缺不全的存留下来, 符合文意。B 项“留存”C 项“保存”均无法体现出“湿气很少”的语义,排除 BC。将 A 项带入第一空验证,该空形容热气从暖炉流出来。A 项“流泻”形容光线等像水一样迅速地移动, 符合文意。因此本题选 A。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