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1976年周总理病逝 邓公看过悼词后添上一句话 毛主席批示:同意

1976年周总理病逝 邓公看过悼词后添上一句话 毛主席批示:同意

时间:2019-10-18 14:17:40

相关推荐

1976年周总理病逝 邓公看过悼词后添上一句话 毛主席批示:同意

最寒冷的冬天

1976年元旦刚过,新中国迎来了自成立以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

在凛冽寒风中,街上的人们行色匆匆,突然街头广播中响起的话让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停住了脚步

电台播音员悲伤的声音传出:“周恩来同志于1976年1月8日上午,在北京逝世。”

他去世时所在的医院充斥着哀戚的痛哭声,声震屋宇。所有政治局委员很快收到了通知,视周总理为兄长的邓小平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与周总理作最后的告别。

在之后的政治局会议上,由谁来为周总理致悼词,很快就成了会议的讨论重点。

有人提议应该由叶剑英元帅来致悼词,但叶元帅却坚决反对,认为自己并不合适,

同时提议由邓小平来给周总理致悼词,大家都表示了同意。

写给周总理的悼词,工作人员准备了很久,进行了很多次修改。但邓小平在拿到完成的悼词后,觉得还欠缺些什么,于是毫不犹豫提笔添上了一句话,然后交给毛主席审批。

毛主席很快给出批示:同意。

而当邓小平听邓颖超转达了周总理临终前提出的3个遗愿时,却回答说:“一个也不答应!”

那么,邓公究竟在悼词上添加怎样一句话?

又为何周总理的临终3个遗愿,他一个也不愿答应呢?

“悼念恩来战友,小超哀献”

1975年12月末,周总理病危,时常陷入昏迷之中。

即便如此,周总理也依然时刻关心着国家民生,偶尔清醒过来,他便让身边的医护人员把最新的报纸读给他听。

早在1973年的时候,周总理便察觉到了自己可能时日无多,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替自己担当重任的同志。他所选中的人就是邓小平。

在周总理的大力支持下,邓小平恢复了副总理的职位,而他也没有辜负周总理对他的期望,中国经济在他的有效治理下,不仅稳步发展,还有了复苏的迹象。

到1975年,周总理的癌症病入膏肓,让人看不到治愈的希望。住院后,周总理几乎是每隔40来天就要动一次手术,这让他整个人瘦骨嶙峋,十分憔悴。邓小平公务繁忙,但一直挂念着周总理的病情,一有时间来就前来探望。

周总理与邓公在天安门城楼上

一次,邓公赶来医院,正好周总理准备做手术。他把邓小平拉到病床前,用十分虚弱的声音说道:“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邓小平听后,顿时泪如雨下。

在周总理逝世后,得知消息的群众纷纷赶往周总理当时所在的305医院,只为见周总理最后一面。因为来的群众太多,医院前门被堵得水泄不通,周总理的遗体只得从后门离开。

当时全国各地的街头都能看到听着广播,脱帽肃立哀悼,甚至当街失声痛哭的人群。人们在报亭前默默排队购买当天报纸,去新华书店寻找周总理的遗像,边哭边读讣告。

莫大的悲伤气息席卷了北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党中央将1月10日与11日定为周总理的遗体告别时间。

从10日这天起,大家下班后不用过多言语,默契地前往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为周总理敬献花圈。冬日的北京十分寒冷,尤其是到了夜晚,但是在这一天,直到深夜了,仍有很多悲伤的群众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徘徊,久久不愿离去。

从周总理去世那天开始,邓颖超每天都会准备一个花圈,就放在周总理的遗体旁边。这个花圈是用鲜花编织的,采用的全是当天最新鲜的花束。但是当时天气寒冷,加上北京本来常备的鲜花种类就比较少,邓颖超为了能每天都为爱人献上花圈,特意拜托自己的秘书去广州空运一些鲜花。

刚开始,与秘书交接的广州方面还不清楚这些鲜花是要用来做什么,后来得知这些花将会摆在周总理身边,他们说什么都不要秘书再掏钱,执意要将鲜花免费送到北京,希望能代表全体广州人民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

但邓颖超坚决不肯。在她看来,周总理在生前对所有事情都要求得很是严格,不希望看到歪风邪气的生长,从自身做起不拿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即使他已经去世了,邓颖超也将会把公私分明坚持到底,绝不会给他破例。秘书遵照邓颖超的嘱咐,把所有这些鲜花的费用都付清了。

直到周总理遗体送去火化,前前后后总共7天的时间,邓颖超便为他放置了7个鲜花做成的花圈,并付清了从运费到鲜花费总共480元的费用。这几乎就是她当时一个月的全部工资,事后,邓颖超担心钱没付够,还仔仔细细阅读了秘书拿回来的花圈发票,检查无误后,这才安心下来。

周总理还在世时,与邓颖超私下相处,总是用“小超”这样亲近的昵称来称呼邓颖超。等他去世后,邓颖超便在给爱人的花圈上写下“悼念恩来战友,小超哀献”这样的挽联,字句虽短,却有浓浓的不舍之情扑面而来,让人触目伤感。

