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一种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19-04-02 15:56:19

相关推荐

一种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电线电缆产品,都要求电线电缆的表面需要打印制造厂名称、产品型号、额定电压等连续标志。一般来说,线缆表面打印要求应符合相应的线缆产品标准要求,国内线缆产品表面打印还应符合gb/t6995-《电线电缆识别标志》。目前,电缆产品表面打印方法主要有接触式和无接触式,其中,接触式标识方法主要有油墨印字轮方式、色带印字及及热压印字轮热压印字,无接触式标识方法主要有喷码机印字和激光打标机印字的方式。

其中,电缆印字机因其成本较低及印字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缆表面印刷领域,随着电缆的高速押出,油墨的温度亦会不断上升,当油墨的温度过高时,油墨将无法通过印刷设备附着于电缆表面,此时,则需要工人停机更换上新的油墨以便设备可以继续工作,同时,工人更换油墨后,印刷设备上附着有较高温度的油墨的部位还需进行清理。不仅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还提高了经济成本,同时,油墨温度过高还会降低油墨的粘度,导致电缆表面的字迹出现模糊不清等情况,印刷次品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缆表面印刷设备在高速押出电缆时,导致油墨温度升高至无法正常印刷温度,进而导致印刷效率低下、印刷成本及次品率均较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其包括:

印刷机主体,印刷机主体具有油墨槽;以及

冷却机构,冷却机构包括风冷组件、冷却管道组及冷却液驱动组件,风冷组件包括互相临近设置的风冷散热器及风冷驱动单元,风冷散热器及风冷驱动单元分别设置于印刷机主体上,冷却管道组具有容置于油墨槽内的盘曲段,冷却管道组一端连接于冷却液驱动组件,冷却管道组的另一端连接于风冷散热器的进水口,风冷散热器的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于冷却液驱动组件。

优选地,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印刷机主体上的若干搅拌单元,各搅拌单元分别等距阵列于油墨槽的上方且均临近油墨槽的槽底。

优选地,任一搅拌单元均包括搅拌电机及搅拌叶片,各搅拌电机分别设置于印刷机主体上且均等距阵列于油墨槽上,各搅拌叶片一一对应设置于各搅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

优选地,风冷散热器包括上水箱、下水箱及若干冷却水管,各冷却水管均等间距设置于上水箱及所述下水箱之间。

优选地,进水口开设于所述上水箱,出水口开设于所述下水箱,冷却液驱动组件的输入端连接于出水口,冷却液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于冷却管道组。

优选地,上水箱及下水箱均为铝制水箱,各冷却水管均为铝管。

优选地,风冷散热器还包括排液阀,排液阀设置于下水箱的底部。

优选地,风冷驱动单元包括支撑架、风冷电机、隔离网及风冷扇叶,支撑架设置于印刷机主体上,风冷电机及所述隔离网分别设置于支撑架上,风冷扇叶设置于风冷电机的动力输出端,风冷扇叶临近风冷散热器。

优选地,冷却液驱动组件包括缓冲座及冷却液驱动泵,缓冲座设置于印刷机主体上,缓冲座上设置有缓冲件,冷却液驱动泵设置于缓冲件上。

优选地,冷却管道组为铜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一种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可以在电缆印刷设备高速押出电缆时,防止油墨温度过度升高。避免因油墨温度过高而对电缆的印刷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节约了因油墨温度过所需要更换油墨,降低了经济成本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刷成品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a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的b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的c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一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其包括印刷机主体(图未示出)及冷却机构100,印刷机主体具有油墨槽200。

需要说明的是:油墨槽200用于存储印刷用油墨;冷却机构100用于将油墨槽200内油墨的热量传递至外界,起到降低油墨槽200内油墨温度的作用。降低油墨的温度可以避免油墨因温度过高而无法在电缆上正常印刷,提高了成品电缆的印刷良品率,同时,还可以免去工人因油墨温度过高而更换油墨所消耗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3,图3为图1中的a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冷却机构100包括风冷组件110、冷却管道组120及冷却液驱动组件130,风冷组件110包括互相临近设置的风冷散热器111及风冷驱动单元112,风冷散热器111及风冷驱动单元112分别设置于印刷机主体上,冷却管道组120具有容置于油墨槽200内的盘曲段121,冷却管道组120一端连接于冷却液驱动组件130,冷却管道组120的另一端连接于风冷散热器111的进水口1114,风冷散热器111的出水口1115通过管道连接于冷却液驱动组件130。

