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纪录片人的“韧性”背后 有着怎样的脱贫故事?

纪录片人的“韧性”背后 有着怎样的脱贫故事?

时间:2019-08-23 19:00:33

相关推荐

纪录片人的“韧性”背后 有着怎样的脱贫故事?

很多人都有一个田园梦,与日月星辰为伴、和一砖一瓦诉说往事。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却很难想象乡村中挣扎在温饱线上,迟迟不能脱贫的人的生活状态,“那里有真实也有残酷,有感动也有愤懑”。

不久前,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获得“评委会最佳作品奖”的《出山记》,在影院上映以来引起不俗反响。长期以来,导演焦波始终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乡村和普通农民群体,这次,他用一年多时间凝视一个村庄的变迁,给观众带来一个关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

“情”与“理”的权衡

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其中,石朝乡大漆村是乡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庄。电影《出山记》便将镜头瞄准大漆村,讲述村中山民翻越脚下大山,战胜心头“大山”的故事。

该纪录片主要围绕三个主人公展开,面对阻碍村民脱贫的重重大山,他们心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诉求,正是这些不同思想的角力,也从侧面反映着脱贫攻坚战面对的现实百态。

村民申周是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由于家中贫穷没能成家,一心想外出创业,带着父母进城生活;申学科是村里的孝子,父亲身患重病,他不得不背着父亲往返于山上山下求医,因而他积极争取道路建设;大漆村村支书申修军,是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主力,但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对于交通建设占用农民房屋和土地、搬离大山等问题的质疑,成了其开展工作最大的难题。

无论是出于对外界的恐惧还是故土难离,起初村民们对于“走出大山”大都心存疑虑,“出去外面我活不下去”之类声音在片中多次出现,片中申周父母的不舍,也是千万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的不舍。由此,《出山记》讲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个脱贫的故事,还深度照拂着农民与土地、人与故乡的情感。

中国人安土重迁,对于村民来说,“出山”成了一场关于脱贫的“理”与对故土的“情”的权衡。层峦的大山虽然困住了他们迈向繁荣的脚步,却给了他们繁衍的土壤以及可以落脚的家。然而人和土地并不能永远共生,当脚下的土壤无法养育他们的时候,这种无奈在镜头中化为了一丝挥之不去的乡愁。

种种现实的思量让“走出大山”变得复杂,也将脱贫攻坚变得更有重量。焦波的镜头并不是只聚焦于脱贫攻坚的困难面,也对准了农民们在离开大山后的生活。影片最后,当初许多执意不肯离开的人,也来到了城市。

他们抉择背后经过了哪些思想较量?

当影片中“出山”村民的笑脸与五光十色的城市背景融为一体时,观众或许已经得到了答案。

远方和关注远方的人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论坛上,嘉宾们讨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30岁之前能不能拍纪录片?”而在焦波看来,纪录片创作虽需要阅历、知识和文化的积累,但与年龄无关的情怀更为重要。

自《乡村里的中国》之后,六年扎根六个乡村,拍了七部片子,焦波带领摄制团队奔赴山里乡间,在泥土里种植出一个个鲜活故事。从江苏宿迁拍摄《大众村》,到前往四川宜宾拍摄《五世同堂》,再到这部在贵州遵义取材的《出山记》。令焦波感到欣慰的是,团队中的85后、90后年轻人没有一个离开,“在这样浮躁的时代,还有年轻人肯整天在村子里摸爬滚打,留住中国乡村发展的记忆,是纪录片发展之幸”。

有学生曾请教焦波纪录片创作如何维持与拍摄主体的关系,并挖掘出故事?焦波笑着回应:“你看我像不像农民?”

不论是驻村373天拍摄而成《乡村里的中国》,还是长期蹲守换得一个“出山”故事,焦波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平视”他们镜头里的人物。

10月,摄制组进驻大漆村,并在“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村庄一住就是一年多,与村民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村里就是个小社会,每天发生着很多精彩的故事。”村民们在镜头面前行动自然,就算争吵、抱怨也没有回避。导演也不评判和指摘人物的选择,只凝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叙事主体的‘平等交流’,让故事自然发生”是焦波创作的惯有逻辑。

脱贫攻坚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和必然要求。作为全国扶贫攻坚战役的主战场,贵州,如何脱贫攻坚?回到创作主题,焦波制作《出山记》初衷便在于,要展现出脱贫步伐中真实的人物和故事。片中并没有简单宣扬“出山”的种种益处,展示搬迁的成果和效率,而是在冷静叙事中,真实挖掘普通群众的内心情感。

《乡村里的中国》中,张自恩作为村支书一直被乡里的家长里短包围着,整天忙着处理鸡毛蒜皮的纠纷,而在《出山记》里,同为村支书的申修军日子过得更为“硝烟弥漫”。从《乡村里的中国》中村民杜深忠对土地、农民工进城等引人热议的论述,到《出山记》里镜头不惮于展示的矛盾冲突,焦波保留着自己一贯将现实思辨埋进纪实叙事的风格。

底,大漆村易地扶贫搬迁91户400人,脱贫292户1292人。诚如白岩松所说,《出山记》是一面镜子,它让大家通过庞大的数字,看到数字背后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脱贫故事。

同样是创作过“扶贫”题材纪录片《落地生根》的导演柴红芳认为,现实类题材的纪录片,中国乡村有着纪录片人取之不尽的素材。“纪录片人‘进山’,是为了更多的人‘出山’。”

在焦波的纪实世界里,唯有真切地关注“远方”的人,才能获得“远方”的回应。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