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需要吃冷食的寒食节 由来及美食你了解吗

需要吃冷食的寒食节 由来及美食你了解吗

时间:2021-03-02 21:02:26

相关推荐

需要吃冷食的寒食节 由来及美食你了解吗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两天,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这个风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春食、冷食,故而得名。

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相传他曾经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而此时介子推却与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派人请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起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子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山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目的是为了保护森林。实际上可能起源于古代逢季改火的习惯。改用新火必断旧火。再加上春末易引起山火,清明之前告诫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遣饧大麦粥。”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现在寒食节早已不算什么正规节日了,可在宋代时还曾被列为三大节日之一,与冬至、元日并列。历史上的寒食食品多数寓意深刻,种类也很丰富,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棵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寒食节的食品到现在大多已经失传。

姜丝排叉,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品。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蒸菜、甜食、汤等,一定按顺序上。回族人不饮酒,但为了礼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莱是必不可少的。

硬面饽饽,是一种似烧饼大小的混糖戗面火烧,入口有咬劲,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现在已经”无影无踪”。焦圈,形似炸面包圈,色泽深黄,形如手镯,焦香酥脆,常作为另一种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儿的配菜食用。糖卷课,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清真节日食品,主料为山药和大枣,皆有滋补作用,也是一道药膳。

豌豆黄,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豌豆利小便、止渴,和中下气。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原为”御艾窝窝”,后来在明代传入民间,《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窝窝。马蹄烧饼,两层薄皮,内空,形似马蹄,现在已没有售卖的了。

螺蛳转儿,因其形似而得名,旧时小吃店常把当天售不完的螺蛳转儿,用微火烤干水分再卖,烤干了叫”干进儿”,用于下酒,所以北京有句口头语”干迸儿就酒嘎巴脆”。馓子麻花,古名为”环饼”、”寒具”,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代说:”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见馓子麻花的古老。

驴打滚,豆面糕又称驴打滚,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为何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黄豆黏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蜜麻花,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糖火烧,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宝,其中之一就是大顺斋的糖火烧,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来访的外国政要还特意带它回国呢。芝麻酱烧饼,无需多说什么。它的一个兄弟”澄沙烧饼”倒有点意思,因为豆沙馅要从边上露出一些,别名”蛤馍吞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