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流觞曲水 文传千古 书圣王羲之的快乐时光

流觞曲水 文传千古 书圣王羲之的快乐时光

时间:2024-04-04 17:55:51

相关推荐

流觞曲水 文传千古 书圣王羲之的快乐时光

流觞曲水 文传千古 书圣王羲之的快乐时光

《兰亭修禊图》明唐寅

《曲水流觞图》局部明黄宸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河上花图》局部清朱耷

据传,1668年前的4月22日,书圣王羲之在这天乘酒兴写下了千古神品《兰亭集序》。其实,兰亭集会并不是发生在这一天。《兰亭集序》和《兰亭诗集》都没有指明聚会的确切时间。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暮春始,江南草长时。代任会稽(现浙江绍兴)内史的王羲之带着4个儿子前往绍兴郊外名胜兰亭踏青,并与当时名流聚会“修禊”。

世家大族琅琊王氏

旧时在清明节之前,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上巳节。这一天,人们会去水边沐浴净身,驱除灾厄,又称“祓禊”。但巳日的日期并不固定。文献曾记载魏以后,民间始定于农历三月初三庆祝此节。

魏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最高统治者为了安抚人心,开始仿效民众,也于上巳节到水边,与臣子同饮同乐。这使得“祓禊”活动从底层娱乐转入官宦阶层,逐渐成为当时士大夫在公务繁忙之余,难得的放纵身心的活动。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最显赫的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公元4世纪初,中国北方群雄割据,琅琊王司马氏南下建立东晋政权,琅琊王氏是支持并跟随司马氏南下的首个北方大族。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更是向朝廷进言,是倡导渡江南下建立政权的第一人。所以后世称“王与马,共天下”。唐代刘禹锡有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中的王、谢便指的是东晋王、谢两大世家。

虽然出身贵族,但王羲之的青少年时期并不畅快。他6岁时,父亲王旷领兵北方御敌,但因判断失误,大败于太行山脚的长平地区。这场败绩成为王氏家族一耻。据史学家考究,王旷在此役之后便告失踪,令王羲之兄弟的成长之路蒙上一层阴影。

王羲之16岁时,司马氏在王羲之的大伯王导等北方大族的拱卫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政权。此时,王羲之的才能已在家族后辈子弟中崭露头角。他不仅有书画长才,智识亦超群,宋人曾评价他“议论闳卓”“识虑精深”,但这些被“书名所盖”,不为后世所知。家族长老认识到王羲之的能力,于他23岁时令其入仕。

作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东晋皇权不振,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政争激烈。王羲之20岁时,族伯王敦叛乱,琅琊王氏遭遇重创,失去军权。随后,王羲之作为家族重要培养对象,被指与大将军郗鉴的家族联姻,然后再被派入新兴军事势力庾亮的帐下。在族长王导去世后,王羲之成为东晋琅琊王氏家族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但他不愿做政争牺牲品,于40岁时首次辞官。

5年后,朝廷复召王羲之,担任护军将军。王羲之出身高门,身世显赫,但他不想做他人棋子。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期望降低战争损耗,与民休息。于是王羲之在几大政治集团之间左右周旋。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50岁,声望正高,于暮春时分与当时高官显贵在绍兴郊外修禊。这个活动在王羲之的父辈时期,就在世族中流行了。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曾专门陪同皇帝,在三月上巳节时,前往江南“观禊”。

这个活动同时也是一个让北方来的世族与南方大家族结交的最好契机,既显清贵,又不失轻松。王羲之作为家族领头人之一,自然延续了这个传统。

此时的王羲之仕途较为顺利,才能获人认同,在宴饮中情绪高昂。从《兰亭集序》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全身心地享受着这次郊外“高级联谊活动”。唯一有些让他遗憾的就是年纪已大,死生之事就在眼前。他期待着自己死前,能为后人留下些值得凭吊的遗产。他的赤子之心,以及对生死大事的纠结,都毫无保留地表现在他这篇不足500字的序文中。而他磨炼50年的用墨技巧,运笔能力,对文字结构天才的理解,结合他赤诚一片的心性,令这篇文字历经千年,依然萦绕人心。

遗憾的是,王羲之没能在政争中找到出路,不得不于3年后再次辞官;同时,他也没能在生死的哲学问题上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59岁就在寻访道家“仙药”的旅途中,与世长辞。

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八大山人”:朱耷独创的“表情包“

朱耷,别号“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在绘画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对后世的写意花鸟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朱耷的花鸟画作品中,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河上花图》可谓精品中的精品,这幅巨幅长卷与二百余字的《河上花歌》相映生辉,堪称“八大山人”一生境遇的缩影和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

国破家亡,以画书愤

朱耷,明宁献王朱权后裔。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朱耷从王孙公子沦落为流民逃犯。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一时难以承受,于是落发为僧,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朱耷常常借花鸟、木竹、山水来抒发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他孤愤的内心与坚毅的性格。

“朱耷有一个弟弟叫牛石慧(原名朱道明),也是一位书画家,人们从其有限的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发现,其落款‘牛石慧’看起来像‘生不拜君’四字,而‘牛’与‘八’合在一起念‘朱’,而‘朱’是明朝国姓,可见兄弟二人强烈的反清意识。”天津博物馆金牌讲解员杨旭说。

荷花寓意高洁,因此,荷花题材在朱耷的传世作品中占比较大,而这幅《河上花图》最为精绝。这幅画卷是朱耷古稀之年所作,全长近13米、纵47厘米。全卷以荷花为主,坂坡小草,溪水潺潺,寥寥几笔便将兰竹点缀其间。卷尾自题诗《河上花歌》37行,文采卓绝,书法极具风范。

杨旭介绍,《河上花图》表面上描绘的是河上荷花,但实为朱耷人生长河的真实写照。卷首展现了荷花从河上跃起,枝挺叶茂,生气蓬勃,隐喻朱耷初涉人世时的远大志向;画面随即就遇上了陡峭的山坡,荷花只能从夹缝中生长,虽仍显旺盛,却已弯枝低腰,暗示青年时的朱耷还没有施展自己的抱负便遇到了国破家亡的挫折;接下来便是崎岖的河床、枯木、乱石,荷花已呈残败之状,犹如自己残喘的人生;卷末的景致更是凄凉,成片荒芜的土坡,已不见一枝荷叶,仅有星星点点的兰草竹叶杂生,寓意着自己的一生将在萧索中终结。

诗画辉映,笑对人生

杨旭表示,此卷整体气势磅礴,笔势跌宕起伏,构图疏密相间,用墨苍中见润,与自赋《河上花歌》的诗作及其书法,构成了诗、书、画相互辉映的艺术整体,不仅是朱耷一生中最长最好的作品,更是其艺术与人生完美结合的一幅难得的珍品。

原本以为自己会在无尽的烦恼中了此一生,但59岁时,朱耷从赵孟所书的《佛说八大人觉经》中获得启迪,才逐渐从烦恼中解脱,并决定以“八大山人”为号,一直用到80岁去世。

从60岁到80岁这间,朱耷的心态由早年的失控变得异常平静,人生观也从泪眼看世界,升华到笑对人生,而这种心态的变化也形象地表现在他的落款上,他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59岁到69岁时的落款特征是把“八”字写成“折角形”,“八大山人”四个字笔画相连就像“哭之”;而从70岁到80岁,“八”字写作“两点”,其笔画相连又像“笑之”。

“作为朱耷独创的‘表情包’,‘哭之、笑之’既是朱耷‘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一种无奈,也是他参透人生,‘破涕为笑’的真实写照。”杨旭说。

据新华社

本文来源:封面新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