十里长街,送别总理

作为唯物主义者,周总理对死后的遗体去向有着自己的安排。

他在弥留之际,将自己的3个遗愿告诉了邓颖超。邓颖超又在商讨周总理丧事的会议上进行了转述。

周总理希望在他死后,一是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作特殊对待;二是不开追悼会,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三则是希望不要保存骨灰,而是将他的骨灰撒向祖国大地。他甚至已经列好了撒骨灰的地方。

邓颖超含泪转述完周总理的话,与会人员展开讨论时,邓小平第一个表示不愿意答应。他在作答时,已经控制不住眼泪,在所有人面前泪如雨下,同时坚定地回答说:“我不同意!相信人民也不会同意的!”

但邓颖超早就与周总理约定好,一定会将他的遗愿一一实现,她甚至连爱人的骨灰都放弃。她与邓小平凑到一块商议了一番,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

周总理去世的消息,经由身边的工作人员告知,毛主席很快也得知了。

此时的毛主席身体也不大好了,整日卧病在床,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能下床行走。工作人员不敢贸然将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告诉毛主席,又不敢隐瞒,只得等到毛主席午休后,精神状态比较不错的时候,才将此事告诉了毛主席。

听后,毛主席久久沉默不语,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任凭眼泪顺着脸颊流下。许久之后,他才轻声告诉工作人员说:“我知道了。你先去忙吧,让我静一静。”

因为身体的原因,毛主席没能赶去医院见周总理最后一面。他得知邓颖超与邓小平在如何对待周总理遗愿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思考片刻后,毛主席表示告别仪式和追悼会都要办,否则就没法向人民交代了,不过他也表示:“答应最后一条吧。”

事情都安排好,但是等到了那天,还是出现了预料之外的事。

按照计划,将会有一万人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但是实际上仅第一天就来了一万五千人,两天内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群众足足达到了四万多人。就算规定的告别时间已经结束,群众还迟迟不愿离去,转而去到医院门口,继续在寒风中哀悼。

邓颖超本想安安静静地送周总理离开,不给群众带来麻烦,就连亲戚们都没有全部到齐。但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当车队来到长安街时,街道两边全是自发前来送行的群众。

前来的不只是国内的群众和干部,还有许多外国友人,十里长街,站满了肃穆站立的人民群众,放眼望去,数以百万的群众黑压压一片。这是人间少有的壮观景象,全城为之一空,只为送别一位敬爱的伟人。这样的一幕令他们终生难忘。

“只见灵车回,不见总理归。”

后来夜色渐渐深沉下来,载着周总理骨灰的车再次驶过长安街后,人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与山川河流同在

15日下午,周总理的悼念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得到叶元帅带头支持的邓小平,提前拿到了写给周总理的悼念信。这封信进行了很多次修改,但邓小平觉得还欠缺些什么,于是毫不犹豫提笔添上了一句话:“坚持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这也是周总理终其一生奋斗的目标。之后,悼念信交给毛主席审批,很快收到了毛主席的批复:同意。

悼念会上,作为主持人的邓小平就站在毛主席送来的花圈旁边,声泪俱下,哽咽着致了悼词。每念完一段话,都能听到会场中传来的阵阵啜泣声,呜咽悲鸣不绝于耳,整个会场肃穆又哀戚。

悼念会后,邓颖超含泪目送执行撒骨灰任务的同志坐上飞机,消失在夜色下的远方。按照周总理的遗愿,他的骨灰分别撒在了北京上空密云水库以及黄河入海口,从这一刻,他与祖国的山川河流同在。

之后,邓颖超将周总理的遗物也全部上交。

周总理的六伯父周嵩尧曾经给袁世凯当过秘书,但对袁世凯称帝的事十分气愤,又厌烦了各路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于是愤而辞官回乡,还买下了许多国宝文物,妥善进行保管。

周恩来邓颖超与周嵩尧在西花厅合影

因为花费巨大,周嵩尧一家到了抗战时期差点穷得揭不开锅。他很看好周总理,临终前将收藏的国宝文物送给周总理,并叮嘱说一定要为这些国宝找到一个好去处。

周总理便在自己临终前,将这些文物捐给了国家,它们先是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后来又转到周恩来纪念馆,无论在哪里都受到了妥善的保管。

联合国降半旗哀悼

而得知了周总理去世的消息,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宣布降半旗致哀。

这还是联合国历史上头一回因为一位国家元首的逝世而降半旗。其他国家的人都对此很不公平,因为他们国家的元首去世时,可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瓦尔德海姆非常平静地告诉他们:

“之所以要为周恩来降半旗哀悼,一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无数财宝的文明古国,作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却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周恩来却没有一个孩子。”

瓦尔德海姆看着瞬间沉默下来的人群,继续说下去:“只要你们国家的元首能够做到这些,到他去世时,联合国也会为他降半旗哀悼。”

公者千古,一心为民。

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和总理心连心。深切怀念周总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