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清明寒食是为了纪念谁 清明寒食节来历

清明寒食是为了纪念谁 清明寒食节来历

时间:2020-09-23 13:27:20

相关推荐

清明寒食是为了纪念谁 清明寒食节来历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吴潜《满江红 金陵乌衣园》

介子推的死太过悲壮,但却不值得弘扬…

今天是寒食,明天就是清明。

这两个节日,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春季禁火习俗”和“祭祖习俗”。但后来分别被称为寒食和清明,却与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有关了。

历史上,关于介子推“割股奉君”和“抱母浴火”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不想再展开叙述。我要说的是,介子推的死,除了令人唏嘘,实在没有可值得弘扬的精神可言。相反,却可以用不清、不明、不忠、不孝来概括悲剧的起源。

说其不清,是因为他追随重耳实际是期望得到丰厚的回报,比如高官厚禄,这其实是在他“割股”时就已经设下的筹码。一旦达不到目的,便恼羞成怒,执气使性,拂袖而去;

说其不明,是因为他最终不了解晋文公。成为晋文公之前的重耳,尽管磨难重重,甚至饥寒交迫,但他仍然是纨绔子弟出身,他喝那碗肉汤时,根本不可能体悟介子推的割股之痛;而当重耳成为了晋文公,身边幕僚如云,他忘记了主动选择边缘化的介子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当时,他甚至可能认为介子推早已不在人世。介子推不明白这两点,直接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可谓不明;

说其不忠,是因为他对晋文公的背叛。重耳取得成功后,介子推更应该主动靠近“老领导”,为他保江山出力献策。他甚至明知道晋文公身边有奸臣和小人,却不去忠言直谏,而是选择了逃避。至于后来的死,则更是将晋文公陷入不仁不义之境,这不是人臣之忠;

说其不孝,是因为他不该让白发老母陪他葬身火海。他完全可以暂时放下自己的面子和名节,先践行孝道保全自己的母亲。也许三国时期的徐庶就做的比他好。

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介子推的老家后来只是用了“介休”这样一个没有褒贬意义的中性词做地名,更显得意味深长。

但是,历史是最不好评论的。逝者已矣,在这样一个祭祖怀先的节日里,我们还是祈祷介公安息。也愿后世之人从古人身上汲取教训,为人处世要清明旷达,不能做愚顽不化的“一根筋”。

清明节,俗称寒食(节),其实寒食节与清明相差一两天。相传晋文公多次请饱学之士介子推做官,但其不应,为逼其下山,将山三面放火留一面,但介子宁愿烧死也不逃离而被烧死。晋文公感其高节,立此日全国不得生火吃冷食,因此日与清明相差一两天,演化至今就合而为一了。

清明节为什么总是按阳历计?

清明,既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是一个节气,它还与另一个民间传统节日——寒食——密切相关。

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节日,寒食与清明一样,是按照农历计算的。寒食是冬至后105天,清明是冬至后第108天。现在,一般都是将寒食放在清明前一天,今年的寒食就是4月3日,清明是4月4日。

因为这两个节日,都是依照冬至计算的,如果不是遇到闰月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都会演在公历4月5日前后,好像就是按公历计的一样了。

清明节的来历?

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扫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从唐朝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这种仪式,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培墓是极为重要的祭奠仪式。

清明节并不是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不可肯出山,被王放火烧死,后王悔,遂把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寒食节这一天家家户户不得烧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剩下的冷饭(寒食)。

​片雪从未疑自谁

​漫天遍野何惧飞

​待得春雷惊鸿坠

犹梦​银装向玉堆

​寒食清明谷雨垂

百年​时序杏花肥

沧海岂是孤影泪

桑田​万里青丝衰

——壬寅三月次怀曲江二首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杜甫 曲江二首 其一

从春秋始,寒食节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在唐代,寒食清明是官方规定的小长假,开元二十四年规定四天假期,到了贞元六年,假期延长到七天。

每逢假期,人们借着上坟扫墓饮酒作乐,由于酒风太盛,许多官吏耽误职守,唐玄宗不得不出台禁酒令:“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与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大意是说,只顾着饮酒宴乐的人,现任官员不论过去功勋,连续三年考核只能排末尾,若是平民,就责打一顿。此后各朝曾多次下令,不准在扫墓踏青时饮酒大醉,但效果并不明显。

如今的清明时节,有些地方还延续着摆家族宴席的传统。不论怎样,人们纪念逝者,享受当下的追求亘古不变。

清明节的由来也是一个悲伤感人的故事[泣不成声]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有的说是前两天),由于时间相近,人们便习惯地把两个节日当作一个节日。其由来,取意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悼念功臣介之推的故事。

晋公子重耳未继位之前,遭遇晋献公的追杀,逼迫流亡国外。介之推与狐偃、赵衰等一批老臣,与重耳患难与共,吃尽了苦头。

流亡途中,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饿,跟随他的大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此时,介之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当重耳得知肉的来历后,不禁流下了眼泪。

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也就是著名的五霸王之一晋文公。他重赏了有功之臣,唯独忘了介之推。很多人为介之推鸣不平,然而介之推却不申辩,背着老娘隐居深山。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派人四处寻找介之推母子。打听了很久,听说在绵山一带隐居,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之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到介之推的身影。

火熄后,人们发现介之推与母亲紧抱一棵大树,被活活烧死。

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便下令厚葬介之推,并将此山易名为介山。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三天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并晓谕全国,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吧[谢谢] 怀古趣闻持续更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