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长春一汽历史街区 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 我们造出了自己的汽车

长春一汽历史街区 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 我们造出了自己的汽车

时间:2019-11-20 01:01:50

相关推荐

长春一汽历史街区 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 我们造出了自己的汽车

今天要介绍的是吉林省长春一汽历史文化街区,我对这里很有感情,我的毕业实习就是在长春一汽,我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一个月。

吉林省长春市的西南郊,有一片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汽车厂区。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解放”汽车,就是从这里开出来的。

1949年,持续百年动荡的中国迎来了新生,中华大地上百废待兴。为了实现民族工业的振兴,共和国决定建一座自己的汽车工厂。由于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有一定的重工业基础,铁路交通有便利,专家组最终选定,在长春建立第一汽车制造厂。

已是耄耋之年的王凤阁老人是第一批进厂的工人,王凤阁老人操着东北口音说,那年我20岁,参加工作就已经八年了,我也没看过几台汽车,中国人没有啊!造汽车,那是全国人民的一个梦想,我们国家要强盛,中国人不受欺负,就得啥都得有。

那个时候,马路上跑的十万辆汽车中,没有一辆是中国人生产的。在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实现“全国人民的一个梦想”,成为了年轻人的奋斗目标。林水俊和老伴张慧明分别来自福建和四川,他们都是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林水俊从清华大学汽车专业毕业后,坐火车来到长春,从那一刻起,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一汽人。

在当时,出于工业化的建设需要,国家制定了率先生产载货汽车的方案。可在此之前,中国从来没有自己生产过汽车,大部分的机床设备都是苏联援建的,技术人员看不懂。于是,学习俄语,弄懂说明书,就成为一汽人的首要任务。

最困难的是什么?林水俊老人回忆说,就是名词不统一,就比如很简单的一个东西,现在我们叫电圈,但是我们以前工厂里面没有过什么电圈,跟苏联的名词有时候对不上号,所以一定要把它统一起来。要统一起来,这东西就比较难了,要找好多资料。

要把专业术语翻译成普通工人都能看得懂的说明书,难度极大,大家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俄语上。林水俊老伴张慧明回忆说,当时大家劲头很足,我们吃饭时在工棚里吃饭,排队的时候,你会看见每个人手里都拿个小纸条,背俄文单词。所以在我们脑子里,好像没有“困难”两个字,在我们生活中,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林水俊老人补充说,因为当时我们没有想到别的,就想怎么样为国家赶快建设起来。

那时的汽车厂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几乎人人手里都提着个书包,大家夜以继日地学习,不仅初步掌握了汽车制造的基础知识,还学会了操作机床、驾驶汽车。1956年7月14日,第一批生产出的12辆“解放”卡车,从一号大门缓缓驶出,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当时,开了20多年外国车的马国范师傅,被选中驾驶第一辆“解放”卡车。为此,他激动得又是剃头又是刮脸,这件事情后来被写成歌曲《老司机》,在十里车城传唱至今。

一汽老街居民刘成福激动地回忆说,当时我们在下面队伍里边,准备花束,准备彩纸,准备苞米、高粱、大豆,表示丰收的意思。车一来,我们就往车上撒,特别激动的心情。

那一天的长春,到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道路两旁,争先恐后地目睹国产汽车的风采。清脆的喇叭声,震动了人们的心灵。从此,这辆绿色的“解放”卡车成为了中国人的强国记忆。

直到今天,汽车厂展览馆里给孩子们讲述的,仍然是老一辈奋斗的故事,那些风云往事,不仅凝聚了前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把中国人迎难而上,无所畏惧的气魄,传承了下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