需要说明的是:风冷散热器111用于扩大冷却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液的冷却效率,同时,风冷驱动单元112还将产生主动吹拂风冷散热器111的气流,进一步提高冷却液的冷却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冷却油墨的效率。冷却管道组120的盘曲段121呈“s”型,增加了冷却液在油墨槽200内的流动行程;如此,冷却液在盘曲段121内流通时,可以与油墨槽200内的油墨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大大地提高油墨槽200内油墨的冷却效率。冷却管道组120还具有外露于油墨槽200的外接段122,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外接段进入盘曲段121内与油墨进行热交换,与油墨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外接段重新进行冷却。

具体地,冷却液驱动组件130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与风冷散热器111的出水口1115相连接,冷却液驱动组件130的输出端通过冷却管道组120的外接段连接于盘曲段121的一端,盘曲段121的另一端通过外接段连接于风冷散热器111的进水口1114。

需要说明的是:风冷散热器111的进水口1114的水平位置相较于出水口1115的水平位置较高,冷却液可以在自重的作用下自动流动至出水口1115,减轻冷却液驱动组件130的工作压力,进而增长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的使用寿命。为了进一步增长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的使用寿命,采用冷却液先冷却后传输的方式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温度较高的冷却液流动导致冷却液驱动组件130温度过高,进而很容易导致冷却液驱动组件130的损坏。

具体地,风冷散热器111包括上水箱1111、下水箱1112及若干冷却水管1113,各冷却水管1113均等间距设置于上水箱1111及所述下水箱111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各冷却水管1113均有一端连通于上水箱1111,各冷却水管1113均有另一端联通与下水箱1112,各冷却水管1113互相平行且任意相邻的两冷却水管1113间的间距相等;如此,可以确保风冷驱动单元112产生的气流可以对冷却液进行均匀的降温。提高冷却液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

优选地,进水口1114开设于所述上水箱1111,出水口1115开设于所述下水箱1112,冷却液驱动组件130的输入端连接于出水口1115,冷却液驱动组件130的输出端连接于冷却管道组120。上水箱1111及下水箱1112均为铝制水箱,各冷却水管1113均为铝管,冷却管道组120为铜管。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铝制水箱、铝管有利于冷却液更好地与油墨及空气进行热交换。提高了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的油墨冷却效率。

具体应用时,与油墨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通过进水口1114进入上水箱1111,然后冷却液将在重力作用下经冷却水管1113的引导流动至下水箱1112,此时,经由出水口1115流出下水箱1112的冷却液的温度较最初经由进水口1114进入上水箱1111的冷却液的温度将得到明显的降低,温度降低后冷却液将通过冷却液驱动组件130重新泵送至冷却管道组120内。

具体地,风冷散热器111还包括排液阀1116,排液阀1116设置于下水箱1112的底部。排液阀1116用于排放冷却液,以便对冷却液进行更换。便于操作人员对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进行维护。

请一并参阅图4,图4为图1中的b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还包括设置于印刷机主体上的若干搅拌单元300,各搅拌单元300分别等距阵列于油墨槽200的上方且均临近油墨槽200的槽底。

需要说明是:搅拌单元300用于搅拌油墨槽200内的油墨,尽可能减小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的油墨与油墨槽200内各处油墨的温度差,提高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的油墨冷却效率。以油墨槽200的中心位置所在平面的左侧的各搅拌单元300与以油墨槽200的中心位置所在平面的右侧的各搅拌单元300互相对称相等;确保各搅拌单元300的搅拌区域互不干扰的同时尽可能最大化油墨槽200内各搅拌单元300的工作效率及工作效果。

具体地,任一搅拌单元300均包括搅拌电机310及搅拌叶片320,各搅拌电机310分别设置于印刷机主体上且均等距阵列于油墨槽200上,各搅拌叶片320一一对应设置于各搅拌电机310的动力输出端。具体应用时,搅拌电机310用于驱动搅拌叶片320,搅拌叶片320起到搅拌油墨的作用。

更具体地,搅拌叶片320为螺杆螺带式搅拌叶片320,螺杆螺带式叶片所占空间较小,同时,采用该叶片不仅搅拌均匀度较高,还可以提高搅拌效率。进而有效地降低油墨槽200内各处油墨的温度差,有效地提高了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的油墨冷却效率。

