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王羲之是怎样成为千古“书圣”的?

王羲之是怎样成为千古“书圣”的?

时间:2024-05-03 04:23:19

相关推荐

王羲之是怎样成为千古“书圣”的?

“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魏晋时的书法家,顺应书法潮流之发展,互为影响,相互竞争,形成了东晋书坛空前繁荣。王羲之也因成就最高而独占鳌头。

王羲之书法的成功,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纵观他一生的书法活动,我们即可发现,王羲之成为“书圣”并非偶然。这从几方面可以表露。

一、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

首先,他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条件。王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地位显赫,而且因书法人才济济而蜚声书坛。

其父王旷善书法,史称:其善行、隶书。又说: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故得笔法于卫夫人,以授羲之……。《书林记事》还记载:王羲之十二岁时见前代笔论于其父旷枕中,窃而读之……旷语以大纲,羲之学功日进。

王羲之从伯王敦“工书,得家传之学,笔势雄健。

羲之从父王导,工行、草书“师学钟繇、卫瓘,爱好无厌……。”书风高雅清秀。

羲之从父王廙,书法成就更高,“能章楷,谨传钟法”。

王羲之丧父后,受到他的照顾与培养。王僧虔称:“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庾肩吾说:王廙为右军之师;李绰也写到:(王廙)常谓右军:吾诸事不可法,惟书画可法。

《历代名画记》还记有王廙原话:“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吾余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

王羲之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且家教甚严。他七岁开始习字,不久就师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卫氏一门也是名门望族,世代善书,著名的有卫觊、卫瓘、卫恒、卫宣、卫阶等,成就最大的数卫铄、卫恒(著有《四体书势》)。

关于王羲之之师从卫夫人的记载很多。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称:予少学卫夫人;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和南帖》中说:卫氏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等等!

王廙与卫夫人同源钟繇,同名天下,而钟繇又是王羲之之前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能跟随这样两位大书法家学习书法,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这就是王羲之能成为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见识阅历广泛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王羲之自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只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岁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这段文字,当今有两个问题存在很大争议,是其真伪的焦点:(1)蔡邕不可能书《石经》三体书。(2)当时南北对峙,王羲之不可能渡江北上。

如在蔡邕《石经》后加三体书,确实有误,可能是流传中,后人所妄加。因蔡邕所书《石经》是八分书。所以三体《石经》应该是曹魏时的《正始石经》。

至于王羲之能否渡江北游,台湾学者张光宾认为完全可能。他在所著的《中华书法史》中写道:“以为晋室东渡后无由北游,饬为妄言,亦不尽然。盖永和中,殷浩曾入许昌,桓温亦曾规复洛阳,远使修王陵,时王羲之辞官,幽游林下,史虽无具体记录,北游非不可能。”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虽不能肯定是王羲之亲笔所写,但它流传已久,不能说它毫无根据。其至少可以说明王羲之书法经历过一个变法时期。

从史料看,王羲之草书追“草圣”张芝,正数则得力于钟繇。张芝与钟繇是王羲之之前最杰出的书法家,而且都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芝,善隶,尤擅章草。后减章草的波磔,创为“今草”,被后人尊为“草圣”。王羲之、王献之皆受其影响。

钟繇,能书隶、楷、行、草诸体,尤善于楷书。是书法史上由汉隶转入楷书这关键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继往开来之功。上与张芝并列“钟张”;下与王羲之齐名“钟王”;又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四贤”。

王羲之对钟、张二人是很推崇的,他说“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从时间上看,羲之与他们相距不过百余年,是能见到他们的墨迹的。在王氏家族中,正书基本上都是取法钟繇,而草书、隶书、飞白书多祖述张芝与卫瓘。这也为王羲之学习钟、张奠定了基础。

王羲之自己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歌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实际上他相当自信地认为自己已超过了钟繇,尚不及张芝而已。

孙过庭说他:“彼之二美(钟、张),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天乖互。”意思是王羲之专精一体的功夫,比钟、张稍逊,但能涉猎博采众长,总的看各有长短。

而南朝梁庾肩吾、宋羊欣则从另一角度进行了比较:“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而工夫过之”;“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若孔门以书,三子入室矣”。

应当说王羲之自己是非常自信而自知的。孙、庾、羊三人的评价立足点虽有所不同,也比较容观。

第三、独特的精神气质

《晋书.王羲之传》称:“羲之幼纳于言,人未奇之。……及长,辨赡,以骨鲠称。”

大凡少时沉默寡言者,多是深沉而善思想者,这一类性格发展成为“骨鲠”似乎也合情于理。而王羲之的行为有时也确有独特之处。

太尉郗鉴叫门生去向王导求女婿,王导叫他自己到东厢选其子弟。回来答:王家诸位少爷很合格,听说我来选婿,都很害羞矜持,唯独有一人在东边床上睡着,不穿服还吃东西,对我不理不采。鉴听后曰:这不正是我的佳婿吗!跑去一看原来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了他。“坦腹东床”,这是何等的不拘礼法,同时也显示了羲之“骨鲠”的性格。

“王羲之”传中还有: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王羲之对自己轻视的人不屑一顾,完全不考虑政治前途,一代名士的傲骨显露无遗。

三、精神世界的探求

王羲之的成功,还得益于启迪灵性的老庄思想与佛教思想。王羲之的道家思想很重,进而又对佛教产生兴趣。

他与当时的名僧支遁交往甚密,又同许、谢、支共集家中,共研庄、老之学。当时的书家多是崇尚自然的学者,于玄学与老庄思想、佛学之间相互影响,沉醉其间。

王羲之“出世”逃避现实与老庄思想中“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情趣,与佛教中“内心澄静”境界十分相近。他要摆脱内心的苦闷,追求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逍遥人生哲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重情感、重个性、重精神风度、重才情禀赋。

王羲之退隐之后,定居会稽。与朋友一起以游历、垂钓、作书、属文、饮酒、炼丹为乐,寄情庄园式的山水自然之美,无处世意。这种融化在大自然之中的生活,也直接或间接给王羲之书法以启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山水之助”。

纵观王羲之一生,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没有他独特的精神气质:没有启迪灵魂的老庄、佛教思想;没有给人以艺术灵感的江南山水陶冶,就不可能有王羲之书法的成功,而不能称“书圣”千古而不坠。。。!

如果您喜欢我的这篇文章,欢迎动动手指点“赞”并收藏转发,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右上角关注我哦,我会继续给您带来更多更好更有意思的文章,谢谢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