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新型自行车齿轮往复式脚踏动力机构的制作方法

新型自行车齿轮往复式脚踏动力机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19-02-02 03:35:25

相关推荐

新型自行车齿轮往复式脚踏动力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人力脚踏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自行车齿轮往复式脚踏动力机构。

背景技术:

自行车因其经济、方便、灵活、无污染、停靠自由,而被中国的家庭和个人所广泛采用。尽管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主流代步工具和代步机械不断地升级换代,从自行车向公交车、从公交车向摩托车、再从摩托车向私家轿车,这种发展趋势正方兴未艾,但伴随而来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自然、经济等问题却也正在成为制约这种发展趋势的强大阻力。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无论在中国的城市或农村,绝大部分人口还将把自行车当作最基本的代步工具。

自行车属于一种简单的代步机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尽管技术上已非常成熟稳定,很难再出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但是,目前市售的自行车仍具有如下缺点:其脚踏动力机构是利用脚踏360度循环驱动车轮前进,脚踏循环是通过脚部驱动和惯性旋转实现的,在脚踏由最顶端位置顺时针旋转至水平位置是脚踏的动力臂逐渐增大的过程,而在脚踏继续由上述水平位置顺时针旋转至最底端位置是脚踏的动力臂逐渐减小的过程,当脚踏处于最顶端和最底端位置时其动力臂为零,这便使得骑行者无法施力作功,只能通过车辆本身的惯性方能通过,当骑行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时,还需要克服较大的车辆自身阻力,这便使得骑行者无法轻松地使脚踏通过上述零动力臂位置,给爬坡骑行带来极大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便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自行车齿轮往复式脚踏动力机构,它能够有效解决现有脚踏动力机构需要利用惯性通过其零动力臂位置的弊端,使爬坡骑行更轻松。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自行车齿轮往复式脚踏动力机构,包括与自行车车架固定的固定套筒、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两侧的第一脚踏单元和第二脚踏单元,所述第一脚踏单元和第二脚踏单元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脚踏驱动伞齿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所述第一脚踏驱动伞齿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伞齿,该第一过渡伞齿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脚踏驱动伞齿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啮合,所述第一过渡伞齿通过传动杆驱动第二过渡伞齿,该第二过渡伞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单向棘轮和第二单向棘轮,所述第一单向棘轮和第二单向棘轮与所述第二过渡伞齿相对应的面为与其啮合的伞齿面,所述第一单向棘轮和所述第二单向棘轮同时用于驱动自行车轮盘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脚踏驱动伞齿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均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内部,并通过滚珠或轴承旋转套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脚踏单元和所述第二脚踏单元分别设置在自行车车架的左右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两侧脚踏始终避开零动力臂位置,脚踏被踩下驱动轮盘前进,脚踏力消失后则会在伞齿作用下自动恢复到原位,实现往复式脚踏过程,解决了传统脚踏机构需要利用惯性才能通过零动力臂位置的问题,使爬坡骑行更轻松;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脚踏驱动伞齿、过渡伞齿相组合对第一单向棘轮和第二单向棘轮进行驱动和复位,通过第二过渡伞齿实现踩下第一脚踏单元的同时自动对第二脚踏单元进行复位、踩下第二脚踏单元的同时自动对第一脚踏单元进行复位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伞齿轮传动进行复位,结构更加合理、使用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脚踏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棘轮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套筒;2、第一脚踏单元;3、第二脚踏单元;4、第一脚踏驱动伞齿;5、第二脚踏驱动伞齿;6、第一过渡伞齿;7、第二过渡伞齿;8、传动杆;9、第一单向棘轮;10、第二单向棘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新型自行车齿轮往复式脚踏动力机构,包括与自行车车架固定的固定套筒1、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1两侧的第一脚踏单元2和第二脚踏单元3,所述第一脚踏单元2和第二脚踏单元3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脚踏驱动伞齿4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所述第一脚踏驱动伞齿4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伞齿6,该第一过渡伞齿6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脚踏驱动伞齿4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啮合,所述第一过渡伞齿6通过传动杆8驱动第二过渡伞齿7,该第二过渡伞齿7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单向棘轮9和第二单向棘轮10,所述第一单向棘轮9和第二单向棘轮10与所述第二过渡伞齿7相对应的面为与其啮合的伞齿面,所述第一单向棘轮9和所述第二单向棘轮10同时用于驱动自行车轮盘转动。

