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纪录片《高十》及背后的故事:他马上要参加第10次高考 值吗?

纪录片《高十》及背后的故事:他马上要参加第10次高考 值吗?

时间:2023-06-23 05:42:19

相关推荐

纪录片《高十》及背后的故事:他马上要参加第10次高考 值吗?

高考在即,千万考生即将迎来他们改变人生道路选择的第一次大考。据报道: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比去年增加了40万,时间上还因为疫情推迟了1个月,因此显得更为特殊。

这里,鹿鹿给大家介绍一部和高考生相关的纪录片《高十》。这部片子本身时间并不长,才不到半小时。但跟踪拍摄用了三年。里面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鹿鹿顺便也和你聊聊拍摄背后的故事。看完后,或许你会对如何看待高考这件事有不一样的想法。

纪录片《高十》

第一,先给大家讲一下拍这部片子导演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高十》的拍摄者是何汉立,他选择拍摄这一题材并非偶然。因为1月,广西电视纪录片部成立,而他加入了这个大集体。

编导何汉立的工作集体照

一个月后,他得知自己的初中同学唐尚珺即将参加高考,前面唐尚珺已经读了8年的高中。于是他决定拍摄“高八”这个选题,作为自己人生第一次纪录片创作。

他们的初中毕业照

可是,因为题材涉及“高考复读生”,比较敏感,并未获得单位批准,只能以个人身份来跟踪拍摄。

在拍摄时,他想直接联系采访相关学校,也被婉拒。只能趁放假,学生进出比较杂乱时,偷偷和唐尚珺溜进他所上的复读学校,进行拍摄。

唐尚珺在教室写下自己的理想

在随唐尚珺回家过年拍摄时,也只能说自己对他们这边春节的民俗比较感兴趣,而隐瞒下自己真实的拍摄目的。他还帮唐尚珺的父母收割了一天的甘蔗,体会到了农活的辛苦。

唐尚珺家以种甘蔗为生

他从开始跟踪拍摄唐尚珺,到成片,本来的“高八”,因为唐尚珺不满意自己的高考成绩,又复读了两年,因此变成了现在的“高十”。也就是说唐尚珺在参加高考时,已经读了的高中。

在三年跟踪拍摄期间,他一共花了9000多元,还包括资助唐尚珺一家去北京旅游的费用。

唐尚珺一家在北京旅游

这部片子拍出来后,获得了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奖、广西广播电视奖等一系列奖项。他自己觉得本来是被毙掉的反面题材,拍成了励志片,还能与广大观众见面,实属不易。

编剧何汉立

第二,再给大家讲讲纪录片中的主人公唐尚珺的故事。

他从就开始瞒着家里人复读,只因为他想上中国科技大学。

复读生唐尚珺

而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时连三本线都达不到,被父亲送到南宁市一所技工学校学手艺。后来他偷偷退学,拿着家里人给他的学费,找到广西钦州的一所中学开始了复读生活。

唐尚珺的教室

他出生农家,家里并不富裕,主要以种甘蔗为生,家中姐弟五人,他是父母的“老儿子”,父母也都年近古稀之年。

唐尚珺的母亲,67岁

,是何汉立跟踪拍摄他的第一年,也是他“大学毕业”工作后,第一次回家,因此心情极其复杂。既盼着回家,又有几丝担心谎言被戳穿的惶恐。

家中的父母一如既往地操劳着,母亲下河洗着衣服,父亲默默忙着收拾屋子外的水沟。

父亲因为儿子今年也能“挣钱独立工作了”,因此对未来也有了新的安排,打算翻新老屋外的排水沟,把拉了几十年甘蔗的老牛卖掉,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也干不动了。

唐尚珺的母亲在河边洗衣服

唐尚珺的父亲在修屋外的排水沟

而唐尚珺,把自己读补习班攒下的500元补贴,作为自己工作的“辛苦钱”交给母亲。虽然钱不多,但看得出来,母亲是为儿子懂事孝顺,感到欣慰而开怀。

母亲接到儿子的“辛苦钱”笑了

这一切,都透着普通农家生活的温馨与平静。唯一感到不安的是唐尚珺。

他在初五和家人的吃散席饭时,喝多了。借着醉意,他嘴里念叨着“dream、dream”,并对着镜头说:我现在都怀疑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

唐尚珺有些迷茫多年的坚持是否正确

是啊,这个已经参加了六次高考,一心想上中科大的“老男孩”内心也对自己这么多年的执著,有几丝动摇。他拿起吉他,哼唱着那首筷子兄弟的《老男孩》:“…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这首歌似乎也是他此刻的心声。