优选地,搅拌单元300还可以采用电机驱动端部设置有搅拌叶的搅拌辊(图未示出)的方式对油墨进行搅拌。使用搅拌辊对油墨进行搅拌,可以产生更加强大的搅拌力,有助于温差不同的油墨快速地进行热能交换,平衡油墨槽200内各处油墨的温度。进而提高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的工作效率。

请复参阅图1及图3,风冷驱动单元112包括支撑架1121、风冷电机1122、隔离网1123及风冷扇叶1124,支撑架1121设置于印刷机主体上,风冷电机1122及所述隔离网1123分别设置于支撑架1121上,风冷扇叶1124设置于风冷电机1122的动力输出端,风冷扇叶1124临近风冷散热器111。

需要说明的是:风冷电机1122用于驱动风冷扇叶1124旋转,产生一股风速稳定定向吹拂风冷散热器111的气流;提高冷却液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支撑架1121用于支撑与固定风冷电机1122,隔离网1123用于防止异物撞击风冷电机1122或风冷扇叶1124等对装置造成损坏。隔离网1123可以通过螺丝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支撑架1121上。

请一并参阅图5,图5为图1中的c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冷却液驱动组件130包括缓冲座131及冷却液驱动泵132,缓冲座131设置于印刷机主体上,缓冲座131上设置有缓冲件1311,冷却液驱动泵132设置于缓冲件1311上。

具体应用时,冷却液驱动泵132工作时会产生振动,为了避免振动传递至其余零部件而加速零部件的磨损,在缓冲座131上设置有缓冲件1311以吸收冷却液驱动泵132产生的振动。提高了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10的耐用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一种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可以在电缆印刷设备高速押出电缆时,防止油墨温度过度升高。避免因油墨温度过高而对电缆的印刷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节约了操作人员更换高温油墨时的人力成本及所消耗油墨的经济成本。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刷成品后的良品率。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的耐用性均具有一定的提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印刷机主体,所述印刷机主体具有油墨槽;以及

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风冷组件、冷却管道组及冷却液驱动组件,所述风冷组件包括互相临近设置的风冷散热器及风冷驱动单元,所述风冷散热器及所述风冷驱动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印刷机主体上,所述冷却管道组具有容置于所述油墨槽内的盘曲段,所述冷却管道组一端连接于所述冷却液驱动组件,所述冷却管道组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风冷散热器的进水口,所述风冷散热器的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于所述冷却液驱动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印刷机主体上的若干搅拌单元,各所述搅拌单元分别等距阵列于所述油墨槽的上方且均临近所述油墨槽的槽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搅拌单元均包括搅拌电机及搅拌叶片,各所述搅拌电机分别设置于所述印刷机主体上且均等距阵列于所述油墨槽上,各所述搅拌叶片一一对应设置于各所述搅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散热器包括上水箱、下水箱及若干冷却水管,各所述冷却水管均等间距设置于所述上水箱及所述下水箱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开设于所述上水箱,所述出水口开设于所述下水箱,所述冷却液驱动组件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出水口,所述冷却液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冷却管道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箱及所述下水箱均为铝制水箱,各所述冷却水管均为铝管。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散热器还包括排液阀,所述排液阀设置于所述下水箱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驱动单元包括支撑架、风冷电机、隔离网及风冷扇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印刷机主体上,所述风冷电机及所述隔离网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风冷扇叶设置于所述风冷电机的动力输出端,所述风冷扇叶临近所述风冷散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驱动组件包括缓冲座及冷却液驱动泵,所述缓冲座设置于所述印刷机主体上,所述缓冲座上设置有缓冲件,所述冷却液驱动泵设置于所述缓冲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道组为铜管。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印刷机油墨冷却装置,其包括印刷机主体及冷却机构,印刷机主体具有油墨槽,冷却机构包括风冷组件、冷却管道组及冷却液驱动组件,风冷组件包括互相对应且均设置于印刷机主体上的风冷散热器及风冷驱动单元,冷却管道组具有容置于油墨槽内的盘曲段,冷却管道组一端连接于冷却液驱动组件,冷却管道组的另一端连接于风冷散热器的进水口,风冷散热器的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于冷却液驱动组件。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电缆印刷设备高速押出电缆时,防止油墨温度过度升高。避免因油墨温度过高而对电缆的印刷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节约了因油墨温度过高而需要更换的油墨,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刷成品后的良品率。

技术研发人员:杨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市以泰克传导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3.22

技术公布日:.12.03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