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大全

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18-09-06 04:09:18

相关推荐

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大全

《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由[美]梯利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7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历时四个半月140天的攻坚战

历时四个半月140天的攻坚战,终于粗犷的啃下了这本书。9月30日到手,月15日(元宵节)读完本书。本书中有意思的观点与论述数不胜数。

——P261第二编 中古哲学>第六篇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第三章 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第一节 神秘主义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二):哲学史入门

补标: 哲学史初涉,也就是整个哲学领域的初涉。 建议还是从邓晓芒开始。哲学用词是相对机械的(且理解为严谨吧),诸如:观念、理念、经验、这些常用词在哲学里都负荷着巨大的信息量,它们的词义是精确孤立排外的。因此翻译的细小差别可能会带来概念上的模糊。如某一章的词汇A在另一章用词汇B表示,初读就需要花大量时间印证他们是否为同一词…其实是有些繁琐低效的。(纠结痛苦又十分有趣!) 所以强烈推荐用母语写就的哲学史入门,之后再读译著。 令:读史得以认识思想发展之紧密…一开始就海德格尔究竟能收获多少?记得霍布斯到笛卡尔我卡了两天多,可收获是殷实的(现在又忘差不多了)…细细嚼是关键中的关键。 3.24贝克莱心外无物 3.26莱布尼茨单子目的终极因的德谟克利特(很像机械唯物的客观唯心88;启蒙运动 4.17 增订本部分打算找更新的哲学史来看了。总结就是,近代哲学的脉络得很清晰。师傅领进门,感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三):如何证明“我”的存在?

1.一件事未做前,不应想太多,去做好了,世界不仅仅只是按人头脑虚构的无限可能性的世界,去体验。 2.学哲学,对生活、学术、思维逻辑影响大,能清空刻板印象,怀疑这个世界。表象——本质,短暂——永恒,伦理道德……,一个观点的逻辑论证很有意思。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多是一种流水线式的从众生存,和刻板的道德,在多元化今天的中国,会有动荡和冲突,大众和社会应该有怎样的伦理体系?世界是传承的,是有规律的,还是不断被重新创造,不断有新的发展——如果是动态平衡,那动态是表象或心理材料,平衡是心理主观臆断还是结果判断或主观期待,世界是精神的表象?……

3.不断发问,必须要借助框架助分析,站在巨人肩膀上(读经典),从不同角度(然后每一个角度都探索到极致。崩溃的边缘,世界的边缘。) 4.此书我不大看得懂,我却有很多不足,要踏踏实实看书,勿天天想太多,又不看书,不和别人比,和自己比,一本书未看前不应评论,看了一遍后也要辩证思维,不要怕名家,要和名家对话。

5.这个时代需要有打破常规的“异端”学术,去做开拓者和引路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四):好大一本英汉互译词典

耗费了大半个月的青春,可算读完了这本毫无感情的工具书,感觉自己仿佛读完了一本厚厚的词典。

这还是第一次,在合上一本其实颇有水平的学术著作之后,我居然一点儿都感受不到心灵方面的震撼与情感方面的激动,反而只能体会到一种“妈耶,终于结束了”式的如释重负……

这本书中,起码有一半的内容属于完全没有必要出现的冗余废话。这主要是由于,为了严谨工整,作者强行在所有哲学家的思想上花费了相同的笔墨,强行把这些所有的思想嵌入了一个讲真粗糙到了极致的框架里——不论实际上这些哲学家思想的好坏多寡,也不论这一框架是否真的适配哲学家们的观点。

因此,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时刻都在遇见来回滚动的车轱辘话,就仿佛在一刻不停地原地打转,让人阅读体验瞬间归零。

不过,或许正因为此,在某些赫赫有名的、真正改变了哲学史方向的大人物登场的时候,读者反而不得不精神一振,因为此时,面前文字的信息含量和思想内涵和那些纯属写来凑数的平庸之辈相比,实在是泾渭分明。

一时间,我竟无比深刻地体会到了唐伯虎当年点秋香的心情。

但这些零星分布在这本大部头角角落落的片段之所以能够如此地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主要还是得归功于历史上的哲学大家,而非这本书本身。因此,它们无法说服我为这本词典给出一个高分。

……主要是,我之前看完罗素的哲学史之后,大力批判了一通它过分主观的问题,然后毫不留情地给了它一个三分。

此番特意前来补充阅读梯利,本来是希望这个版本能与罗素互为补充——谁知梯利在此表现出的水平不及罗素远甚……

唉,我对它,实在是给不出一个比罗素的哲学史更高的分数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五):《西方哲学史》哲学无用

“哲学无用”这样的标题很有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但自打接触哲学阅读以来,这也是听到的最多的一种说法。有位朋友说,哲学多是形而上的探讨,与实际生活无益;有朋友说哲学思考的问题太过终极,让人会陷入深渊;更多的朋友则是认为哲学枯燥无味,读起来晦涩难懂。

对哲学阅读的兴趣始于两点,其一是在读完《苏菲的世界》之后,看到了许多的亮光,这些亮光是不曾在别的书中找到的;其二是在那个时间段里也一直想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深入阅读。有些事情总是会奇妙的组合在一起,所以顺着这个奇妙的组合就选定了哲学。有些哲学类的书阅读速度比较快,也很有收获,有些则很慢,每次打开也许只能翻看几页,收获也颇有限。不过在阅读上,我觉着没有量的累积是很难形成清晰的认知的,所以也不很在意那些读过去却并不很懂的文字内容,因为有许多次的类似经历——好早以前书中的某些零星文字会在某一刻略有所悟。

哲学是很成体系的,每一种哲学思想都有着其承前启后的历史价值,所以在阅读哲学家著作的同时也在一边进行着《西方哲学史》的阅读。知道一位哲学家著作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他的思想大有好处,要不然我们也会经常问出“灵魂三问”,他的思想源自哪里?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参考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有位朋友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哲学是精神的鸦片,是会让人上瘾沉迷的。目前对这句话的感悟基本停留在文字审美上,沉迷上瘾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因为哲学阅读真是苦不堪言,最主要的是那些盘桓在脑海里的问题,越想越是混乱。这个时候总有一个声音会说,不看不就行了?

不行的,不行的,这无非是一种逃避,自以为避开了烦恼的根由,但人生的烦恼又怎么会是来自哲学呢?人生本就有许多烦恼的问题。这一生的长度我们基本人人平等,有人20岁开悟,有人100岁开悟,这一生的差距自然清晰可见。

为求一个明白,这是每一个人的贪念也是人生的基本诉求,拨开迷雾的万里霞光是在乌云里孤独前行者的方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