所述第一脚踏驱动伞齿4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均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1内部,并通过滚珠或轴承旋转套接,所述第一脚踏驱动伞齿4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分别由所述第一脚踏单元2和所述第二脚踏单元3驱动。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脚踏驱动伞齿4靠近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的侧面设置有定位轴,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远离第一脚踏驱动伞齿4的侧面连接有定位轴套,所述定位轴贯穿所述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后与所述定位轴套配合。第一脚踏驱动伞齿4远离定位轴的侧面设置连接轴,该连接轴与固定套筒1通过滚珠或轴承旋转套接;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的定位轴套与固定套筒1通过滚珠或轴承旋转套接。通过定位轴和定位轴套的设置,使得可以有效防止第一脚踏驱动伞齿4、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与第一过渡伞齿6单边受力,起到定位和支撑作用,使齿轮转动更平稳。

所述第一脚踏单元2和所述第二脚踏单元3分别设置在自行车车架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自行车的左踏板和右踏板。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两侧脚踏始终避开零动力臂位置,脚踏被踩下驱动轮盘前进,脚踏力消失后则会在伞齿作用下自动恢复到原位,实现往复式脚踏过程,解决了传统脚踏机构需要利用惯性才能通过零动力臂位置的问题,使爬坡骑行更轻松;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脚踏驱动伞齿、过渡伞齿相组合对第一单向棘轮9和第二单向棘轮10进行驱动和复位,通过第二过渡伞齿7实现踩下第一脚踏单元2的同时自动对第二脚踏单元3进行复位、踩下第二脚踏单元3的同时自动对第一脚踏单元2进行复位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伞齿轮传动进行复位,结构更加合理、使用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自行车齿轮往复式脚踏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自行车车架固定的固定套筒(1)、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1)两侧的第一脚踏单元(2)和第二脚踏单元(3),所述第一脚踏单元(2)和第二脚踏单元(3)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脚踏驱动伞齿(4)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所述第一脚踏驱动伞齿(4)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伞齿(6),该第一过渡伞齿(6)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脚踏驱动伞齿(4)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啮合,所述第一过渡伞齿(6)通过传动杆(8)驱动第二过渡伞齿(7),该第二过渡伞齿(7)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单向棘轮(9)和第二单向棘轮(10),所述第一单向棘轮(9)和第二单向棘轮(10)与所述第二过渡伞齿(7)相对应的面为与其啮合的伞齿面,所述第一单向棘轮(9)和所述第二单向棘轮(10)同时用于驱动自行车轮盘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自行车齿轮往复式脚踏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脚踏驱动伞齿(4)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5)均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1)内部,并通过滚珠或轴承旋转套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自行车齿轮往复式脚踏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脚踏单元(2)和所述第二脚踏单元(3)分别设置在自行车车架的左右两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自行车齿轮往复式脚踏动力机构,包括第一脚踏单元和第二脚踏单元,所述第一脚踏单元和第二脚踏单元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脚踏驱动伞齿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所述第一脚踏驱动伞齿和第二脚踏驱动伞齿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伞齿,所述第一过渡伞齿通过传动杆驱动第二过渡伞齿,该第二过渡伞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单向棘轮和第二单向棘轮,第一单向棘轮和所述第二单向棘轮同时用于驱动自行车轮盘转动。本实用新型脚踏被踩下驱动轮盘前进,脚踏力消失后自动恢复到原位,实现往复式脚踏过程,解决了传统脚踏机构需要利用惯性才能通过零动力臂位置的问题,使爬坡骑行更轻松;同时采用伞齿轮传动进行复位,结构更加合理、使用效果更好。

技术研发人员:姜起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姜起文

技术研发日:.04.16

技术公布日:.01.07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