他弹着吉他,大声唱着《老男孩》

初七过后,唐尚珺离开家人去“上班”,实际上是回学校继续复读。

唐尚珺继续回学校复读

,他考了563分,照顾分10分。觉得自己没考好,上不了一本。

,他考上了吉林大学,但因为觉得调剂的专业不好,再次复读了。

,他考了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在老师的劝说下,他决定去北京上学。此刻,他终于能放下心理包袱把自己读了十年高中的事告诉父母,并决定带父母去北京看一看,因为这是他童年的梦想。

学校的喜报

母亲当然是开心的,尽管不识字,看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沧桑的面容绽放出笑容,但却莫名让人感到心酸。她说:“生有时,死有日。”

唐尚珺的母亲

原来,此时唐尚珺的父亲已经诊断为肺癌晚期,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大家的心情已经不在唐尚珺上不上大学,去不去北京这件事上了。

在医院里,大家围在父亲的身边,眼泪都哭干了。唐尚珺突然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考上大学都不重要了。

在编导何汉立的资助下,唐尚珺终于和父母去了北京。爬了长城、吃了烤鸭、逛了鸟巢,去了天安门,还在中国政法大学门口留了影。

影片的结尾说:唐尚珺9月份办理了助学贷款,并开始在餐厅兼职边学习边打工。10月份他的父亲在医院做全身化疗。

影片就这样结束了,然而现实生活并没有。因为父亲的病危,他看到,网上有复读班在招兵买马,于是为了2万元奖金,他退学回去复读了。一年后,父亲去世了。

,他高考没有发挥好,考了570多分。于是他仍旧选择复读,再次参加高考,考了619分,因为不是中国科大,他没有去,还是选择复读。,他以646分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录取,据说还是放弃了,决定再战科大。

第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小人物的故事。

片中导演其实还介绍了一个作为唐尚珺同龄人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太短,只有几个镜头和几句话。但我觉得,却比唐尚珺的故事更有普遍意义。她就是片中唐尚珺的小学同班同学黄小谊。

唐尚珺的小学同班同学黄小谊

唐尚珺去镇子赶圩(赶集)买点年货,她正好在那里摆摊,卖纸钱香烛。随着唐尚珺话外音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她这几年的经历。

她成绩不是很好,因此高考之后,读了个专科,学了点技术,眼镜厂电子厂都做过。在广州打工四、五年后回老家相亲,然后就结婚了。

这个女生现在已经是一个三岁左右男孩的母亲。她边忙着生意边看顾着身边的孩子,脸上有一种对现状认命的满足感。她说:“就希望小孩帮我们圆满那个大学梦吧。”

三个同龄人,又分别是同学,但他们的人生道路从高考后,就已经不一样了。

如果不是唐尚珺在第一年高考失利从技工学校退学,选择复读,可能他会重复黄小谊的命运。读完技校,找一个每月2、3千元的工作,几年后安排回老家相亲,然后结婚生子吧。

毕竟唐尚珺家境贫寒,又没有过硬的本科学历,不是重点大学毕业,作为这样技校毕业的专科生,哪里不是大把大把的,能找到什么出路呢?所以他才想用“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摆脱“农村这个圈子”。

他的初中同学何汉立,则代表了另一面。高考考的还不错,进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大学,虽然不是清北这种超一流名校。但大学毕业后进到广西电视台工作,比读技校专科毕业,四处打工的黄小谊,在事业的起点上已经高了许多,更不用说还没上大学的唐尚珺了。

看到这里,似乎也能理解唐尚珺为何如此执著于名校的光环了,他不仅是想摆脱现有自身身份的桎梏,更想远远摆脱这个圈子。因为穷人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所以他能为了父亲的医药费,选择拿2万元奖金,重新复读。

我们无法为他参加十次高考的选择做出判断,但是,是“知识改变命运”,不能狭隘地认为是“高考改变命运”啊。毕竟他也是作为底层青年,在对改变自身命运进行着自己的抗争。

很少有人会像他那样坚持十年,但每年参加高考的非应届考生还有90万,他们也一样在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着。

但是,难道改变命运除了高考,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吗?我想,这也许是需要更多人努力思考的吧!

5月的人大会上,李克强总理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国家人均年收入是30000元左右,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

唐尚珺的坚持固然值得敬佩,但是,如果社会能有多渠道的上升空间助力给那些“寒门学子”,是不是也能让他们除了高考上名校来改变命运,还有更多的路可以选择呢?如果有更多渠道能助力给那些挣扎在1000元边缘的民众,是不是他们也能改变命运呢?

有想法的朋友,可以留言给鹿鹿,看看大家怎么看待这样的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